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充闾

读王充闾先生《山灵有语》有感

【 字体:
2019-08-09 20:49:41  阅读次数:2614 次

在贺兰山岩画中探寻游牧民族的生命本根

——读王充闾先生《山灵有语》有感

 

冯亚娟(辽宁营口)

 

 

《山灵有语》,是我读到的散文大家王充闾先生的第一篇散文。此文是20151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充闾散文精选》中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有灵性的文章中,作者的笔下无论是对宏阔场景的驾驭还是对微观内容的雕刻,都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浩瀚气魄和博大的情怀。看过之后内心非常的震撼,不禁感叹这篇文章一定是王充闾先生内心深处流出的一曲历史文化史诗。

 

  此篇文章王充闾先生饱蘸深情的笔墨,浓墨重彩地抒写了贺兰山岩画的历史由来,岩画中的具体内容,岩画与神话和巫术的密切关系,以及贺兰山岩画属于北方草原文化类型,这四部分内容。波澜壮阔的为读者展示出原始先民古老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以及民族文化传统根脉。

 

文章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为读者介绍了贺兰山的地理位置,和在历史长河中依赖贺兰山脉繁衍生存的各个少数民族情况,以及在贺兰山上遗留下来的那些惟妙惟肖的岩画的由来。文章中这样写到:“作为远古先民创造性的自我表述形式,岩画不仅形象地记录了族群自狩猎时代经原始部落到驻牧定居生存方式的连续性进程,而且,折射出古代人群的哲学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意识、向往追求等精神信息。”此段话点明了贺兰山岩画的意蕴和极其代表性的深远的历史价值。

 

  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向读者形象地描述了部分贺兰山岩画的具体内容,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接近历史的大大的窗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镇山之宝”的太阳神的具体形象、具有契约性质的文件形式的图画内容、和游牧民族射猎场景图、放牧场景图以及载歌载舞欢庆的场景图。那些神圣的感恩、敬仰,权利的争夺,呼啸的追奔射猎,恬淡的游牧风情,翩翩的舞影,忘情的啸歌……一幕幕 读来,会让人情不自禁地陶醉于作者笔下的,远古时代游牧民族浓郁的生活气息之中,从而对贺兰山岩画所具有的独特的粗犷、质朴、率真的原始艺术特色,产生更深的敬仰和向往。

 

  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着重为我们描述了贺兰山岩画和神话,巫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详细地介绍了更早于伏羲、女娲两位始祖神不止一两千年的,尾部相交的蛇身人面的古老神话故事传说;和具有神话与巫术并存性质的“感生神话”的记载。这也是许多书籍上描述的“原始足印”的古老传说。王充闾先生通过对原始先民把情感和心血附着于岩画之上的描写,用具体的艺术形式集中反应了原始先民对于生生不已、人畜兴旺的愿望。进而体现出原始先民对于安居乐业和美好事物的祈望和向往。

 

  文章的第四部分,王充闾先生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地衣测年法”的鉴定,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中的记载,向读者证明了贺兰山壁画的文化类型是归属于北方草原文化。当游牧民族把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生存方式等细节逐一借助形象,诉诸岩画时,就体现出了贺兰山岩画的作用和内在意蕴。那就是“获取了心理上的满足与快感,达到寄托怀抱、充实生活、愉悦身心、消解疲劳的作用”以及“这部古代游牧民族的百科全书,向后人召示着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的认识,彰显着热切的期求、朦胧的遐想,以至于七情六欲、感奋忧思等深层次的意蕴。”进而向读者阐释了贺兰山岩画永远无法发掘穷尽的历史价值。

 

  此篇文章中作者 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难以言说的生命内觉,以及强大丰富的想象力, 阐述了自己对贺兰山原生态岩画的认知和想象,尽可能地拓展和丰富了贺兰山岩画内在意蕴及承载的历史意义。文字博雅、睿智、隽永,引人入胜。读后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副奇崛、浩瀚、鲜活的原生态画卷。尤其是结尾部分,王充闾先生顺着贺兰山岩画中的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根脉这一主题,把文章的思想境界和深度扩展到更高的层次,悟解出: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链中所处的恰当位置。并告诫现代世人要克服无限的诛求、抑制为所欲为的狂妄心态,真正实现回归家园、认清本源的觉醒。

 

王充闾先生的散文写作素来以历 史文化散文见长,他笔下的文字将历史与传统引向现代,引向人性深处,以现代意识进行文化与人性的双重观照,从中获取超越性的感悟,进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篇《山灵有语》无论从气势、气象、格局和要抵达的意义,都呈现给读者一种宽阔、汹涌的意像。并跨越了一般的状物、写景、述感、纪游的层面,实现对于意义世界的深入深究。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一个丰满而有厚度的艺术境地,而且能够体会到一些深邃的则思。相信这篇《山灵有语》一定会牵动着每一位普天之下,黄土养育的读者之心。真正是开卷有益。

冯亚娟:女,笔名千纸鹤,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发表于《诗刊》《诗潮》《阳光》《海燕》《辽河》等多家报刊杂志。有诗歌入选《中国诗歌档案》《中国太湖风》等多个文学选本。在全国各省市诗歌比赛中偶有获奖。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