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充闾

笔耕墨耘镌鐘鼎

【 字体:
2020-11-19 13:30:04  阅读次数:2102 次

笔耕墨耘镌鐘鼎


任 民


我和充闾相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辽河之滨。

当时正值国家历经大灾过后,号召兴起调查研究之风,开展新的学习运动。少壮之年的我辈欣然参与其中,聚精会神于阅读写作,可谓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记得量化的月份读书统计,充闾每每名列前茅,以迄于今,勤奋创作,出版等身,常人难以企及。

充闾的第一部文集《柳荫絮语》出版时,曾同往沈城参加省作协主办的研讨会,文友们谈笑风生,情景历历在目;倏忽三十年过去,耄耋之际再回首,垂垂老矣,无缘欣赏充闾的精品力作,遑论研究领悟。谨此重录当年之读后感,以为纪念(附录)

辽水西泏溅渤海,营川热土聚贤才。

充闾煌煌著述,自成一家,名噪南北,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其风可长,其志可效。为后来者表率在于,以其人生阅历的凿凿业绩,深刻地诠释了人皆知晓而轻忽弃守的朴素真理:——天才出于勤奋!

先哲有言: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才气。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催它燃烧起来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勤奋,再勤奋!                 


2019年91

寄语于北京紫苑


附录:


别有情趣播芳馨

——《柳荫絮语》读后感


充闾的散文结集付梓,事先我是知道的,所以当它出版发行之际,很想一睹为快。翻看卷首的《柳荫絮语》,我自然地想起三年前的秋天,在一次下班的路上,他谈到的关于柳树风格的绪言,当时是感到了友谊的鼓励的,今天读来,就更觉亲切了。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这些文字,无论是礼赞自然、剖析世态的婉喻微讽,还是感物吟志、涉古论今的遐思玄想,毕竟是过去一段时间笔耕墨耘的留痕,意蕊心香的印记。”正是:“但写真情和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

依我看来,充闾的散文,在我们这个有着深厚散文传统的国度里,将以它浓炽的感情,广博的知识,明彻的立论,和华美的辞章,绽蕊播馨,潜移默化地为塑造新的民族性格,助长八十年代散文创作的新趋向,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有人开玩笑说,散文的特点在于一个“散”字,实际是笔意放达、挥洒自如之谓也。画家讲究“意匠”新,散文家追求意境美,着眼点或说贯穿的主线,在乎一个“情”字,即真实的深沉的情感上。刘勰崇尚“为情而造文”。“情者,文之经”。“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充闾散文的特色之一,在于情真意切。以《柳荫絮语》为例,当你读到“辽滨翠柳,植根于贫瘠的盐渍土壤,自从绽出第一片嫩叶,便开始吸吮着苦咸的乳汁,应该说,生计是艰难的。但它们自甘清苦,乐观向上,带着强烈的自豪感,尽心竭力装点着大地母亲,把满路清荫托献给过往行人”这饱含深情的文字,之后,作者又把他人格化,以之赞喻那些在我们这个小城里,“所取者少,所予者多”的知识分子,似此,你能不为之动容、为之感奋吗?!又如,在《金牛山上万古情》中,当作者来到我们祖先繁衍生息、劳动战斗过的古洞穴旁,心头涌起超越时空、遥接万代的感情,又顾盼现实,发出“作为后来者,我辈生逢其时,得天独厚,应该如何争取比往昔的先民更多地为历史留下一些可资忆念的东西呢?”这一深沉的思问,亦会使人们心头为之一震的吧!诸如此类,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仙阁遐思》、《黄昏》、《海上抒情》、《永存的微笑》等篇章中,都不乏使人牵动情怀、引发意念的浓冽情愫。情之于散文,犹如心血之于人体,攸关之至。情深意切真散文!从充闾的文集中,使人看到作者的追求。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一个著名的论断,可惜,在我们这个曾以自己的文明智慧推进了人类发展的中华古国,一度陷入“知识即罪恶”的迷惘,不以无知为耻,或以有知为祸。十年内乱,莫此为甚。

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与面临的宏伟任务,极不适应。对此,作者是深以为虑的。反映在这本文集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知识的荷载量颇丰。作者的知识面广,博闻强记,而且运用得体,恰到好处。有的很有趣味,如埃及金字塔的“斯芬克斯谜语”:“早晨四只脚走路,中午两只脚走路,傍晚三只脚走路——这是什么?”以此喻人之成长变化,引发思索。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只好请读者自己去领略玩味了。中国的文明复兴进入了新的时期,我们要增强祖国的实力,就要一刻也不放松地渴求知识。充闾说,他是一点时间也不敢浪费的。往往当人们在看电视、打扑克的时候,在办公室清亮的灯光下,他又开始了夜读、笔耕……。一如郭沫若诗云:“破其卷而取神,吮其精而去粕。融宇宙之万有,凭呕心之创作。”

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年代,我所以说充闾的散文在助长散文创作的新趋向,含意之一,就是说他的散文注重知识,着眼改革,力促开放。在这里,我要推崇充闾去岁出访东邻扶桑之后的五篇访日随笔:《花环》、《野酌》、《北陆之旅》、《东瀛观剧》、《奥运会·大观园·瞭望台》。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充闾在文中描写了日中友好的感人片断,更以生动的事例展示了现代日本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进步。战后的日本,早已成为令人侧目的世界经济大国。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同时更要扩展胸怀,学习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一切外国的真正好的东西,我们都要学习,要实行鲁迅所倡导的“拿来主义”,哪怕是我们过去的对手。

充闾主张作家、记者、领导干部学者化。其散文多彩多姿,是和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分不开的。如果把散文比作织品,诗意就是它的纬线。一位苏联名作家说过:每一个真正的散文家都应当精通诗歌。充闾长于诗词,每有佳作;在本书中,对古典诗词常常信手拈来,“恰似古人寻我”。也正是基于此,充闾的散文在炼意锻字方面,显示出很深的造诣,可谓笔力驰骋,清新隽永,这对莘莘学子来说,更不啻为习作的范文。

充闾对人生、对世事的态度向来是严肃的,他的思考是深刻的。在日常交谈中,新鲜精当的见解层出,读他的文集时,字里行间常可见到启人之思的哲理警论。尤其在本书第五辑十六篇“材论”中,他关于人才问题的策论,革故鼎新,鞭辟入里。同时,以诗话的形式,旁征博引,娓娓道来,除非僵化、冥顽,当能首肯、信服、采纳。

或谓:中国人不能自己发现人才,往往对身边的人才及其成就采取“不承认主义”。知之愈稔,责之益深。这是可悲的偏见。我们要强化的一个观念,就是以“江海之量”,发现、肯定、宣扬自己身边、所在地区的人才。借营口第一部散文集《柳荫絮语》的发行,我说了这些题外的话,意在期望于更多的领域里,有营口人留下显赫、领先的轨迹,这也可以称之为“营口意识”吧!                             

                               

注:此文原载19861111日《营口日报》,收入《橄榄小集》(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

    (作者为原营口日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著名作家)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