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散文

劫 后 遗 珠

【 字体:
2017-11-19 20:47:07  阅读次数:1699 次

     

                                                               

 

 

    山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境内雄关险隘甚多,什么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娘子关,……简直数不过来。历史上,这里出现过许多英勇善战的名将,像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父子,都是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的武艺高强的人物。所以,过去有“山西出将,山东出相”的说法。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山东多辩士,一说起鲁国都城曲阜,除了那孔庙、孔府、孔林,人们总会想起战国初年那场儒、墨两家的激烈论战;而提到齐国都城临淄,就会自然地想到那个活跃了一百三、四十年的稷下学派,想到那里的百家争鸣,想到孟子、荀子间的“性善、性恶”之辩,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之争。与此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山西,却是人们富有尚武精神,那里战将如云,到处都是战场。西汉与匈奴,隋唐与突厥,五代十国走马灯一般的来来去去,全都是以三晋地区为其搏斗的舞台的。

其实,这个说法尽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没有反映全面。

由于我这次漫游晋北,是想赴大同、上五台、过代朔、走浑源,欣赏古代建筑的瑰宝和精美的雕塑艺术,所以,我首先要说,整个三晋地区就是一座艺术殿堂、文化宝库,若是谈论山西的特点,自然应当以此为最。

听我谈了这个观点,任职省上、全程作陪的东道主G兄讲了个折衷的意见:“依我看,还是两者兼容并蓄,——亦文亦武,文武双全。”显然,他对山西的形胜和历史更感兴趣。

上车后,他突兀地问我:“你喜欢崔曙吗?那个唐代诗人。”

我说,这个人作诗不多,传世的更没有几首。

“可是,我倒特别欣赏他的‘三晋云山皆北向’这个律句。”他说。

    “为什么?”我问。

    他说,这句诗概括力很强。在神州的版图上,山西是“表里山河,称为完固”,地理环境十分独特。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自南而北,逶迤连绵,像屏障一般壁立在东西两侧。——这就是所谓“云山北向”吧?黄河蜿蜒纡曲,千里来龙,南下而东折,象一条玉带围住了西边和南边。中部的地形地貌尤为特殊,自西北而东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一条古驿道像红线串珠一般,纵贯南北,成为沟通中原与塞外的重要通道。其间,自古以来即有煤、盐、良马之利,是北方的一条主要的农牧业经济带。

    “可是,每个盆地,在历史上,又都是锋镝遍野、炮火连天的战场。”我补充了一句。

    “正是这样。”他接上说,就周边环境看,山西北部面对着阴山、朔漠,那里自周、秦以来,相继聚居着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多个强悍的游牧民族,它们虎视眈眈地觊  觎着秦、汉、晋、隋、唐、宋的皇权。而这些中央集权的王朝分别建都于咸阳、长安、洛阳、汴梁,又都在这条南北通道的左右。由于山西的地势北高南低,中部的五个盆地呈阶梯状顺势而下,所以,对于古代车、骑、步旅作战,自然是有利于南下而不利于北上的。无论是西出汾河河谷,直抵关中,还是沿沁河、丹河河谷南下,威逼中原的河洛地区,都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的。因此,山西,特别是晋北的中部地区,从古至今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说起山西的古战场,自当首推平城(今大同)。我们一起吟哦着李太白“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诗句,驱车来到了大同市东郊二十里外的汉初古战场白登。

    原来,春秋、战国以后,匈奴就逐渐成为华夏北境的强敌。为了防备它的南侵,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在秦、赵、燕旧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实际上,长城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他说,汉初,匈奴冒顿单于非常厉害。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他的老爸爸要废长立幼,于是采取借刀杀人办法,派他到月氏去作人质,然后就发兵进攻月氏。月氏当然要杀他了。他却偷偷地逃了回来。这下就和老单于结下了深仇。

    我插了一句:“毛泽东的词里有‘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之句,鸣镝,今天称为响箭,据说就是冒顿发明的。”

    “是的”,他说,冒顿就是用这种响箭,在出猎时射杀了他的父亲,自立为单于。当时,匈奴武力空前强盛,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渐渐地侵吞着长城内的边地。当时正值西汉立国之初,在降将韩王信的配合下,匈奴一度夺取了晋阳(今太原)。兵力所及,最近处距离西汉都城长安不过七百里。面对这一十分危急的形势,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二百年,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北上征讨。初战告捷,在晋阳一举击败了韩王信及匈奴大军。

有人提议,应该乘胜进击。汉高祖开始时还比较审慎,先后派出十个使者进行侦察,一致报告:冒顿部下大多是老弱残兵,不堪一击。于是,刘邦决心穷追到底。他唯恐慢了一步,放跑了敌人,便带领自己的一队骑兵先追上去,把大队伍扔在了后面。

他们刚刚赶到平城东郊,突然听到一声唿哨,匈奴兵马立刻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一个个兵强马壮,刘邦这才知道是中了圈套。只好带上这支骑兵拚命打开一条出路,占领了白登山,守住了山口要道。大部队却被挡在半路上。他这里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看来只好坐以待毙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围”。

多亏谋臣陈平献计,带上了大量黄金、珠宝和一张美人图,去拜见阏氏--单于的皇后。皇后高兴地收下了黄金、珠宝,却对那幅美人图皱起了眉头,说:“这有什么用?”使者解释说:中原皇帝恐怕大王不答应退兵,准备把我们那里的头号大美人献给大王,先带来图像看看样子。皇后听了,一个劲儿地摇晃着脑袋,说:“这用不着,赶紧带回去。我请大王退兵就是了。”晚上,阏氏便对冒顿单于说,匈奴消灭不了汉朝,也离不开汉朝。不如放他们出去,以后多送些金银财宝,比啥都好。单于也觉得,匈奴不可能离开草原,更不愿意与汉家结下怨仇,决定网开一面,送个人情。这样,刘邦才得以仓皇脱险。

    这天,我们站在设有战迹标志的高阜上,环顾了白登的全貌。这是一片极为辽阔的丘陵地带,可以纵横驰骋,左右奔突,非常适于骑兵作战。冒顿选择这么一个地方来实施他的包剿战略,说明他对这一带的地理形势了如指掌,更可见其才智过人。如果不是后宫专宠干扰破坏了他的全盘部署,后果实在不堪设想。用一句古话说,正是:“汉之为汉,未可知也”。

六十七年之后,刘邦的玄孙汉武帝刘彻,开始了全面讨伐匈奴的战争。其战略是,先从东西两面切断匈奴与  族、羌族的联系,然后在中部集中主力部队,给匈奴以正面的打击,第一仗就安排在平城南面的马邑(今山西朔县)。无独有偶,他实施的也是诱敌深入的战术,这叫作“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武帝采纳大臣王恢的建议,以三十万兵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然后差遣曾与匈奴做过买卖的当地商人聂壹,到北地去引诱匈奴部队入境抢掠。

军臣单于没有冒顿那样的机智,一时为现实利益所驱动,便贸然出动十万骑兵,向云州、朔州一带进发。可是,当大军走到距离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发现原野上牲畜很多,却不见一个牧人,单于感到有些蹊跷。经过多方探问,才察知了山谷中藏匿大量伏兵的秘密。于是,下令迅速撤兵,逃逸到边境之外。汉武帝原以为抓住了这个战机,不仅可以为其先人湔羞雪耻,而且能一鼓聚歼匈奴劲旅。不料,功败垂成,枉劳师旅,其愤恼之情可想而知。当然,倒霉的还是出谋划策的王恢,最后以畏罪自杀告终。匈奴单于毅然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从此拉开了长达几十年的战幕。

    到了西晋十六国时期,五个少数民族的铁骑一直驰骋于晋北。后来,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适时进行改革,加之军事上控制了由塞外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凭借晋北有利的地形条件,得以高屋建瓴之势,相继扑灭了一个个敌国,最终结束了十六国对峙的混乱局面。隋、唐两代主要的强敌是北方的突厥,因此,山西仍为军事重镇。唐朝和尔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先后定都于长安、洛阳、开封,但都是以太原为根据地而夺取天下的。

    因此,有的学者论说:整个五代史,可以看作以建都于汴、洛的中央政权同以太原为根据地的割据势力激烈斗争的历史。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斗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以太原割据势力的胜利而告终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汉、晋、隋、唐至五代、宋、辽,数百年间,主战场一步步地向南推移,先是平城,尔后到雁门关,一直推到晋阳。这是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王朝武备的衰微和国防力量的减弱?

 

 

    第二站,我们访问了代县城北二十公里外的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古称勾注塞。《吕氏春秋》上讲:“天下九塞,勾注其一”。“吕览”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二百三十九年,那么,雁门古塞至少已有两千二百多年历史了。旧关建在峰峦耸峙的雁门山上。相传自古以来,每年春秋两度,雁群北去南归,由于崇山峻岭挡路,便都从雁门关口穿行,“雁门关”以此得名。后来,关址东移。现在的关城建于明洪武年间,邻近太原到大同的公路。站在关前眺望,但见四面层峦高耸,峭壑幽深,中有一条盘旋纡曲的山路,奇险天成。

关门两边对联的字迹已模糊难辨,陪同的向导指认为:

 

             三边冲要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

 

    用这样的字句来概括雁门关的战略地位,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长城宛如一条灰色的巨蟒,起伏于危峦叠障之间,将雁门东西十八隘牢牢地衔接在一起。关门左侧有边靖寺,俗称李牧庙。相传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曾在此大破匈奴十万骑兵。对面的六郎庙,是民间为纪念传说中的爱国名将杨六郎而兴建的,于今也仅存遗址。

附近有一个外小内大的葫芦形地带,这就是当年“雁门关伏击战”的战场。一九三七年十月,八路军七一六团在这里伏击日本侵略军,毙敌二百余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打响了进军晋北的第一战。

有资料记载,从此上溯到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四五七年)赵襄子兼并代国,两千三百九十四年间,雁门关一带由于形势险要,又当南北交通要道,共发生过大的、较大的战争达一百三十多次。

史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契丹十万大军进犯雁门关,北宋代州守将杨业率数百名骑兵迂回到辽兵后面,乘其不备,自北向南发起猛攻,大破敌兵于山下,杀了契丹驸马侍中萧咄李。因此,获得“杨无敌”的称号。辽军闻风丧胆,每当看见杨业的旗帜,便自行引退。可是,这一赫赫战功却遭到北宋其他将领的妒忌。六年后,宋军在歧沟大败于辽军。副将杨业引兵护送晋北各州官民内迁。当他们撤退到朔州城南时,正赶上辽兵攻克附近的寰州。杨业见辽兵来势甚凶,认为不宜与其正面交锋,建议绕道而行,于途中的石碣谷布列三千强弩,这样,就能保证宋军安全转移到境内。可是,这个正确的意见,却被护军王  等指责为畏缩不前,说他空负“无敌”之名,其间恐怕另有打算。主将潘美不明确表示态度,实际是支持这个错误主张的。

杨业已经觉察到这些人的险恶用心,显然是要把他逼上死路;但是,作为一个北汉归降宋朝的将领,万万不敢违抗主帅的军令,尤其不能忍受对宋朝怀有二心之类的诽谤,只好违心地出兵迎击。在率军开拔时,杨业老泪横流,对主帅潘美说:我绝不是贪生怕死,只是认为形势于我们不利,不应带着士卒去白白送死。既然你们这样决策,那我就别无选择了。当时,他郑重地请求潘美布置步兵强弩,分左右两翼埋伏在陈家谷口,准备救援面临全军覆没的部队。可是,潘、王等并没有认真作出救援部署,在陈家谷口等了一阵不见消息,以为辽兵败走,急忙率兵北上抢功;半路上,得知杨业所部被敌围困,便慌忙撤兵。致使杨业的兵马陷入重围,其子延玉与全体将士一道殉难,他本人奋力杀敌,身受几十处重伤,被俘后,绝食三日而死。

这次,我们专程来到代县枣林镇的鹿蹄涧村,瞻拜了后人为旌表杨业一家而建立的杨忠武祠。

有关纪念杨业一门忠烈的祠庙,北宋当时即已出现。神宗朝出使辽国的苏颂就曾写过《过古北口杨无敌庙》的诗。这里的祠堂始建于元代。现存建筑及塑像大多为明代遗物。祠分前后两院,前院奉祀杨业后裔;后院有正殿五间,台上正中塑杨业与佘太君像,八个儿子的彩塑分列两侧;东西南三面供奉杨氏家族历代名将,共二十二人。

村中居民大部分姓杨,都是老英雄杨业的后代。听说我们还要去看当年的主战场金沙滩,管理人员说,出于对祖上忠烈的敬仰和同情,这里的人对金沙滩不感兴趣。在鹿蹄涧唱戏,必须唱杨家将,演“七郎八虎出幽州”、“杨六郎威震三关”,绝对不能演《金沙滩》。——这一仗,老令公八个儿子只回来两个,人们嫌它晦气。

    在枣林镇的东留属村,我们还看到一座用黑色石块堆砌的古墓葬,石碑上镌刻着“宋赠武勇将军延兴杨公神墓”十二个大字。这就是传说中的民族英雄、北宋名将杨业第七个儿子杨七郎的墓地。关于他,当地传说很多。说他生下来就是黑头黑脸黑皮肤,偏偏有一双特别明亮的眼睛。七岁能单臂举石锁,十一岁跟随父兄身临战阵,十三岁刀枪拳棒样样皆精,十五岁登台打擂,一拳打死了潘美的儿子潘豹,从此,两家结下了深仇。当年杨业被迫出兵,也是潘美一手策划的。那天,杨业兵到陈家谷口,一见没有宋军的一兵一卒,就知是潘美做了手脚。但因他是主帅,只有通过他才能搬来救兵,因此还是派遣七郎前去向他求情。

    潘美早就要抓住七郎给儿子报仇,现在见他主动上门,便施出诡计,说“杨将军辛苦杀敌,我这里备下三杯水酒,表示慰问”。杨七郎在马上欠身致谢,喝过三杯之后,便觉眼前一黑,跌下马来。原来,里面下了蒙汗药。当即被绑缚在后花园的花椒树上。潘美叫来一百多名弓箭手,一字排开,齐向七郎身上发箭。不料,箭到身上都纷纷落下。原来,七郎有一种护身的“瞅箭法”,只要双眼一瞅,即使箭似飞蝗,也无济于事。潘美老谋深算,知道要破此法,必须把他的双眼遮住。于是,用宝剑把七郎额上的皮肤割开,使之罩住双眼,这样,便把七郎射死了。后来,人们拿那棵花椒树出气,便用一条大铁链把它锁了起来。

    车出代县城,我们见到路西有一片苍苍莽莽的沙原,上面布满了一米多高的黄土堆,原以为这就是金沙滩。经问询得知,其地离此间尚远。那么,这些土堆又是什么呢?当地群众讲,一种传说是汉、唐以来掩埋阵亡战士的荒冢;另一种说法,是古代战争中用以迷惑对方的“谎粮堆”。不论哪个说法成立,都会使人产生一种苍凉、震怖之感。一霎间,我想起了唐人李华的名篇《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  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古战场,古战场,”我嘴里叨念着,不觉陷入了沉思之中。……

   

 

G兄拉了我一把,笑着说:“象‘拉洋片’似的,掀过了一片再一片,晋北的艺术瑰宝你再看看!”

于是,我们驱车向五台山进发。我感到这种安排很有意味,大概是让我先了解一番战乱频仍的千秋劫运,然后再去欣赏那些劫后的艺术瑰宝,这样,就益发显现出“遗珠”的珍贵。

    国宝之最是南禅寺。寺院名气极大,可是,在五台山却是范围最小的,而且,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僻塞,距离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在一百公里以上。佛寺建在李家庄西部的一个土岗上,四周山峦环抱,果木成荫。

寺院坐北朝南,由两座相连的小型四合院组成,总面积仅为三千平方米,但殿堂、法像一应俱全,内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雄宝殿等建筑二十六间。

其中,大雄宝殿比其他配殿高出一头,显得特别闳阔魁伟,建筑风格疏朗、大方,质朴、苍古。大殿的斗拱用材颇大,三间殿宇的用材约合一般的七间。殿堂内没有柱子,也没有天花板和梁架,制作简练,宽敞明亮。大殿底层台基宽大,下部结构敦实稳固,中间略有收束,上层放开,轮廓十分美观。由于出檐很深,四角挑起,虽然那么沉重的殿顶压下来,看去却不觉得沉闷、压抑,而是给人一种轻盈、昂奋的感觉。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唐代的杰作。

    佛寺创建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据碑石记载,始建时用的是郭家寨、李家庄的香火钱,其时约在唐代前期,尔后,逐渐扩大了规模。大雄宝殿重修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七八二年),就是说,重修后的建筑,存世也已超过一千二百年了。这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号称“神州一绝”。

    当下,我问寺庙的住持:“这千年古刹,起码经历过两方面的劫难:一是自然的侵袭。它历经了几十万个日日夜夜的风雨剥蚀,历经了八次五级以上的地震的严峻考验,能够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实在是不易呀!二是人为的劫难。公元八四五年,唐武宗的‘会昌灭法’,当时毁掉寺院四万多处;过了一百一十年,后周世宗又一次毁佛。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自然都是首当其冲。那么,这座大殿是怎么逃避过这两重劫难的呢?而且,南禅寺紧临雁门关古战场,为什么没有遭到兵燹战火的毁坏?还有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它又是怎么过来的?”

住持说:“谈起南禅寺幸免于难的缘由,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一言以蔽之,它是得利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他说,木质建构,一怕潮湿,二怕烽火。从自然环境看,晋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东部,由于太行山脉的阻隔,来自海洋的温湿的夏季风对它影响较小,而受源于大陆内部的冷干的冬季风影响较大,因此,气候比较干燥。这是十分有利的因素。从人文环境看,这里是一个偏远的山沟,离五台山佛教中心区比较远,距五台县城也将近五十华里;而且,寺院较小,向来香火稀疏,历代不被器重,不受世人注意,州、府、县志和佛教经籍均无记载。香火冷落,无人理睬,这是坏事;可是,却使它悄然地逃过了重重劫难。

他说,记得明、清鼎革之际,有人借吟咏劫余的乔木来抒发自己的感想:“眼前乔木尽儿孙,曾见吴宫几度春。若使当时成大厦,亦应随例作灰尘。”庄子说的“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长寿,与此有共通的道理。

    我笑说,禅师怎么讲起道家的《南华经》了?住持抿嘴一乐,双手合十,口称:“善哉,善哉!”

随后,我们又看了佛光寺的东大殿。这里距五台山佛教中心区三十五公里,创建于北魏时期,是五台山最负盛名的大刹之一。当年,除祖师塔外,佛光寺的全部建筑都毁于“会昌灭法”。公元八五七年,寺僧募资重建,后又屡遭劫火。东大殿为“鲁殿灵光”,硕果仅存。

大殿面宽九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五脊顶,以朱土涂刷,未施彩绘。斗拱翻飞,翼出深远,传递着梁架上承载的殿顶荷重,仿佛大鹏展翅欲飞,备极壮美。殿内有唐代和明代的彩色泥塑五百三十五尊,荟萃一堂,蔚为大观,这在五台山是首屈一指的。尽管较之南禅寺大殿要晚七十五年,但是,由于它建筑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平和科学价值。作为唐代木构建筑的代表作和佛教艺术精华,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文化史上都占居很重要的地位。

    赵朴初先生视察了这两座唐代的大殿之后,曾题词咏赞:“二唐寺,瑰宝世间无。千劫何缘存象法?明时自不失玄珠。沉海庆昭苏。”词意是说,这号称世间瑰宝的唐代两座佛寺,经受过无数次的浩劫,幸免于难,今天如沉海明珠一样被重新打捞出来,放射出奇光异彩。

   

 

    要论建构奇巧,别出匠心,还有浑源境内、坐落在恒山脚下半崖峭壁间的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经唐、宋、明、清历代重修。整个建筑利用力学原理,在陡壁上凿洞插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楼阁间有栈道相连。上戴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望之如浮雕在壁。登游时,攀悬梯,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回廊,跨飞栈,时出时入,忽上忽下,宛如置身神话世界。难怪走遍天涯、眼界宽广的徐霞客要赞许它为“天下巨观”。

    我们此行的终点站,是大同市武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在东西一千余米的延长线上,罗列着洞窟五十三座,造像五万一千余尊,大部分为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作品。《魏书·释老志》赞之为“雕饰奇伟,冠绝一世”。在我国三大石窟中,素以石雕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蜚声世界的大型艺术宝库。

面对这一尊尊精美的艺术珍品,面对一千五百余年的凝固的历史,对于我们的先民,我真是由衷地赞佩,倾心地敬服。

他们当时的生产手段,可说是窳陋不堪的,不要说同今天那些遨游太空的上百吨的飞行器、每秒钟运算几亿次的计算机,以及把人们观测宇宙的范围扩展到百亿光年的射电望远镜和天文卫星无法相比,就是可以称之为机械的普通工具,当时也并不具备。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是极为低下的。所需一切,且不论质,即以量计,都无法得到满足。可是,他们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历尽千难万险,居然创造出横绝一世、光照千秋,直至今日还让世人惊叹叫绝的艺术奇观。

当然,越是想到这些,就越是感到肩上有着不堪重负的千钧压力。

文物,是特定历史时代留下的文化纪录,是无可代替、不能再造的。比如,南禅寺、佛光寺那两座称雄世界的唐代的大殿,那座构思奇巧的悬空寺,云冈石窟这些精美绝伦的佛像石雕,还有应县的木塔,代县的雁门古塞,坍塌了便不能扶起,毁坏了也无法再造。因为,重新扶立起来便被视作重修,而复制品或可称为艺术,但它们绝对不是文物。

这些保存了千余年、数百年的旷代奇珍,它们已不再属于某一个区域,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财富,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作为硕果仅存的“劫后遗珠”,它们是幸运的;可是,它们今后的命运又将如何呢?想到五台山的许多寺庙终日香火高燃,浓烟缭绕;想到武周山下运煤车辆昼夜穿梭,不仅石佛雕像披上一层尘灰的“袈裟”,而且整座石窟不断经受剧烈的震动,势将变得结构疏松,……真有些不寒而栗了。

市里的同志拉着我和G兄,要在十七米高的三世佛石雕前合影。摄影师嫌G兄神情严肃、心事重重,让他稍微放松一下。

他却说:“我原来想,先看战场,再看艺术珍品,这更能显示出那些劫余珍品的可贵。没料想,这却加重了我的思想负担:这些稀世瑰宝,饱经烽火,历尽劫难,得以保留到今天,实在不易。现在我们把它承继下来,又幸逢和平建设时代,不要说烧毁了、震塌了,就是出现某些人为的蚀损,也是无法向后人交代的。”

    我说:“你说得好。借助赵朴老的清词,我也跟着诌上几句:

 

            千年沉重仰浮屠,国宝濒危痛欲呼。

            但得要津同虑此,‘明时自不失玄珠’。

 

    在场诸君听了,会心一笑。

    “咔嚓”一声,摄影师按下了快门。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