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充闾

感受王充闾诗性语言的魅力

【 字体:
2017-10-20 19:30:35  阅读次数:2964 次

感受王充闾诗性语言的魅力


牧歌儿

 

之前,王充闾先生的散文《冰城忆》和<节假光阴诗卷里》曾给我美好的印象。今天又遇《读三峡》,让我对王充闾散文诗性的语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散文的百花园中,优秀的散文千姿百态、姹紫嫣红。有的清新俊逸,于娓娓叙谈之中流泻出诗情画意;有的意气昂扬,在纵横捭阖中轰鸣出黄钟大吕之声;有的自然朴素,在淡淡的白描中阐释着深刻的哲理。王充闾的语言特色在于,他力图在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上建立自己的话语风格,追求那种诗意盎然的自然之美。   

    诗性语言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需要有深湛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量来支撑。王充闾的散文文字清纯如水,自然天成,返朴归真。虽然他“观古今于须臾,挫万物于笔端”,知识信息数量繁、密度大,但是在百科全书式的叙述中,王充闾的文化造诣,使其作品毫不晦涩。浩如烟海的佳词丽句,历代传诵的诗歌名篇,已经化为他自己的精神财富。生活灵感随时会触发他去记忆的仓库中进行语言美的检索。对他来说,点击它们,已经不是什么技巧问题,而是他铺彩为文的必然。清纯自然,无疑成了王充闾散文语言风格的重要元素。

    再来品读他的散文作品,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王充闾散文的诗性语言的魅力。

    其作品注重渲染铺陈。他那如楚辞、汉赋般汪洋恣肆、滔滔滚滚的铺陈渲染,使文体既繁缛、富丽,又浩瀚、流转,令人目不暇接,一唱三叹。有时他巧设铺陈、广征博引,不局囿于笔下的人事,有时他纵横古今、神游中外,文史哲经联翩而来。如《读三峡》,作者把三峡当做一本书来读,思绪横贯五千年,广涉风物、人情和古代的诗文。“在这锦山秀水之间,早在五千年前就曾闪烁着大溪文化的异彩。两千年前,扁舟一叶从那条唤作香溪的水河里,载着一位绝代佳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不独闾里之荣,也是邦家之光。两汉之交,公孙述枭踞白帝城,跃马称帝。过了三周甲子,这里又成了吴蜀争雄的战场,年轻的陆逊创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赫赫战功。刘先主永安宫一病不起,将他的嗣子、未竟事业连同未来的千般险阻,一股脑托付给他的军师。诸葛公神机妙算,在鱼腹浦摆下了“八阵图…… 我以为,读三峡可能也有三种灵境:始读之,止于心灵对自然美的直接感悟,目注神驰,怦然心动。再读之,会感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景物交融互渗,物我溶为一体,亦即辛弃疾词中所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卒读之,则深入画境,浓酣忘我“部然而澹,悠然而远”。进入《易经》中讲的那种“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的灵境,此刻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这种铺陈之美充满诗意,不胜枚举。
   其二注重“序曲”。他那漂亮的诗词“凤头”,常常为全文的诗意营造一种浓郁的氛围,凝定主旋律,让读者开卷便饱尝一种典雅的意蕴,很快进入作家的诗性语言空间。像《读三峡》、《冰城忆》、《节假光阴诗卷里》等都是这样。尤其是,作者能将所引用的诗词自然流转到正文之中,而不留任何雕琢与焊接的痕迹。

   像《冰城忆》的开头:“望着窗外渐渐消溶的冰雪,脑际不其然地浮现秦观的‘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的名句。不过,此刻索绕心中的却不是洛下的金谷名园、铜驼巷陌,而是松花江畔的北国冰城。”由冰雪而浮现名句,由名句而陡转冰城,过渡得极为自然。

    大概,王充闾所说的“自然心境”、“自然涌流”、“自然成篇”,就是他所追求的语言风格的概括吧。王充闾的创作都来自闲庭信步,此时“心境悠然,万虑澄净,平日的诸多见闻联想便如一脉清泉汩汩流出”,“胸中有得,兴会淋漓,笔之所至,自然成篇”。试想,这样的心态驱动下诞生的散文,又怎么会丢失自然之色呢?因此,他的散文虽然一直追求着诗的艺术效应,但却没有故弄玄机之吟。这就是因为,他的诗性语言空间是建立在向读者袒露一个自然真实的我这一基点上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使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散着那跃动、鲜活的诗歌气韵。无论是描述山光水色,勾勒域外风情,开掘人文精神,还是升华生活情趣,抒写个人心绪,都能以主体的自然物化客体的自然,让读者在接受他所描写的笔下事物的同时,接受一个自然的“我”,一个在浩瀚的时空中上天入地的寻觅美,扫描着历史与现实契合点的诗人。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