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中国当代文学巨匠王充闾

【 字体:
2019-06-14 17:36:42  阅读次数:2386 次


中国当代文学巨匠王充闾

 

张 冰

 

 

古老的大辽河奔腾不息。在这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巨匠王充闾。他在中国文学百花园中,以其丰硕的成果、突出的贡献、厚重的积淀、特有的风格,树立了一面旗帜、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王充闾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六十年来,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学术著作《清风白水》、《春宽梦窄》、《一生爱好是天然》、《沧桑无语》、《面对历史的苍茫》、《何处是归程》、《成功者的劫难》、《龙墩上的悖论》、《事是风云人是月》、《域外集》、《逍遥游——庄子传》、《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国粹:人文传承书》、《蘧庐吟草》、《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等七十余种,在内地与台湾、香港以及国外四十余家出版社出版,计约一千五百余万字。

1997年散文集《春宽梦窄》获国家首届“鲁迅文学奖”,2000年《一生爱好是天然》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2004年、2007年,连续两届被聘任为全国“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评奖委员会主任。曾有多篇散文作品入选高校、中学、小学语文课本和高考试题。散文集《北方乡梦》译成英文、阿拉伯文。2016年入选辽宁省“十位优秀老艺术家”,辽宁日报以《王充闾:永远在路上》为题,发布整版文章;同时,万卷出版公司出版二十卷本《充闾文集》,在全国发行。

王充闾先生的作品以充溢鲜明的高雅、清雅、古雅的特征,继承和引领历史潮流,蜚声中外,令国人瞩目。他的新作《国粹》风靡文苑,成为无数作家、读者仰之、追之、慕之的艺术精品,被评为2017年全国好书,现已发行20余万册。

作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大家,多年来,王充闾先生的文学成就一直得到文学界、学术界的充分重视,海内名家纷纷著文评介,并有文学史家、知名教授对其作品设置专题进行研究。他的创作水准和学术地位得到国内文学界公认。从诸多专家、学者的研判成果看,已有足够的理由证明,王充闾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为中国文学发展史增添了新的光彩!


 

王充闾先生的祖籍在河北大名府,后迁至辽宁省盘山县。他19355月出生于盘山县大荒乡后狐狸屯。1941年入私塾系统接受国学教育,达八年之久。1949年在盘山中学读书,1954年考入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在盘山第一中学任语文教师,后任盘山县报编辑。1962年调入营口市内工作,先后任营口日报社编辑,营口市委办公室科长、副主任。1980年调入辽宁省委组织部任调研室副主任,旋即担任省委书记秘书。1983年调回营口市工作,先后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1988年调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委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96年任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期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受聘南开大学等五所高校兼职教授。2005年退休。

 

 

王充闾先生的祖辈从河北大名府迁至辽宁省盘山县后,也把老家乡间“讲古说书”的习俗带了过来。每至傍晚,邻人便聚集在一起,说书讲古,谈奇道异。童年时代的王充闾受到了潜在的历史与文学熏陶。特别是从六岁起他便就读私塾,八年时间,从“三、百、千、千”到“四书五经”,通过熟读以至背诵儒家经典和《左传》、《史记》、《庄子》、《楚辞》、《文选》以及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奠定了系统的国学基础,厚植了传统的文史积淀。从王充闾先生撰写的《青灯有味忆儿时》、《绿窗人去远》、《我的第一位老师》等作品中,看得出他那苦练“童子功”、奋勉求学的情形。

迨至中学、大学时代,学问积蓄日见厚重,知识视野也更加开阔了。他不满足于课堂所得,遂以大量精力从事课外阅读,举凡中外人文历史、文学艺术以及科普类作品(特别是想象力丰富的小说),他都借来阅读,并且记下心得笔记。他说,自己读书,从来就不是为了消遣,而是着眼于借鉴人生、启发思考、提高写作能力。

王充闾先生早在就读私塾期间就学写文章、研习对句,至今我们看到一些对联和1948年以《灯笼太守》为题的一文一诗(那时他13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他的文学作品首见于报刊,陆续有小说《搬家》、《沸腾的春夜》、《葬鹰》与一些散文随笔在《营口日报》、《辽宁日报》、《辽河文艺》上发表。这些,他自谦是“文学胎息”,亦即创作的准备阶段。

王充闾先生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为发轫期。这个期间,有五部作品问世:散文随笔集《柳荫絮语》(1986)、《人才诗话》(1987)、《清风白水》(1991)、《春宽梦窄》(1995)和诗词集《鸿爪春泥》(1993)。这些作品集中反映出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纯属业余写作。他在散文集《清风白水·后记》中说:“在文学创作队伍中,我不属于正规军,充其量只能算一名亦劳亦武的民兵。出版了三本散文集,都是业余时间的产物。我的工作担子很重,每天除了繁杂的公务,再去掉三餐一梦,几乎抽不出多少时间读书,遑论创作!按说早就该和缪斯女神斩断尘缘了,我也曾下过狠心和文学创作挥手告别。无奈‘凡心’难退,一遇到催人奋进、引人遐思、令人感慨的风物人情,心潮便会不期然地荡起感情的波澜,重新燃起创作的欲望,于是,已经落地的杨花又复飞飏起来。”看得出来 ,王充闾先生的创作成功,除了深厚的功力,还和他的勤奋、刻苦分不开的。他在担任营口市委领导期间,每到节假日、星期天,便谢绝所有探访和应酬,常常躲在军分区的一个房间里,突击治学与写作。他说:“平日公务在身,虽想到一些题目,却难得有宽裕时间完成。因为‘时间常恨少’,所以就不得不‘苦战连昏晓’了。”

二是起点甚高。19863月至19877月,应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随笔》专栏约稿(当时全国共邀六位撰稿人),写了几十篇思辨性散文,后来结集为《人才诗话》,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余心言)慨然作序。期间,还在香港《大公报·大公园》副刊发表多篇散文,遂名声大震,波及海外,法国巴黎的世界华人报刊特意发函、征稿。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先生在《书生本色  诗人襟怀》一文中说:“业余作者在经过勤奋学习和实践之后进而成为有所成就的作家,所在多有,并非罕事;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业余作者,王充闾在步入文学道路之始,就具备了相当充分的思想文化准备,相当丰富和广泛的生活积累,相当敏锐和深沉的艺术才思,以及颇具大家风范的把握与驱遣文学语言的功力。”为此,“我还是愿意把他看作是一位文学写作的斫轮老手,一位在散文写作上出手不凡和独具机杼的散文家”。(《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2期)。在此前后,王充闾先生还写作了抒怀、叙事、纪游之类文章,相继结集为《清风白水》和《春宽梦窄》两部散文集,前者属于“美学化的散文”,集中表现了作家自我的审美体验与诗意的审美情怀;后者则是尝试运用带有意识流特征的梦幻式写作手法和自由联想的方式。徐中玉、郭风、荒媒、谢冕、阎纲、兰棣之、陈辽、雷达、孙郁等文学大家都有文章评介;1994年,作家出版社专门召开了研讨会,充分肯定了王充闾先生的创作成绩,指点了前进方向。1997年,《春宽梦窄》荣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王充闾先生文学创作第二个阶段是转型期,时间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这一阶段,从过去着眼于游观感兴,关注山水人文,转型到叩问沧桑,揭示历史规律,展现人格风范;形式上由抒情纪事美文转向以人物为主的历史文化散文。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集有《面对历史的苍茫》(1998)和《沧桑无语》(1999)。在《面对历史的苍茫》中,作家在状写历史烟云时,以一种清新的美学追求和冷隽的历史眼光,渗透对人文历史、社会生活的独特理解;在《沧桑无语》中,作家把眼光转向了过去的岁月,倾注于历史的风云和生命的来路,以雄浑沉着的笔致,开掘历史人物的深沉意蕴,将零编片简、断瓦残碑装订成新的史册;在敏锐的思辨之中,以冷隽深邃的史家目光审视存在的价值,诠释人生哲理意趣,体验审美情境,使得全书充满诗语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与智性理趣。这些作品大体以游迹为踪,循着诗文的指引,以回顾和反思的方式徜徉于历史长河中,叩问历史沧桑,探索社会人生;“以诗入文”、“以诗言思”,诗、史、思高度契合。

王充闾先生这种转型的呈现,有其外在与内在的双重肇因。就外在说,和社会、时代与读者需求有着密切关联。面对全球化的语境,加上西方现代主义人文科学的影响,人们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大大增强,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消遣、娱乐,而是期待着通过文学阅读增长生命智慧,深入一步解悟人生;另一方面,处于社会转型期,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产生现代性的焦虑,他们也希望从历史的神秘中寻求可以称为永恒的东西。而历史文化散文较之轻灵、精致的抒情散文、写景美文,有着更多的文化蕴涵和反省意味,可以提供较深的精神资源与认识价值。

从内在说,王充闾先生从1985年开始,直到1995年,十载之功,长期坚持自觉补课。其时,中国文坛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创作与研究领域理论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美学热”在举国上下蓬勃掀起。作家的主体性表现鲜明,文学在朝着本体回归。他自觉地认识到,自身中国传统文化这条腿比较粗,而现代的学问、西方的文史哲美,相对来说较为薄弱,急需充实许多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新的思想,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此前,他曾专门利用三个月时间,系统学习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哲学编》,反复精读,共有五种笔迹,上面写满了学习心得。在此基础上,又深入研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些经典著作为他的认知与领悟开启了一扇窗户。还有,黑格尔的《美学》、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丹纳的《艺术哲学》、卡西尔的《人论》等哲学、美学名著,以及国内几位美学家的著作,还有法国年鉴派史学、美国新历史主义史学著作。这在理论根底、思维方式、认知能力方面,为其转向历史文化散文奠定了基础。

统观王充闾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写作,可以明显看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成系列,如帝王系列、文人系列、女性系列、爱情系列、友情系列、哲思系列等;二是说古不忘关照社会现实;三是与讲学、讲座结合。许多篇章都在多所高校、“白云书院”、“ 辽海讲坛 "上讲过,有的则是应高校要求专门写就的,如在南开大学讲的《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化生成》,在沈阳师范大学讲的《萧红的文学创作道路》,在中国医科大学讲的《“南华一卷是医王”》(引宋人诗,说庄子事),还有近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课堂上讲的《哲理诗的历史地位与艺术展现》等;四是就选材说,专爱啃“硬骨头”。王充闾先生一向认为,一些有价值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产品,解读中往往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艺术的魅力正在于用艺术手段燃起人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求。为此,他特别喜欢研索那类富有争议的人物,人生道路曲折、复杂,生命历程充满了戏剧性、偶然性,以及谜一般的代码与能指,难于索解的悖论,甚至蕴涵着某种精神密码的人物。

——王充闾先生文学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是本世纪初的五年间,属于深层探索期。这个期间,他在关注历史、关注人生的同时,着力于灵魂的叩问——对人自身的挖掘,关注人生困境和人性弱点,反思文化和人性,把对人的自身探索突出出来。代表作品有《 何处是归程》(2000)、《淡写流年》(2001)、《一生爱好是天然》(2001)、《碗花糕》(2002)等。许多作品,笔调是轻松的,而思致却是绵密的,心情是沉重的,在描摹人情世态、历史变迁,抒发人生感悟和探究心灵奥秘中,流露出某种警策情怀与悲悯意识,给读者以心灵震撼与精神启迪。

这个阶段,作家仍然继续他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但有新的拓展与追求。作品中对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命运抉择、人生意义进行了深入探求,反映出研索历史悖论、文化悖论、人性悖论的特点。主要辑于《寂寞濛梁》(2004)、《文明的征服》(2004)两部散文集中。这两部专著文笔优雅从容,意蕴精深幽远,将历史与传统引向现代,引向人性深处,以现代意识进行文化与人性的双重观照,从中获取超越性的感悟。因而卓立于当代学者、散文大家之林,深为海内外读者所喜爱。

五年间,在这些方面留下了大量散文名篇,如《用破一生心》(2002)、《成功者的劫难》(2002)、《香冢》(2003)"纳兰系列"(20032004)、《灵魂的拷问》(2004)、《他那一辈子》(2004)等。这批专著,作家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运用人物心理分析法、人性分析法对历史人物进行人性、人格的双重解读,揭示其不为人知的种种隐秘、痛苦、扭曲的心灵世界。同时提炼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东西,摒弃民族心理重负,力求在喧嚣、功利的物欲世界里重塑民族文化精神,重寻人类精神家园。

“充闾文章老更成。”这是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王恩来先生恰中肯綮的评价。确确实实,与时俱进,永不停步,为王充闾先生之特质与优长。王充闾先生本人也曾说过:“我们都知道,电脑操作系统需要不断升级换代,淘汰那些旧版应用程序,作‘卸载’处理,以便减少内存,腾出足够空间。如果把我们个人的知识结构系统看作是电脑操作系统,自然也面临着不断升级换代的问题。”

——王充闾先生文学创作的第四个阶段,是2005年退休后这十几年,可以说是成熟期。精力集中了,效率显著提高,成果更为丰硕,反映了潜力大、后劲足的特点。在这期间,外出社会活动和日常的友朋聚会很少,“吃请”、游玩从来就不参与,现在连文学采风、作品研讨活动都极少参加。文友们也充分理解,说:“他忙,别打搅他。”反之,高校讲学、各类讲座增多;作品出版增多。这叫做“两多一少”。这些年的代表性作品,除了热销的《国粹》与《诗外文章》之外,还有《龙墩上的悖论一一中国皇帝命运大思考》(2007)、《王充闾人物系列(三卷本)》(2012)、《逍遥游——庄子传》(2013)、《中国好文章》(选评古文181篇)(2014)、《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2015);另有《文脉》(分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大部分,跨度达三千年)近日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付梓。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王充闾先生的研究和创作向国学转轨的趋势。2009年,王充闾先生在北大讲学时,一位学者建议:现在传统文化与国学研究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在全国范围内面临着一项重大挑战,就是这方面人才“青黄不接”,老的写不动了,年轻的功力不足,难以胜任其事。因而他向王先生建议:“你有国学基础,又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学术视野比较开阔,应该从自身优势出发,把主要精力投向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创作方面。”特别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为了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认真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这样,就坚定了王充闾先生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的决心与信心。

《龙墩上的悖论——中国皇帝命运大思考》,作家以中国历代皇帝这一特殊群体为写作对象,刻画了从秦始皇到溥仪等十三位封建帝王形象。通过揭露他们的悖谬人生、贪婪人性,展示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荒诞乖谬,从而破译那些缺乏理性、充满玄机、变数、偶然性的历史悖论。作家用一种新的方式解读历史:透过大量的细节,透过无奇不有的色相,透过它的非理性、不确定性因素,复活历史中耐人寻味的质素,唤醒人类的记忆;发掘那些带有荒谬性、悲剧性、不确定性的异常历史现象;关注个体心灵世界,重视瞬间、感性、边缘及其意义的开掘。既穿行于枝叶扶疏的史实丛林,又能随时随地抽身而出,借助生命体验与人性反思,去沟通幽渺的时空,默默地同一个个飞逝的灵魂作跨越时空的对话,进行人的命运的思考,人性与生命价值的审视。由感而悟、由情而理地深入到历史精神的深处,透视历史的真实。

王充闾先生认为,《庄子传》是写作难度极大的一部专著。如所周知,先秦典籍的解读需要深厚的国学功底;单就素材的把握,也是一道难关。且关于庄子的历史记载寥寥无几,最具权威性的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下的一段话,也仅有二百三十四个字,关于本人的生涯、行迹,年寿几何,归宿怎样,治学根脉、先世渊源与后世传承状况,统付阙如。一切都是“恍兮忽兮”,“芒乎昧乎”,可以说整个就是一个谜团。难怪有的学者说:“庄子活在时间之中,而不是置身空间里。”王充闾先生排除万难,勇闯新路,首先从庄子本人的著作中去找素材、找思想、找观点。在过去研习的基础上,这次又用了三四个月时间,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从多角度、多层次读解《庄子》这部经典。对于章节字句、义理辞采,特别是关于庄子其人其事,思想主张、精神风貌,进行了认真的考究。日夕寝馈其中,未曾稍有懈怠。其次,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收集、披阅、研究古往今来有代表性的关于庄子的学术著作,充分吸收、借鉴时贤往哲的研究成果。第三,积累素材。199720052012,十五年间,三次前往河南、山东、安徽有关地区,围绕着传主及有关人物足迹所至,进行实地访察,阅览方志,组织座谈,一以搜索第一手素材、资料、实证及乡里轶闻、民间传说,一以广泛听取草根阶层对于庄子及庄学研究的看法、意见,注重现场和民间的取向。第四,在此基础上,精心组织素材、深入构思;以写实手法,全面展现传主的生命历程、思想轨迹、性格特点,阐明传主哲学、文学方面的成就及其在国内外的深远影响。本书以全新的视角、生动优美的语言,为读者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庄老夫子。 作品一经面世,即获得学界的普遍赞扬。知名学者评价:这是一部集大成的代表作,作者过去三十几年的成果全都可以略过,只要有这一部就可以垂之久远了。

大家熟知的国内热销书《国粹》,可说是形象化的中国人文传统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灵精神史。王充闾先生以优美的散文阐释中国人文传统,通过对先祖、人文、河山、传统的认知和感悟,写出了中国人的人文情怀、精神世界、心灵空间及中国文化特有的智慧、气度、神韵,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沧桑正道,领悟日常的安身立命之道、斯文优雅的人生理念、生存处世的生活智慧,增添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自信,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当代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全书以事为经,以情为纬,独辟蹊径地钩沉蕴含国粹文化的诸般命题,统摄诸多国粹文化范畴的精神脉络;通过一篇篇美文,把人文传统与优雅汉语完美结合,富有诗情画意又极具激活力。它是一部可以流传下去的大书。

王充闾先生的新作《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分为“先秦至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及近代”三卷,共77万字。这部创新型的诗文合璧作品,依凭近五百首历代哲理诗的古树,绽放哲学智慧、人生感悟的时代新花。创作中,作家借鉴东坡居士的“八面受敌”法,每立一题义,都是从多重视角研索、深思,从而拓展了情趣盎然的艺术空间,做出准确而警辟的点拨。全书意蕴丰厚,格调清新,文情并茂,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刘云山特向研讨会发来长达1000余字的贺信,向王充闾先生及新作出版发行表示祝贺。

 

 

三十年来,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王充闾先生及其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和理性的价值评估,出版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专著,如郭风、冯牧、徐中玉、谢冕等二十几位著名学者撰写的《王充闾散文创作论集》(1994),王向峰教授主编的《王充闾诗词创作论集》(1996),吴玉杰博士主编的《论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的审美超越》(2000),王向峰主编的《王充闾散文创作研究》(2001),颜翔林教授著的《历史与美学的对话——王充闾散文研究》(2001),作家石杰著的《王充闾:文园归去来》(2004)、《叙述与改写: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研究》(2004),王向峰主编的《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2009)、《王充闾的庄子世界》(2015)等,都是这方面的学术专著;还有贺绍俊教授编著的《当代中国文学图志》,李晓虹博士著的《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史略》(中文版、韩文版)、《中国当代散文的审美架构》,何青志研究员编著的《东北文学五十年》等,都设有专章加以论述。加上近几年散见于报刊杂志上的数百篇尚未结集的评论文章。      

无论是评论文章还是学术专著,对王充闾先生文学创作的价值、意义以及所达到的水准,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赏。

——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一曰,王充闾是当下重要的散文大家。他煌煌二十余卷文集,以其正大的面貌、浩瀚的雄姿、澹然的笔触和云卷云舒的万千气象,展示了他丰赡、多样的散文创作成就。他曾有多种社会角色,但他本质上还是一位学者和作家。可以说,在当代作家中就国学修养而言,很难有人可以和王充闾比较。二曰,王充闾的散文是散文困境中的一座丰碑。他独立的思想和情怀,在温和从容的书写中恰恰表现出一种铮铮傲骨,在貌似散淡的述说中坚持了一种文化信念。三曰,王充闾的文化散文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可以看作是这个时代散文创作的标志性成就,他在文坛引起的巨大反响仍在持续。四曰,王充闾先生就是这个时代融汇古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和散文家。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作家、学者林非:“充闾先生的散文创作,保持着数量和质量上的高度统一,这既显示了他高超的水准,又说明了他勤奋与严肃的追求。”

——辽宁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向峰:王充闾的散文创作已经达到了艺术的辉煌阶段,他不仅找到了比较集中的题材开发地,又能充分地运用特有的审美眼光去观照,在体物赋情时,把精炼的古文溶化在现代文学语言中,造成自己的诗意散文,情采与哲思并茂,不论全国的评论界,还是广大的读者群,都公认为散文文体创造的大家。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彭定安:王充闾先生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港台有广泛的影响,有广大的读者群,在国外亦有相当的影响力。其作品以高超的文化品位,博得社会的足够认可。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王充闾是当代的散文大家,他不事张扬,是时间把他托出了水面。这更加证明了他是凭借文学本身来说话的。我特别希望在当代政坛里出现更多的王充闾,我希望那些官员们都向王充闾学习。

——著名出版家、三联书店原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王充闾的功底真好,举杯一唐诗,落杯一宋词,如今,这样的文人已经不多见了。

——著名剧作家、学者、诗人苏叔阳:充闾先生是当今中国作家中少有的几位有大学问的人。

——辽宁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凯征:一曰,王充闾散文在聚敛传统、聚敛道德价值层面上达到了中国散文界多年没有的高度。二曰,王充闾的创作道路既体现了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某些历史性的轨迹,同时也体现出他本人对文学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并由此形成了他的创作的特点、价值和意义。而后一点,是他得以成为当代散文大家的主要因素。

——评论家、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傅德岷: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空灵飘逸。以诗意的思想、冷静超脱的灵感、精巧潇洒的结构、典雅隽永的叙述获得了对历史的新的文化语境的阐释。其独特的美学魅力领一时之艺术风骚。

——知名评论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洁非:王充闾的历史散文的文史含量着实令人吃惊,作家胸中若无几百本书的阅读积累,无论如何是写不出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充闾先生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之深、之广,甚至是很多专攻于此的历史学教授所不及的。

——辽宁省原副省长、教授、作家、诗人林声:王充闾是国际级人物。

——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王恩来:一曰,我们可以看到,某些作家在某一时期写出一些好的作品后,便给人以江郎才尽之感。而充闾先生一直处于精进的状态,特别体现在艺术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的兼备上,体现在“人性烛照、灵魂滋养”的责任担承上。在我看来,从“言必有诗”的兴观群怨,到向历史深处求知,进而对生命和人生进行深入开掘和哲学思考,也是充闾先生散文创作的三种进境。二曰,充闾先生是从营口走向全国乃至华人世界的大作家,其影响已超越国界。虽然如此,已过古稀之年的充闾先生,仍以“非此不乐”、“欲罢不能”的态度,精神矍铄地在人类的精神家园中进行深度探访与寻觅,并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这使我想到孔子晚年的自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充闾先生再现了这一至纯至美的大境界。

中国当代的专家、学者对王充闾先生及其作品的评价还有很多,这里只列举十数条,可谓“尝鼎一脔”。营口王充闾文学馆收藏了多部评价王充闾先生及其作品的专著,可供大家借阅品读,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位文学巨匠的了解与感悟,积极参与王充闾文学的研究工作。


 

王充闾先生出生地是辽宁省盘山县,过去为营口市辖区;上世纪中叶,他在营口市工作了二十余年,即他的前半生是在营口度过的。因此,他一向视营口为乡梓,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

“政声人去后”,他给营口人民留下颇高的形象:一曰他儒雅谦和、博学多才,饱读诗书、励志勤奋。二曰他平易近人、作风民主,清正廉洁、行居俭朴;三曰他胸怀宽广、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家公认:王充闾先生的为人、为事、为官、为文堪称领导干部的楷模。 

在担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市委副书记兼政协主席期间,王充闾先生自觉地坚持党性原则,始终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他善于倾听不同意见,集思广益,注意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营口工作阶段,展现出他丰富的为政经验和高超的领导才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他担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期间,根据营口近代历史文化特点,在党政班子顶层总体设计下,由王充闾先生分管、主导,先后成立和完善了营口京剧团、评剧团、曲艺团和戏曲学校,将袁阔成、单田芳、管波等著名评书、京剧表演艺术家推向全国。在他的倡导下,营口市先后成立了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诗词学会、曲艺家协会等。1986年营口市成立了诗词学会,比中华诗词学会还早一年多,而王充闾先生即使到省里工作,也始终担任营口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直到20118月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才卸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王充闾先生的领导下,营口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在全国也有较高的影响力。

他在担任营口市委副书记兼政协主席期间,协助市委书记注重团结市委和政协一班人,善于调动各级领导干部及政协委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积极为党委和政府建言献策。他积极倡导广大干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又红又专”。在实际工作中,他要求大家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他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特别注意发挥党外人士的积极作用,号召党员干部要主动同党外人士交朋友。在营口工作期间,他与老一代的知识分子、学界名流冯定庵、沈延毅、吕公眉、陈怀、孙昌武等大批名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85年,营口市党政代表团出访日本,身为市委副书记,他主动提出由党外副市长宋宝玉同志担任团长,说是便于开展工作。2001年,著名爱国人士、原市政协副主席冯定庵先生,以90高龄写出回忆录《无悔人生》,特意请王充闾先生作序,说:“请你聊缀数言,并非由于位高名重;而是出于内心的敬重。” 1999年,党外著名诗人吕公眉先生去世,正值酷暑,王充闾先生百忙中从沈阳赶到盖州,亲往灵前吊唁,并应吕老生前嘱托题写了墓碑。

即便在省城工作,他也时刻想念着营口、关心着营口。2006年初,王充闾先生建议,争创全国“中华诗词之市”,被市委采纳。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做出了创建“中华诗词之市”的决定。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2013年底,经中华诗词学会的全面验收,营口终于成为黄河以北第一个“中华诗词之市”。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12个城市获此殊荣。

20118月,王充闾先生应邀参加营口市诗词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会上,他借用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四篇小说题目 ——“理水、铸剑、出关、奔月”,对营口市诗词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和领导班子提出希望。他指出,“理水”,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吸取好的经验,弥补不足,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开展;“铸剑”,新一届领导班子要带领全体会员,提高创作本领,铸牢诗词基础,学真本领,练真功夫,提高整体水平;“出关”,营口诗词创作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今后要让营口诗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奔月”,要有长远眼光,让营口诗词在全国独树一帜,在中华诗词界有一定影响,出一批有影响的诗人及作品。

在王充闾先生的诸多作品中,有不少描写家乡营口的文章。早在1962年曾写作《赏花吟——熊岳书简》、《红粱赋(金色辽南)》两篇散文,发表在全国报纸《大公报(北京版)》上;而《柳荫絮语》(1985)、《山不在高(金牛山)》(1984)都曾入选优秀散文选本;他离开营口后,还为家乡撰写了大量诗文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营川双璧》和《辽南三老》,分别向全国推荐了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延毅、吕公眉、陈怀三位“元老”艺术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1998),则热情歌颂了熊岳秀美风光;2011年他的散文《前程向海》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作家从两张新老照片的对比,书写了营口开埠150多年的沧桑巨变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向海内外朋友介绍了营口、推介了营口,也为营口这座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光彩。

201110月,应市委领导请求,王充闾先生为“营口文化名人馆”题写了馆名,并参观了营口文化名人馆。他对营口文化名人馆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举措,是档案人对营口文化事业的重大贡献。他在参观过程中对部分名家作品连声叫好,对历史和当代重点人物作了点评,称赞营口文化名人馆为营口打造文化强市作出了贡献。

20124月,王充闾先生为营口市领导干部作了一场题为《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人文修养》的专题报告。他联系国际社会和国家发展全局,从我国自身发展实际出发,旁征博引,运用大量国内外实例,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剖析领导干部能力修养问题,报告内涵丰富、生动精彩,广大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

按其一贯超然的个性,王充闾先生惜时如金,是不愿介入外界事务的,但对营口感情深厚。他离开营口已30余年,仍然乡梦依依,时时萦记着这里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

为了宣传、敬仰、研究王充闾及其文学作品,打造城市文化名人品牌,20117月经市委批准,成立了“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今年又建成了“王充闾文学馆”,为海内外热衷于王充闾文学研究者搭建了高端平台。特别是王充闾文学馆,展示了王充闾先生的所有作品,包括部分手稿、日记(含笔记)等。如果你闲暇时光顾此馆,犹如徜徉在诗山文海之中,可以体验到王充闾先生以传统式的儒雅风范,以丰厚而娴熟的国学功底,以独特而新颖的创作才华,鲜明而丰厚的诗人情怀,以一代文豪大家的胸襟与气魄,铸就了70余部文学大作的风采。

同时,从王充闾先生的文学作品中,你可以感悟到:他热爱党、热爱祖国、心系人民的忠贞意志与奉献精神;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的自觉意识与文化自信精神;坚韧不拔、刻苦磨炼、自强不息、言行一致的坚定意志与顽强奋斗精神;渴望超越、挑战自我、不断创新、永不自满的坚强毅力与积极进取精神。这些作品犹如春风洒向大地,滋润万物,造福人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王充闾先生与他的文学作品必将以足够的实力载入历史史册,为中国文学发展史创造新的辉煌!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