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充闾

幽兰贵独芳——我所知道的著名作家王充闾先生

【 字体:
2021-09-17 10:05:40  阅读次数:1367 次

幽兰贵独芳

——我所知道的著名作家王充闾先生


高作智

 

有史以来,许多国人喜爱兰,尊之敬之,称它为花中“四君子”之一。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清代康熙一首《咏幽兰》,赞扬了兰花高尚的品德和可贵的情操。孔夫子曾誉兰之为香国的王者,屈原也曾用来比作贤人美士;而郑板桥爱兰,至死不渝,更为人所称道。后来,又有一种兰花把“君子”二字冠入名中,直接称为君子兰,可见人们对兰花是多么敬仰。它那高雅的风姿,特立不群的君子之风,不得不让人叹服。张学良一生钟爱兰花,在他的《咏兰》诗中,竟把它高调称为“真君子”:“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兰花被人们珍爱,乃至敬重,并非怀古之举,而是有感于今了。“君子怀德”,他所怀的品德,如山高水远;“君子喻于义”,他所信仰的主义,如地久天长;“君子不忧不惧”,他无疚而不忧,无私而不惧,这,该是当今君子之风的精魂了。哦,君子谦谦,温和有礼,有才而不骄,得志而不傲,居于谷而不卑耶。

面对兰花,我曾想,敬仰它的人,有几多知道为什么要敬仰它,在能回答出原因的人中,又有几多想成为兰花。在我的印象中,养兰花的人许许多多,历代的文人骚客写诗著文赞美者许许多多,只不过是密密麻麻花千树,树间却难得一见兰花人。爱兰、学兰、成兰者,要经过一个超凡的淑化,何其难矣。天下无空巷,君子有几人?

上个世纪60年代,我还是一个啃食名著的小青年,对报社、期刊编辑十分崇尚,当时,我听文友说,营口日报副刊有位编辑很有学问,给作者回信时用的是毛笔,写的是蝇头小楷,我羡慕以极。当时都兴用钢笔写字,能用毛笔者几乎不见,心想他一定是个秃顶的老饱学。于是, 在我心中埋上了一个十分崇敬的名字——王充闾。

70年代,我先后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了几篇小说,1979年6月,我被当成“千里马”被伯乐发现,经特批调到营口市文联。虽说文联人数不算多,但老的小的都有专长,有的名声显赫,我一个县城来的乡巴佬,未免觉得自卑。

一天上午,我正在爬格子,有人过来告诉我,市委办有人来看你,我回过身来问道,那人是谁?应该回答的人却已经出屋了。半个小时之后,一位四十出头的中年人,在文联秘书长的陪同下,突然站在我的面前。市委干部来看我这个小人物,我一时好紧张,我慌忙站起来迎接,他见我眼光惊惑,还没等秘书长介绍,便伸出手来自报:王充闾。啊!我立时惊现一百个惊叹号,多年崇敬的老饱学就立在我的眼前,但他没有秃顶,而是一头丰盛的黑发,他并不老,只比我大几岁,个子比我高,面孔比我白,脸膛沉静,眼睛透过茶边眼镜闪砾着灵动的光。我高兴地搬来椅子让座,并沏上一杯茶。他立刻制止道,别忙乎,咱们都坐。

秘书长走了,我们俩聊得很多。他问我都读了哪些书,最喜欢谁的小说,说我发表的小说很有乡土味,读起来很亲切。希望我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继续读,继续写,写出突破自己的小说。临别时,他嘱咐我,有事可到市委办公室去找他。

我才知道,充闾先生早就离开报社到市委办公室任职,并且是办公室主任。于是,一个问题便在我心中萦绕许久,人家是官员,我是个百姓,他怎么不顾屈尊来看我?终于有人问我,你读过汪聪的散文吗?我回答读过,那是情真义切散发着历史烟云的好散文。那人接着像朗诵一首诗:汪聪就是王充闾,他不仅是一个好编辑,而且是个出色的作家,他不仅自己是个才子,而且爱惜有才的别人,有才爱才是他的个性。

噢,王聪就是王充闾。我推开楼窗,看到楼下川流不息的马路,刮风了,下雨了,绿岛上的一棵小白杨在风雨中摇摇摆摆,一个人穿着雨衣正用笔直的松杆,牢牢地支着小树的主干,树不在摇摆了,风雨只能在小树的茅尖上唱歌,那歌声十分动听。

四年之后,我忽然感到,我像斯巴达克离开了母亲,浑身的力气在减退,于是,我想回到母亲的身边,提出了申请,希望到农村挂职,可是,领导能同意吗?我想起充闾先生曾经嘱咐我的那句话,有事可到市委办公室去找他。此时的他,已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了。然而,我没等去找他,我的申请就被痛快地批准了,听说我的申请传到他那里,他即刻对文联领导说,他的申请很正当,应该答应他。这样,我没有见他一面,很快,市委组织部就把我送到盖州市委组织部,紧接着,盖州市委组织部就任命我为副镇长,并把我送到了九寨镇。那一年,我写出了第一部著作《荷花灯》,不久,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同时,根据盖州市一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创作了电视系列剧《杨运传奇》,后由辽宁电视艺术创作中心拍摄, 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上映。

1987年,充闾先生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人才诗话》,其中的《爱才尤贵无名时》,不知振动了多少人的心房,使我等对他的人才观有了更深层认识。他在文章中说:“人才宝贵,古今并无异义,但人们的习惯往往是只注重‘显人才’,只承认成功,而很少关心与注意‘潜人才’在成功道路上的奋斗与挣扎。因此,当成功到来之前,这个阶段是难熬的,不要说按门阀取土、凭年资选官、靠恩荫供取的封建时代,就是在今天,由于旧的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影响,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往往挑剔者有之,不服气者有之,嫉妒者亦有之。这个时候是最需要支持、鼓励、拔擢与帮助的。”“当然,这绝不是说,对出名的人才不该宣扬与关心,只是想提醒一下,爱才尤贵无名时,与其在人才成名之后揄扬备至,优礼有加,干些“锦上添花”的事,何不“雪里送炭”,在幼芽掀石出土之际,多给一些实际的帮助呢!”人们不能不说,这种独树一帜的见的太伟大了。

辽南的秋日多是翠绿与嫣红,而九寨镇又增添了一层香喷喷的紫气,那就是垂天遮架的葡萄。一天,我走进葡萄园,站在皮薄粒大满口甜的葡萄面前,浮想联翩,如果我能带点葡萄送给充闾先生,无论是友情还是恩情,都属理所当然。然而,晴朗的天空好像传来了雷声,那雷声骤然击垮了我的遐想。

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充闾先生作总结讲话时,我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的话语:“你们不要到我的家里去拜访和看望,该办的事你不去我也给办,不该办的事,你去了我也不会办。你们都知道我愿意写点东西,平时没有时间,全指晚上和年节假日,读点书写点东西,你们一去我就全泡汤了。我求求你们了,给我留下一点空间……”惊人又诚恳的话语,打动了所有人的心。君子之交淡如水,尊敬不如从命。葡萄之情只能蕴藏在心底,我想起了风姿高雅的君子兰。

后来,我在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柳荫絮语》(1986年)的《闲话私谒》一篇,看到他对私谒之风说了这些话:“对此,多数同志是不胜其烦的。不独苦于送往迎来虚耗精力和时间,更主要的是对这种庸俗腐朽的作风觉得讨嫌。但也确有少数人爱吃这口食儿,结果免不了吞饵上钩。古语说:‘受恩多则立朝难。’既承私惠,必谋酬报。结果,赤裸裸的交换活动代替了党性的尊严,人民授予的神圣权利变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虽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这确是值得我们深加警惕的。”

从此,他对私谒的厌恶,“不要到我家去拜访和看望”,已成为佳话在社会中盛传。为官廉洁,儒雅倜傥。冰心玉壶,誉满滨城。

然而,他唯一可以占用自己黄金时间的,是到70华里外的盖州市,看望偏居在山沟里的一位古稀老人吕公眉。那个山沟是城关镇自治村的一个生产队,吕老住的两间条形低矮的土屋窄得不能再窄,只是窗前尚有个几平方米的小院,还可舒展地喘口气。连小孩子都知道,那里居住着的那个瘦高的老人,是个人人喊打的右派,没有人看得起他,但他自己却活得有来着趣。他没有夫人,只与院里的两盆菊花相伴,还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常住在他家,那男人是位人民教师,而与他是什么关系,谁也说不清。

一辆黑盖轿车停在两间茅屋的门口,山沟里的人家惊讶不已。吕老探着脖子看见,一位穿着制服打扮利整的中年人,推开柴门走进来。吕老很惊诧,连忙穿上鞋子迎了出来,他不知道来者是营口市委的副书记王充闾先生。

充闾先生是盘锦人,后来到营口工作;吕公眉是盖州人,多年生活在长春。充闾先生对吕老并不熟悉,吕公眉的名字是他在报纸上发现的。

1986年12月的一天,《营口日报·辽河湾》的一篇散文《访公眉先生》深深地吸引了他,文中写到“公眉先生姓吕,是盖州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才高八斗,桃李滿门,然一生坎坷,多有磨难,我是带着一种钦敬的心情采写他的……”充闾先生感于公眉老人的才华、境遇很特别,不但找到该文作者姚志刚,深入确切地了解了其人,尤其详细地询问了公眉老人的近况,然后拿出一本1987年的挂历和一本他的《柳荫絮语》,还特意翻看了一下,看看有否缺页或断页,嘱托姚志刚在春节回盖州时转交给公眉老人。后来经进一步探寻,方知长春市曾经的《麒麟》杂志设有吕老的专栏,是一位文学大家,是埋藏在土里多年的金子,这样的人才,别人可以不理,而作为热爱写作、爱惜人才的副书记,绝对不可任其冷落。

当时,吕公眉老人刚刚平反,许多人与他的交往尚心有余悸。我给他在《辽河》上一连编发了三篇散文,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但今日营口市委官员的造访,却使他感触万端,他原本豁达的心胸,骤然增添了许多春天的绿色。

心宽不怕茅屋窄,一碗白水也馨香。两个人说古论今,谈天聊地,提及吕老的散文名篇《念珠桃》《山城拾旧》,相互妙语相接,淘淘不绝。那情景用“相识恨晚”四个字来形容,是最恰切不过了。后来,吕老在写给充闾先生的一首七绝中这样写道:

 

自谓今生一识难,

先蒙青眼到孤寒。

才高量雅知君惯,

只说文章不说官。

 

生动地表达了对充闾先生的高度称赞和无限感慨。

从此,充闾先生与吕老的交往一直不断,由此,吕老的社会地位大幅攀升,盖州市的党政界也对他重视起来,给他安排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楼房。他的作品也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其诗词和散文已经成为营口文坛的一面旗帜。

高山流水,知音难得。一位是忙碌的官员,一位是闲暇的山人,虽各有忙碌,却诗情不断。吕老在《丁卯春两过营川访诗人汪聪不遇以此代柬四首》中的一、二首,这样写道:

 

风雨元宵一别离,

清明又见柳依依。

小桃欲落春犹浅

着意余寒莫减衣。

 

烟柳丝丝簇绿云,

骚人刻意入诗文。

山阿水曲万千树,

树树相看总忆君。

 

充闾先生在《赠吕公眉先生二首》这样写道:

 

相看如对敬亭山,

十日平原乐往还。

白石渔洋神髓在,

诗思摇曳水云间。

 

忆君常在水云间,

富贵浮沤视等闲。

见说萧然环堵客。

南朝何谢列清班。

 

俗话说,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筵杯杯先敬有钱人我常想,充闾先生为何逆而行之?我终于在他的《人才诗话》里找到了答案。

他在此书《荐贤篇》里介绍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文学典故“说项”,内容是唐代进士、宫部尚书杨敬之写了一首诗:

 

几度见诗诗总好,

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处逢人说项斯。

 

杨敬之是位社会地位很高,又是十分爱才的诗人,他发现项斯的诗很出众,便逢人夸耀不止,待见到项斯其人,认为品行比他的诗还好,便写下这首诗到处宣传。项斯原来虽德才双优,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由于杨敬之的举荐,项斯才名声大振。充闾先生在文中大发慨叹:“举贤者要有良好的品德,即‘平生不解藏人善’的高尚品格。孔子说过,‘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贤,又何加焉!’《吕氏春秋·赞能》篇中有一句名言‘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有了伯乐就可找到更多的千里马。”

平生不解藏人善,正是这种高贵的君子之德,才使吕老从此名声大振,远近有名,粉丝屡屡,所及之处涌出一片后继。

充闾先生不仅对吕老“不解藏人善”,对盖州籍的大书法家沈延毅、营口籍的诗人陈怀都颇有深厚的君子之交。

充闾先生识才爱才的风范,是一般领导干部所不具备的美德。他听说,老边区有一位教师,在儿童文学方面有所成就,便驱车前去看望,送去市委的精神力量,在那所学校引起不小的震动,由此,那位老师的儿童文学创作不断得奖。充闾先生在省城读到女诗人秋枫的诗词,感到非同一般,通过了解,发现秋枫女士原来是营口人,大为惊喜。可是,她是刚从外省回归营口,营口人大多不认识她,充闾先生便从省城打来电话,告诉营口市诗词学会,对秋枫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果然人才难得,几年后,秋枫女士被选为辽宁省诗词学会会长。

    兰君芬悠远,送来石水香。充闾先生不仅开掘茅屋大家,在殿堂成为动人的美谈,而且他的谦恭下士品格,在坊间也被传为佳话。 

天顾人愿,充闾先生为官越来越大,从宣传部长到中共营口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辽宁省人大副主任,兼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他的地位变了,但君子之风却依然如故。

在省城忙碌的充闾先生,突然在2005年10月27日营口日报副刊“辽河湾”上,发现了一篇令他感慨的文章,名曰《我与充闾无缘》,作者是营报记者姚志刚。内容是作者回忆充闾先生在营口工作时,姚志刚的两次无法弥补的懊恼和遗误,竟是发生在19年前,那时的姚志刚是位刚进报社半年的小记者。

第一次是,充闾先生看到姚志刚在报上发表《访公眉先生》,找姚志刚要进一步了解吕公眉的情况。姚志刚来到市委大楼,经通报之后,姚志刚本可以直接上楼,而充闾先生非要亲自下楼迎接不可。等候在传达室的姚志刚见充闾先生下来,连忙开门去握手,没想到门有弹簧,将推开的门又弹了回去,正撞到充闾先生的前额上。市委副书记横遭当头一击,姚志刚惊呆了。充闾先生揉了揉额头,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仍然热情地把他领上楼去。

第二次是,不久,充闾先生写了两首旧体诗交与姚志刚,一首是七律,一首是七古。作为一个报社的文学编辑,能得到像充闾这样的诗文大家的赐稿自然是高兴的事情,姚志刚当即编发,但在车间里排版的时候,工人将“七古”排成了“七律”,而他校对的时候竟未发现,两首诗加一块儿不过百十来个字,标题错了他竟没看出来,出鬼了!报纸一出来,他可是一眼就看出来了,心中顿时一惊,呆在那里。他读过充闾先生所著《柳荫絮语》,并为充闾先生的学识所折服。他知道充闾先生是从报社编辑走上市领导岗位的,是报社当年的“三才子”之一,这一失误,对于治学严谨的充闾先生来说无疑是“吃了一只苍蝇”,它会造成读者对充闾才学的误解。这显然是对充闾的又一次“当头一击”,而且这一击比上一击厉害的多,那一次伤在肌肤,这一次伤在心上。

两次大煞风景,姚志刚的懊恼一直挥之不去。充闾能原谅吗?即便那样,他却是很难原谅自己的。当时,他不好意思去见充闾先生,但他最终想见充闾先生的时候,充闾先生却走上了省委领导的岗位,他知道已经没有机会了。于是,就写出了《我与充闾无缘》。这篇文章,主要是赞美充闾先生“工作要认真”的提醒,使他在以后的工作中,第一是认真,第二是认真,第三还是认真,做人亦然。特别是在文章最后说,“我与充闾无缘,但在岁月的渐进中,我却有所感悟;经常谋面的未必是缘分,而一次的点拨却让人受益一生,此乃大缘呀!”可是,尽管如此,文章的字里行间却渗透着对过错的懊恼与痛悔,特别是那句“人生的一次错误有可能会让人懊悔一生”,让人感到19年了,一种自疚的烟云一直笼罩着姚志刚的心灵。

一个月后,姚志刚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省里的高干王充闾回营口家里过春节,要在大年初一与他见画,意思是多年不见想随便聊聊。见面!是姚志刚19年的愿望,他高兴得不能自己。这一聊,送上门来的友情还能说无缘吗?这一聊,19年的懊恼还能继续存在吗?这一聊,一种特别的宽慰卸去了可能要背负一生的沉重,充闾先生的这一举动,给姚志刚送来了春首的轻松,绝对是君子之为。

君子如兰,厚德如山。君子修身立德,有所为有所不为。虚怀若谷是大智慧的着落,温和蕴藉是力量的写照。伟岸与高雅,看似离你很远,实际他的心却离你很近。

充闾先生在他的《柳荫絮语》的《用人与容人》篇,大讲惜士怜才。他在文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想得人之心,广纳贤才,必须豁达大度,不计私仇,能够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 “有些人在平常情况下尚能容人,并不属于忮刻褊狭之辈。但是,一当个人的威严、私利受到损伤时,就失去了应有的度量。”“能否具有江海之量,容纳和任用各种各样的人才,在历史上是经常被作为事业成败的经验教训来加以总结的。”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一位省级官员,一位市报记者,一个大节日,一件小事情,没有一个博大的江海之量,没有一个善微不弃之心,何能为之。

吕老的学生中央民盟副主席张毓茂同志,要把吕老写出的东西出版一部《山城拾旧》诗文集,充闾先生在百忙中为此书作好序后,邮寄给吕老过目,没想到邮件没到吕老已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充闾先生得知噩耗,我等从未见过他这样动情,他在序言补遗中号哭:“呜呼,天忌才人,文章憎命,竟至‘灵光’一老也不予存留,痛可言耶!”最后几乎是大叫,“言之伤心”!“言之伤心”!

当吕老的诗文集《山城拾旧》问世时,充闾先生又喜不自胜,立即挥毫表达央央不了之情。

 

题吕公眉诗文集《山城拾旧》二首

被褐怀珠历雪霜,

天留一老作灵光。

骚坛饶有三千士,

诗酒风流尽瓣香。

(集清人舒铁云句)

往日春风结客场,

生平知己此难忘。

未妨余事耽佳句,

也列门人弟子行。

1999年)

 

宁静致远,厚德载物。充闾先生为仕期间,出版的书著举指可数,卸任之后,却如决了堤的江水,奔腾咆哮,一泻千里。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创造了奇迹。各出版社争相出版他的书著,共出版散文集、诗词集50部,研究王充闾的专著就高达6部。他的散文,风格独特,品味厚重,诗文相济,意境氤氲,情味,意味,韵味,兴味,浑然天成,开创了散文新天地,成为中国当代数一数二的散文大家。

境界超物外,风姿寄高雅。我与充闾先生相识至今已有42年,无论他在营口还是到省城,他为官清廉,从未听说过钱物上的瑕疵,哪怕是一点点的传闻。他不近烟,不亲酒,深爱知识,欣赏才能。他讨厌庸俗的交往,从不与低俗同流合污,从不接受利益而指鹿为马。当我看到中国鲁迅文学奖评委名单,充闾先生担当散文奖评委主任时,我高兴地大笑,那些靠人缘,靠拉票,靠关系获取奖项的人,该歇一会儿喽。

我不会写诗,但我按奈不住要表达的心情,于是,曾在2017年12月写了一首诗。

               七律

敬著名作家王充闾先生

北天浩水立宫莲,

万里风摇誉翠峦。

为仕爱才凉秽草,

作人喜雅热芳兰。

一朝迸瀑千寻远,

数载昭霞四海妍。

辞赋氤氲飘众胜,

拔超魅夺震坤乾。

 

我站在花圃里,对着一盆君子兰凝神。这是我见到的最高大的一株,宽阔厚实碧玉一般的叶片,围着一个挺拔的绿柱,绿柱上面擎着一个金灿灿的花球。她那长青的身姿,飘逸的幽香,素雅的气质,顽强的生机,引多少文人志士为之折腰。

惜才如金,雪中送炭,拒绝私谒,坚守名节,屈尊茅屋,举贤荐能,虚怀若谷,谦恭下士,修身立德,卓而不群,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廉洁奉公,境界伟岸,逆行世俗,一身雅士风范。

此时,在我的耳边总有人念出两句话:花中真君子,幽兰贵独芳。

晚上我做了个梦,梦中我变成了一株君子兰,正兴高采烈之时,咔嚓一个响雷,天空飘来一朵红云,站在云朵上面的天公说:“还是收敛你的遐想吧,君子兰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我醒了,好久没能入睡。

 

(作者为原营口市文联副主席、当代著名作家,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