充闾讲坛

在纪念营口市诗词学会创建二十周年

【 字体:
2011-07-20 09:33:17  阅读次数:1529 次

                     
在纪念营口市诗词学会创建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王充闾

    说起营口市诗词学会,我们自然会缅怀两位已经作古的诗人——首任会长陈怀先生和吕公眉先生。我在散文《营川双璧》中,回忆建会当时情景,引用曹子桓的话,“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那种情景,令人永生难忘。时间对生命的剥夺是残酷的。世间一切良辰美景,都不可能永恒不变。毕竟已经过去一个世纪的五分之一了。
    说到变化,我又记起了一首清人题为《老将》的诗:“杀气销磨暗铁衣,夜看太白剑无辉。旧时麾下谁相问?半是封侯半不归。”同样是忆旧之作。它说,旧日的队伍已经分化了,溃散了,一半封侯佩印,一半已不在人间。听起来怪感伤的。好在我们的诗词队伍,不仅没有萎缩,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称得上是“堂堂之阵”,整齐、威武得很。除了两位老将,还有几位老诗人,其他绝大多数诗友都是意气风发,诗兴盎然。尤其是大家诗心不泯,恪守初衷,在滚滚的市场洪潮中,始终钟情这份又苦又累的“冷摊子”,是很值得钦佩的。
    历经二十年历程,营口市的诗词创作已经进入了大跃升、大发展阶段。其标志:一是许多诗词作者由开始的单纯爱好进入潜心创作,由写诗自娱,寄志抒怀,到现在,已达到以诗词写作为职志、为追求、甚至为专业的程度;二是队伍迅速壮大,已经产出一大批创作骨干,不仅普遍提高,而且出现了一批名副其实的诗人,有几位拔尖人才甚至走出了辽宁,跃向全国;三是在诗词创作方面,营口市在全省名列前茅,而且有强大的发展后劲;四是市诗词学会工作出色,队伍整齐,班子团结,领导有力。
    形势的发展,呼唤着以开阔的视野、高远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总结经验,力辟新途,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列宁有一句名言:“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解决的革命任务上。”这可以应用于一切纪念活动。那么,我们纪念诗词学会二十华诞,就要研究:什么是急待解决的任务?我以为,前面说的“总结经验,力辟新途,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就是。也即是说,现在面临一个如何进一步提高诗词作者的创作质量与诗词学会的工作质量的课题。
    先说诗词创作。当代优秀诗人一定要立足民族本土,贴近人民群众,在继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思想主题,新的题材领域,以良好的文化素养、敏锐的艺术眼光,创作出更多的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要把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民族性和深厚的人民性三者统一起来,赋予文学价值的维度以新的内涵。这里,需要解决的课题很多,时间关系,我只想强调一点,就是如何增强创新自觉性,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
    现在有许多作家、诗人,苦于不断地重复自己,原地踏步,无法别出心裁,突破俗套,像南宋词人刘克庄所批评的,“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其实,即使是新帽子,年年拿出来,一成不变,也没有什么看头。
    由此我想到了陆游。赵瓯北说:“放翁诗凡三变。宗派本出于杜。中年以后,则益自出机杼,尽其才而后止。……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及乎晚年,则又造平淡,并从前求工见好之意亦尽汰除,所谓‘诗到无人爱处工’者,刘后村谓其‘皮毛落尽’矣。此又诗之一变也。”这种在创作历程中不断“脱壳”,直至衰年变法的现象,屡见于古今中外的诗苑、文坛。英国现代著名诗人叶芝,他是西方二十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七十四年的创作生涯中,生生不息,不断地超越自我。他的许多重要诗作都完成于七十岁之后。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以一位已然成名的文学前辈,肯于俯下身去向年轻一代学习,他接受意象主义的新诗,直接受到小他二十岁的庞德的影响,就是一例。这使他葆有渊渊不竭的创造力,使他的诗作不断地创新,永远在变化,越到老年生命活力越是旺盛,风格越益多变。人们说他老而益狂,狂得漂亮。他的创作历程经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的好诗,可是内容、风格显著不同。19世纪90年代他倾向浪漫主义;后来接触现实多了,诗风转向遒劲坚实;晚期更趋成熟,哲理性强了,想象力激增,大大发展了象征主义。由于他的特殊成就,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陆游与叶芝现象使我们体会到,要想不断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必须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具有开放的心态。心灵是不能闭塞的,闭塞了就难以接纳新的东西,就断了“源头活水”。这里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已已有成果的问题。青岛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创新就是对自己已有成功的积极破坏。这要有清醒的头脑,开阔的视野,巨大的勇气。人出了名以后,赞扬的话听多了,就会处于自我陶醉、自我满足状态,而无视于差距和薄弱环节。所以说,成功是一个陷阱。有些困难的征服,可以仰仗他人帮助,唯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必须依靠自身的勇气和毅力,靠着一种鲜活的、开放的心态。
    创新能力的一块重要基石是想像力。马克思说:“想象力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想像力是探索真理宝库的钥匙,产生新事物的杠杆,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纵观人类历史,所有作出卓绝贡献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无一不具有很强的想像力。对于文学艺术来说,想像力就是生命力。黑格尔老人说的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作家艺术家的成长与发展。想像力不是一般的思维能力,它是一种精神感悟能力,是一种十分神秘的精神方式。它的强弱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精神生命力与内在生机的强弱。作为处在艺术前锋的诗人,尤其应该不断激活想像的能力。
要创新,必须善于借鉴、学习,要悉心研讨名家,取法乎上。“古诗十九首” 天然艳丽,不假修饰,如太羹醇酒,品味高逸,臻于至境,古人誉之为“风余”、“诗母”。《孔雀东南飞》等古乐府,盛唐诸家的七律,李、杜、韩的七言古诗,王龙标的七绝,都是夙有定评,横绝千古的,值得有志于创新、超越者认真研索。
    有人说,诗到了唐人手里,已经做尽了。是不是这样,还值得探讨。但是,今天作诗,要想跳出古人范围,别寻天地,也着实不易。所以,借鉴古人还是必不可少的。唐代诗人最善于脱胎,花样翻新,变化无际,读者惟觉其妙,而莫测其源。金昌绪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岑参把它脱胎为“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中有句云:“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寢寐见之。”陈陶把它化作:“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古人说,解得脱胎之法,“则五经、二十一史皆我诗心也”。我们不妨扩展一下:解得脱胎之法,千古诗文名篇都向我们敞开了“诗心”的门径。
    关于创新、超越的途径,古人有许多论述。记得王渔洋有过“三多”的说法:为诗须多读书,以养其气;多历名山大川,以扩其眼界;多亲名师益友,以充其识见。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识见,不断地扩展胸襟。古人说,有一种胸襟才有一等文字。清人诗话中讲:“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
    创新,这是一个终古常新的话题,其间有着广阔的阐释论域和颇多的待发之覆。建议诗词学会能够专门拿出时间来讨论一下,见仁见智,肯定会有很多新的见解、新的发现。
    这就联系到诗词学会的工作如何上一个新的台阶的问题。可能其祥、学谦、临清等同志已经研究过了,我提不出确切的想法。可否首先拟订个跃升、奋进的规划,包括当前与长远、组织与个人、全面提升与推出拔尖人才诸多方面的内容。我想,主要应突出两点:一是如何冲出营口,走向全国——我觉得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一是要进一步面向社会、奉献社会,更好地为全市以及各个县区、各行各业的改革、发展、社会进步,发挥应有的舆论引导、智力支持作用。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