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充闾

王充闾散文的美学初探

【 字体:
2012-03-09 14:24:13  阅读次数:1515 次


王充闾散文的美学初探

 

张金萍 吕峨

 

摘要:诗性的建构,是散文家王充闾散文的重要美学追求。基于长期文学艺术创造实践,王充闾对文学艺术乃至审美问题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主张。语言运用上,他坚持在诗性的语言空间里驰骋,叙述文字清澈如水,浑然天成,具有古典美的韵味。文本体式上,他注重诗性的开掘,在生活中寻找诗情,在历史中升华诗意;思想深度上,他呼唤崇高,拒绝低俗,高扬散文自古以来传统的人文关怀和对历史文化的反思。王充闾散文的美学观念是对人的世界的关怀,显现出强烈的人文性特征。他的作品更多地强调人类理性的力量,强调具有现实意义的理性思考与深度价值追求的作用,从而显现出更多的社会理性与使命意识。

关键词:王充闾 诗性语言 历史文化反思 深度追求

一、清纯自然的诗性语言

诗性语言空间是一种较高的话语境界,需要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知识储备量来支撑。王充闾的散文文字清新如水,朴素自然,又不失诗性。他的文化造诣在其百科全书式的叙述中,使作品毫不晦涩。他把浩如烟海的佳词丽句,历代传诵的诗歌名篇,化为自己作品中的精髓。清纯自然、驾轻就熟无疑成了王充闾散文话语风格的重要元素。因为他的生活灵感随时会触发他去记忆的仓库中进行语言美的检索。

1、清纯自然的话语风格

王充闾引领读者走进他丰富的艺术世界,把历史融合了现代的观照,使其散文倾泻出丰沛的意蕴。王充闾的散文引诗颇多,中国历史上的名家诗篇,他都能够信手拈来。说春雨,他滔滔不绝,佳句连篇;谈黄山,他遍数奇峰,妙语如珠;道沈园,他一咏三叹,柔肠百转;讲三峡,他横空出世,似数家珍。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清词丽句,那么多内蕴丰厚的传说掌故,他都能运用自如。可以看出,王充闾的散文语言融合了质朴的日常生活用语和充满了古典意蕴的诗意语言。这样的语言运用方式和作家所要传递给读者的真实的情感体验相契合,在质朴与洒脱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语言张力,使作品如行云流水般清丽、明快,呈现出一种没有束缚,没有矫情,没有障碍的自由图景。

2、厚积薄发中的驾轻就熟

《黄昏》是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的典型之作。文中他历数中外名家歌咏黄昏的名诗,王维、泰戈尔、高尔基、莫泊桑、凡尔纳、赫尔岑、夏洛蒂勃朗特、刘禹锡、朱自清、李商隐、陈毅、叶剑英、卢森堡、伏契克、刘白羽近二十余家,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这些名诗佳句镶嵌在作品中,决不是哗众取宠的点缀品,而是对中国诗歌的认同,决不是对古典诗歌的复制,而是对诗歌精神的张扬。在他这里,名诗佳句已经化为文章的经络血肉,已经变作他观照大自然和人社会的最佳视角。

语言的自如运用,使王充闾对文体的诗性建构有着更加明晰的认识,甚至是自觉的追求。他认为诗歌和散文是一体的,是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他曾多次强调诗歌创作对散文的补益作用,并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在诗性的艺术世界中开掘,像写诗歌一样在写每一篇散文,达到语言和思想上的双重高度。面对散文的喧哗与骚动,王充闾以作家的清醒与真知,以诗人的清纯和正气来捍卫散文这一方净土。他认为,散文的思想功能是不能被忽视的。他说:我觉得,散文的语言应该“奉行一个‘真’字,明心见本色天然。”王充闾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力图通过自己对散文诗意的升华,通过对散文美质的发现,表达对当代生活、民族现实生存与未来强烈的关注。

二、大爱无边的人性视角

1、自然中的生命意识

王充闾以山水自然为题材的散文,其思想内涵凸显了人情本真。他不再满足于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观照纯自然,而是从自然的生存和发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做哲学性质的思考。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具有丰富的社会意蕴,既浸透着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又激荡着丰富的动人旋律。在散文《空山鸟语》中展示了这一景象:“在这里,乔木、灌木混杂、错落地生长着,随高就低,无争无竞,随心所欲地发展着自己,一切都顺应自然,没有一丝一毫人工的介入。也合乎规律地向外发展、扩张,保持着自然生态的平衡,不存在旱魔、山洪、虫灾、风暴的威胁。鹰隼一类的猛禽,以凶悍的蛇族和柔弱的山鸟为食,蛇类又靠着小鸟及其雏、卵补给营养,而成群结阵的鸟类则以捕捉取之不尽的昆虫来维系生命。它们共同组成一条生物链,消长盈虚,生灭流转,自然地维持着生态平衡……什么护鸟员、杀虫剂、人工投食措施,也都成了多余之举。”这种描叙,表现出他对自然界的生物价值和内在规律的认识。

2、生活中的朴素情感

    王充闾的作品提倡人应该简单、宁静、淡泊地生活。在《三道茶》、《村居酒趣》等篇中,他表达了对繁华、奢侈、喧嚣的都市生活的厌倦,他向往乡村的简单、纯净的生活状态;在《安步当车》、《家住陵西》中,他谈到了不乘车辇、徒步行走的乐趣;在《节假光阴诗卷里》、《我的四代书橱》中,他表现了轻物质、重精神的思想。这些作品都是他生活中朴素情感的体现和印证。《家住陵西》的结尾,作家借助史实再一次阐明了自己的价值观:“一千九百多年前,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把物质享受与心灵自由分置于心灵天平的两端,最后,毅然放弃种种优越的物质享受,以孤贫、潦倒为代价换取了人格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从而实现了对固有的生存范式的超越。”王充闾从生活中的身边事开掘出的却是对人生的感悟,是要对读者有所启迪,在娓娓叙述中挖掘出生活中隐藏的丰富意蕴,从常态的生活里感悟生命的真谛与诗意也正是王充闾情感散文的不懈追求。

3、历史中的人性观照

    王充闾作品将历史与传统引向现代,引向人性深处,以现代意识进行文化与人性的双重观照,它显示了作家凝望历史的现代眼光和以文学的视角掌控、表现历史的非凡功力。王充闾笔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他的散文中都幻化成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意蕴空间,让人在巨大的时空张力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一座山城也好,一条古道也好,一处几千年前的建筑废墟也好,在它残存的构架后面,也都深藏着无尽的兰姻絮果,遗存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轻盈翱翔于蓝天和大地之间,以空灵的意象和诗性化的象征与隐喻,抚摸历史时间的烟云和倾听历史人物的心声,对历史保持自我的崇敬和冷静的智慧,寻求自我和历史的对话、读者和历史的对话。面对历史与人文风景,时而愤慨激昂,时而伤恸感怀,笔下交织着智性之光与感性之力。他的历史散文从而有着智性与诗性的双重色彩。

三、“深度追求”中的美学思想

王充闾在美的观照与史的穿透中,寻求一种指向重大命题的意蕴深度,实现对美的世界的建构、对意味世界的探究。王充闾对“深度追求”的认识,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文艺标准的“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结合的一种当代表述。王充闾的“清新雅致的美学追求”、“冷峻深邃的历史眼光”与“美的观照”、“史的穿透”是基于创作实践而作出的具体把握。可以说,深刻的社会历史意蕴的艺术表达正是王充闾“深度追求”的艺术创造论的核心。王充闾“深度追求”的主张体现在他对艺术创造的超越性强调上。

1、乐观和真诚

在《碗花糕》中,一碗又香又甜的碗花糕牵出了嫂子对他的关爱和他对嫂子的依赖,嫂子那总是带着盈盈笑意的脸,嫂子在年三十悄悄放在他碗中的包着钱的饺子,嫂子那些出于喜爱的捉弄与袒护,如今都已成为透射着诗意色彩的往事,是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在王充闾平静的叙述中,浓浓的亲情飘散出一抹乐观的情愫。

作家的心态平和,在追忆往事的时候更多地想表达人的真诚。那些无论是回忆嫂子还是父母、亲朋的散文,我们都能看到有着多样性格与丰富内心的人。摆脱了历史文化散文的桎梏,在这些纯情感散文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王充闾细腻的内心世界。在看似平淡的叙述当中,把自我的情感,投射到作品当中。他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也有诗人的襟怀和深邃的情感世界,但此时的他更充满了对待生活的乐观和真诚,他要抒发的是眷恋往昔生活的美好情怀。

2、忧患与超越

萨特说:“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吁求,正是通过作品世界,作家与观赏者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盟誓’关系,他们在艺术这另一世界中互相吁求自由。”也许正是这种相互吁求使读者和作者建立起了一个关系链,他们相互期待、相互满足,从而在这种相互推动之中达到精神上的高度愉悦。王充闾的散文作品,让读者阅读的过程并不单单是承纳一种思想或情感,更是思想情感的延续或升华。综观王充闾的散文,他的抒写方式有着共同的指向,是对人的关怀,显现出强烈的人文性特征。他并不去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生中的意义,而是强调人类理性的力量,强调具有现实意义的理性思考与深度追求的作用,从而显现出更多的社会理性与使命意识。应该说,他的这种主张更多地是来自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文学在他这里并不是单纯的个体性的宣泄情感的工具,而具有着重大的社会使命。

在《“化外”荒原》、《神圣的泥土》、《思归思归胡不归》、《请君细问西流水》、《故园心眼》等等篇章中,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触发游子怀乡的契机。人生本就是一条单行线,越是人到老年,越是会发现生命有限的苦楚。然而,人到老年也是生命含义最为丰富的时期,经历了人生风雨的洗礼,从稚嫩走向成熟,更能透彻地感悟生命的真谛与智慧。他的许多作品,都深刻体现了他超然的情怀。正如他所说: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要能够超越情感与激情,抵达一种智性与深邃。在似乎抽象的分析和演绎中,激活读者为习惯所钝化了的认知与感受,把形而上的哲思文学化,以诗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意识;或以独特的感悟、生命的体验咀嚼人生问题,思考生命超越的可能。”通过对表象的超越,作家在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中完成了一种深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周雨华《论九十年代的思想散文》,广西师范大学

[2]徐迎新《人文建构与深度追求—试论王充闾的美学观》,辽宁大学

[3]张英伟《诗性的建构:王充闾散文的美学追求》,北方工业大学

[4]吴玉杰《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的超越性》,辽宁大学

[5]张颖 《论王充闾散文中的历史意识》,《当代作家评论》2010.5

[6]石杰 《王充闾散文中的生态思想内涵》,湖南师大学报》2009.3

[7]王宁 《散文泛化语境下王充闾散文的文体创造》,《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0.4

[8]丛林 崔绍锋《语已多 情难诉——论王充闾的情感散文》,《当代作家评论》 2009.5

[9]颜翔林《文体意识和主体间性——评王充闾历史散文的写作》,《当代作家评论》2004.2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