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充闾

留得岁月纸上香

【 字体:
2012-03-09 14:21:41  阅读次数:1343 次


留得岁月纸上香


程绿竹

  文人写文人,自然明心见性。非“文人”写文人,会怎样呢?看到一篇文章中说:毕加索曾对一位自称看不懂他画的人说,不懂?你是要看懂的啊!意思是,不懂画理,并不代表对画没有鉴赏力。面对艺术,人人都有发言权。谁有权拒绝人们对艺术的钟情与眷顾呢?谁又能遏制住人们在心悦诚服的敬畏面前的那一声慨叹?懂得,是一种心灵相通、惺惺相惜;不懂,也可以是一种喜欢,是一种仰视。这番解读,到成为我——一个文学外乡人要对著名散文大家王充闾先生的创作也言三两声的理由了。

  我不是文人,没有用全部身心拥抱文学的炽热情怀,胸中点墨寥寥,腹内沟壑平平。虽也曾与文学创作擦过肩,沐浴过文学的馥郁香风,但要评说王充闾先生这位山峰一样的散文大家,实乃“以腐草之萤光,对中秋之皓月”。赏其文,我不得不仰视;观其人,我不能不仰止;洞其心,我则感力不从心。

  在一个柳色初透的人间四月天,在一个春光满屋的上午,我拒绝了窗外的阳光、桃花、绿意的蛊惑,伏在电脑桌前,用有限的心力、智力,试图走进那一片繁茂丰美、旷达高远的散文天地,走进散文家博大厚重、宽广高深而又独特的心灵空间。

  其实,对于散文大家王充闾先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初识其名了。

  那时,身为市文联主席和《辽河》文学期刊主编的父亲,有一天下班回来,拿回几本他新出版的诗集《雁阵,在故乡的天空》。其中还有一本就是王充闾先生的散文集《柳荫絮语》。之后,父亲常与朋友谈起王充闾先生和他的作品。谈他的文笔,意蕴,谈他的博闻强记,谈他的刻苦治学及丰厚的学术功底。对他作为一位领导干部如何给文艺工作者创造宽松的条件,自己又能于繁杂事务中挤出时间,潜心研读史学,从事文艺创作大加赞赏,对他“宦况诗怀一样情”的品格由衷的敬佩。我这才知道,王充闾先生不仅是父亲的文友,而且是父亲的领导,是一位“为政为文两从容”的学者型的领导。

子曰:君子不器。其内涵是,有教养之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多才。我国传统社会士大夫大都具有通才素质,睿智洒脱,博学风雅,其德、其智、其趣、其貌当为人中之俊杰。那时,在我的心里,充闾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集官员、学者,文人、雅士于一身的“君子”。尤其是父亲对他出口成章、饱读诗书的赞美和评价,让我于俯仰之间向学之心日盛。

印象颇深的是听父亲说,有一年他陪同充闾先生到江南旅游。每临名胜,充闾先生必有名家诗词以对,且脱口而出,其史学典故好像就揣在他的衣兜里,随时可掏出与大家分享。

在南京的最后一天,别人都上街购物,充闾先生却一人留在房间里写作。等傍晚大家回来时,充闾先生一气呵成的一篇八千字的散文已经脱稿了。文章中的文史知识、诗词典籍琳琅满目。父亲先前还以为他查阅了什么历史资料,却原来都是他脑子里的库存。

父亲的家已经搬过了几次,这本《柳荫絮语》还有其后出版的《人才诗话》跟着我们迁徙了几个来回,依然在父亲的书柜中珍藏着。只是在它的身边不断有它的兄弟姐妹加盟进来,它们的队伍越来越长。而我对充闾先生的关注,也从那一架不断加长的队伍中愈发热切。

只看那一篇篇书名,《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夜芳邻》《秋灯史影》《清风白水》、《沧浪之水》、《春宽梦窄》、《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淡写流年》和诗词集《鸿爪春泥》等等,已经把人的心、眼浸润的文心跌宕。虽未能全部与书中的文字与思想进行过交流,感知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管中窥豹阶段。但,我想,即便全部通览,也未必能读懂充闾先生作为一位散文大家内心的纵横捭阖,也未必能捕捉到他宏阔的文学襟怀中的万千气象。我想,要走进他,读懂他,当先让自身生出一些学养,修出一点境界,或可略懂一二。即便这样,如我,一个在文学边缘游走的人,能够在他的文字中得到点精神的濡染与滋养,让我的烟火心灵感知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态,让平庸的心智生发出一眼思想的渴望,谁说不是一种提高呢。

   曾读过王充闾先生在北京大学散文论坛上的讲演。文中为读者展示了一位散文大家对散文创作乃至人生的独特感悟与深刻思考。蕴涵其中的个性修养、审美意向,胸怀境界等,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文学家的思想高度、学术高度和人格高度。
   
他说,要想有人性的深入触发,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生活体验,需要有心灵的体验、生命的体验。在他的作品中,不经意袒露出的是充闾先生非常深厚的古代文化素养,及对人的命运、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关注与探索。自幼受传统文化濡染,他读过八年私塾,受过系统的国学教育,有着博大的家国情怀。他阅世深、游踪广、视野阔(有十四年省级领导岗位上的仕途经历)使他的笔力厚重、深沉、旷远,蕴含着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性。“伟大的艺术家与平庸的艺匠的根本分野,就在于是否具备这种超越性的感悟。”

   上海评论家吴俊先生评论说:王充闾将他的文化意识特别是他的生命意识,充分完全地投注在散文创作之中,他是在写他的精神体验和心灵体验,是在进行自己的人生和人格写作--其实,他也是这样来理解他所看到的和写下的人物和历史的。他对人物的关注,着重在精神心理层面,他所揭示的是人物的个体心理和文化心理

当把文字当做人生来经营,他的文字一定会有温度有质感有生命;当把写作当做人格一样来护卫,他的写作一定是有力度有担当有尊严的。

  充闾先生说:只有具备自由、自在的心态,具备不依附于社会功利的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超越世俗的固定眼光,才能真正进入艺术创造的境界。对我而言,读书、创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兴趣、爱好,而是压倒一切的本根是我的内在追求、精神归宿,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是我的存在方式。此外,一切都看得很轻。
   
真正的作家一定会拥有一颗自由的灵魂,不为物役,不为名累,更不会做别人思想的囚徒。我相信,他的每一行文字都是内心的投射,都是经过岁月过滤、时间淘洗、思考沉淀下的思想的珍珠,因此才会有大情怀,大况味、大境界、大视野。

文学曾被当做光环贴在了某些功利者的脸上。而一旦它丧失了光环的功能,便被弃之角落。而真正的文学家,如充闾先生,则是用赤子一样的情怀,农夫一样的躬耕,信徒一样的虔诚,与文学相爱一生,白头偕老。他的灵魂已经交给了文学。他让我看到了伟大的作家与普通写手的区别:伟大的作家不会把写作当做游戏,而是当做崇高的使命。这种崇高,让他的文字有了斤两,有了温度、有了担当。

我看得到,文学就是他的人生、是他的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让这一次性的人生之旅行走在文学的天空下,上下求索,矻矻穷年,于他,一定是最幸福和快乐的选择!

初识充闾先生的文字,就是在那样一个文学云蒸霞蔚的时代。岁月留香,留下了我的一个近水楼台俯仰文学的情缘,也让我今天的文字沾染了一些淡淡的岁月的痕迹。尽管在充闾先生参天的思想大树下,我的思想显得像蒲公英一样渺小、稚嫩。好在,我知道我要寻找的方向。当我思想的小伞降落在这一片丰盈肥沃的文学沃土上的同时,也把一树繁花的渴望深深的种下了。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