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充闾

百川入海 万象归宗----王充闾《逍遥游 庄子全传》读后

【 字体:
2020-11-19 13:50:35  阅读次数:4471 次

百川入海  万象归宗

--------王充闾《逍遥游  庄子全传》读后


孙国尊



前 言

《逍遥游  庄子全传》第十四节开篇提到了八面受敌读书法,这是苏子瞻首创。子瞻年龄花甲有四,按其中年得法计,传承至今已经951年。作者王老先生深得此法之妙用,对庄子三十三篇探赜发微,设疑问,解谜团,明义理,点龙睛,开新悟。该法于我首次相晤,真乃孤陋寡闻至极。今年315日至430日,52日至529日两次全面受敌后,又多次局部受敌。除去道理太深,涉猎太广造成阅读计划难以掌控外,竟然很多汉字不认识,很多词汇不理解,很多章节段落内在关系相脱节,没办法只能字典词典不离身,参考资料不离手,虽然如此,仍然顾头顾不了尾,疲于应付。一面受敌后,脑海中支离破碎,两面受敌后脑海中东鳞西爪,重点章节多面受敌后依然云里雾里。处于如此浅薄的层面上,焉能谈得上“研究”,若不是因为自己是本会挂名研究员且为此身份保点颜面的话,都羞于提笔,写这篇读后感也是为完成作业交差而已。

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如何把宇宙本体之道,转化为心灵世界之道,从而成就圣人、神人之身。正像当代学者李泽厚所说,庄子的兴趣并不在于去探究或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而只是为了要突出地树立一种理想人格的标本,即人的本体。对于如此深邃、玄奥的命题从何下笔才能吸引眼球、引人入胜呢?先生选择了设问的方法,提出了22个疑问?并以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深入浅出地解疑方式,使庄子的思想轨迹、行为轨迹、人生轨迹如同一幅历史大幕徐徐展开。

庄子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庄子思想深藏在三十三篇中。作者通过主人公不做牺牛的个性、人生减法的操作,布衣游世的经历,刻画了其超拔高蹈的思想情怀和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通过解密千古奇文,描摹庄惠八辩,圆解十大谜团,真道的五张面孔如拨云见日,光洒人间;通过乡关何处的考证,战国当年的追忆,以道观之的研磨,故事大王的亮相,圣人登场的图景,出国访问的机缘,传道授业的辛勤,实现了道传尽、业授穷、惑全解的理想目标。通过文化渊源的探究,身后哀荣的警示,文脉传薪的理顺,诗人咏庄的精彩,作者由衷的感叹,将一位时代巨人、哲学鼻祖的庄子形象铭刻在天地之间,定格在凌虚之中。

先生年入耄耋,三下中原,廿年成书,四十万言。可以想象,精力与心血的付出与战国当年庄子的千支竹简、十万余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晚辈有生之年,品此大餐,实属有幸。解读庄子,一本在握,何计其余。说句心里话,对《逍遥游 庄子全传》若能全方位、深层面接受得了,名义上就算与蔺且挽手,与公子牟比肩,与先生对话了,多一句都是画蛇添足。还是以此书为引子,谈点其它吧。

一、博学广览,兼收并蓄,令人心悦诚服

研读此书,仿佛鱼儿闻到饵香,立即产生不吞之,心不死的诱惑。这与此书内涵别样、饵料新颖密切相关。先生握紧中枢,兼容中外,吸哲人之灵气,采仕子之精华,百花成蜜,以飨读者。据我统计,此书从头到尾,出现786位人物,其中中国籍711位,占90.45%;外国籍75位,占9.55%;古代人物632位,占80.4%;近现代和当代人物154位,占19.6%;出现260部书籍,其中中国作者242位,占93.1%;外国作者18位,占6.9%。从登场人物国籍和书籍作者国籍两方面着眼,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庄子不愧是华夏热土孕育的哲学家,受到了更多家乡父老的关注。从登场的古代人物和近现代及当代人物两方面着眼,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那就是对庄子的研究古往今来、薪尽火传。他们作为庄子这一主角的配角渐次登场,以庄子思想这一中心论点论据的名分与读者陆续见面,这种景象使此书异彩纷呈,好戏连台。与阅读其他书籍渐入佳境不同,阅读此书开卷入境,爱不释手,必穷之而后快!这些人物有政治家,有科学家,有艺术家,有医学家,有哲学家;这些书籍有社会专著,有科学专著,有哲学专著,有诗赋专著,有医学专著,使得人世间争奇斗艳、五色纷披。先生能够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足见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深厚功底和博闻强记;足见其八面受敌法的灵活运用,左右逢源。对每一个人要读懂他,对每一本书要吃透它,还要将千差万别的理念、观点、行为、影响按既定标准分类归纳,得出结论,必要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劲头和功夫,必要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毅力和决心。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诸如:孔子、墨子、鬼谷子、弗洛伊德、柏拉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有的名字有他特定的含义,就像《圣经》中的人物“俄巴底亚”“哈该”“哈巴谷”“玛拉基”一样,这些人物的名字,一一对应的意思是“敬畏神的人”“喜乐”“被怀抱者”“神的使者”。按此解析三十三篇中虚拟的人物,王骀、哀驼它、瓮盎大瘿、佝偻老人、轮扁、梓庆等,也必定有他特定含义,譬如“王骀”的“骀”就是“驽”,其意义暗含着大智若愚;“哀驼它”长相丑恶无比,但胸藏智慧。每个人名字的意义先生均做了点拨。这种含义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生活的背景、所经历的炎凉、所暗含的寓意息息相关,这些寓意都是为主题设计的,为主人公服务的。每一本书都有它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均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诸如《论语》、《诗经》、《道德经》、《史记》、《圆形废墟》、《例外与常规》等。有的人名与书名更是合而为一。诸如黄帝与《黄帝内经》,孔子与《论语》,老子与《道德经》,司马迁与《史记》,杜甫与《杜工部集》,韩非与《韩非子》,鲁迅与《鲁迅全集》等,这些其实人名就是书名,书名就是人名。正像《圣经》中的《列王纪上下》与《历代志上下》难以割舍一样,帝王的更迭与朝代的兴衰岂能风马牛不相及呢?

《文脉传薪》一节对“嵇、陶、李、苏”受庄子的影响做了深刻阐述,四位大家亦因此而著述颇丰。即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毛泽东主席仅在他的诗词中至少两次将庄子的思想化用其中。其一是《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1918年)中提到的“鲲鹏击浪从兹始”“要将宇宙看稊米”即是取义于庄子的《逍遥游》和《秋水》篇。这是对纵宇一郎的慰勉和鼓励,实为自况,格老味远,神定气足。其二是《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中提到的“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也是取义于《逍遥游》。通过鲲鹏与斥鴳(蓬间雀)的对话,反衬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迪。诸多古圣先贤的人名和千古流传的书名济济一堂,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都曾运用八面受敌法,精研过《南华真经》,心灵深处对庄子的思想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很难想象,不读懂庄子焉能知道鲲鹏展翅有多远;不读懂佛祖焉能知道明镜是台亦非台;不读懂《圣经》焉能知道善恶树上结善恶;不读懂泰勒斯焉能知道仰天落水遭人笑;不读懂苏格拉底焉能知道自我自然皆学问;不读懂李太白焉能知道黄河如丝天际来;不读懂曾国藩焉能知道万事如云过太虚;不读懂曹雪芹焉能知道一把辛酸泪几何?.....。多少人苦了累了,却仍然浑浑噩噩;多少人苦了累了,却能够把弄玄机。庆幸的是,先生读懂了,吃透了,嚼烂了,消化了。 针对《庄子》,古今圣人的智慧凝聚在一起,中外方家的论点综合在一起,骤然间,群星集萃,光芒四射。这种景象在此书中俯拾皆是。两千多年来,庄子的哲学观点在同一熔炉里掺杂、碰撞、磨砺、淬炼,对庄子思想的传承和解疑起到了催化和加速作用,细细品味,更有助于理解“前古典,后现代”的心理攸同和道法自然。没有先生的博学广览、兼收并蓄,哪有今日的风云际会、俊采星驰,从这个意义上说,先生就是那位独占鳌头的点斗魁星,令人心悦诚服。

二、治学严谨,无懈可击,使人受益无穷

先生深受苏东坡八面受敌读书法的影响,多年来应用此法,试图解开庄子的千千心结。在实际应用中,何止是八面受敌,请看下面数据:在《庄子》一书中,共有对话158处;言及“齐者”近20处;“怒”字凡42见;“美”字凡51见;“道”字凡353见;寓言故事约200桩,以《庄子》七万言计,平均300余字,就有一个寓言故事;论及死亡200多处;在《庚桑楚》等十三篇中言及“老子”21处;《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引述《庄子》33篇中的14篇;宋代解庄、注庄、论庄著作60多种;山东东明整理出6个方面40篇有代表性的庄子遗闻轶事;庄子生日、祭日两天,河南、山东、黑龙江38县区30多个村子的庄氏家族代表齐聚庄子观前;陶渊明诗中有酒的句子,约占全部句子的三分之一,酒字占32个,酒器不下40个;《庄子》中提到酒字10几处;李白诗歌中引用《庄子》中的典故70多处;宋代苏颂《游逍遥台》一诗1400言;古籍方志中,有关咏庄的诗词曲赋约2000首;苏轼30多年间,辗转12州为官;《苏轼诗集》中引用《庄子》中的典故、词汇约3600多处。可以肯定,上述数据,有先生自己统计的,有从文献中引用过来的。众所周知,一个结论正确与否都是可以通过相同流程得以验证的。因此,即使是引用,相信先生也定会重新复核,以求无误。上述数据毋容置疑地证明,先生为了论证、论透一个论点,精研细查各种论据,小心翼翼,生怕挂一漏万,留下纰漏和遗憾。这哪里是八面受敌,而是十面受敌,百面受敌,千面受敌后,准确无误地将这些数据呈现给读者,传承给未来。真实的数据是最直观、最明晰、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它可以厘清异议、澄清浑浊、根除争辩,一目了然。这种八面受敌法先生犹如玩于鼓掌、灵活机动,巧妙地从读书扩展到考证、论证、解疑等方面,每一章节或某个章节的某个问题多半用了此法,极其奏效。

在《乡关何处》一节,为了追根溯源,从历史到当代,从史籍到方志,从活动范围到地域语言,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地理,从断壁残碣到庙宇亭观,从民间传说到文献记录,面面俱到,不留死角,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庄子的出生地聚焦于以商丘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的圆心上。在《道的面孔》一节,每一张面孔的呈现都是在对庄子言论层层剥皮、掰饽饽说馅式的精研细琢中浮现出来的。又对有心灵哲学之称的庄子之道授予了解读方法,那就是对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精心改造后拓展出的王充闾“精神三境界”。这一探寻的过程和方法是否可以不再称作“八面受敌法”而称作“十面埋伏法”,正像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敌变我变,克敌制胜。其势水泄不通,其果全军为上。研读起来便自然有一种天网恢恢、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无懈可击的感觉。书我同一,庄生梦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相伴而生。对《十大谜团》、《身后哀荣》、《文脉传薪》等章节的阐述方法与“十面埋伏法”十分相似。可见先生在哲学层面采取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是何等的严丝合缝,何等的细致入微。为的是尊重先贤,尊重典籍,无愧历史,无愧良心,为读者、为后世留下一块完美无瑕的“和氏璧”。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好,王充闾的“精神三境界”也罢,都是在学习实践中领悟出来的,毫无疑问,对后学受益无穷!我们不妨将其改造成“学习三境界”: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三、《庄子》与诗

历史上,确曾有过哲学与诗之间真正合作的情形,但这种合作只有在既是诗人又是思想家的人那里才可以找到(326页)。《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但是“庄子为了突破哲学的界限,实现文学转化,做到了哲学理论的形象化,哲学概念的生命化、人格化、境界化以及哲学语言的诗性化”(刁生虎)。“庄子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闻一多)。《庄子》一书无论是寓言、重言还是卮言都属于诗性语言。正像鲁迅以“无韵之离骚”评价《史记》一样,王国维对《庄子》的评价是“即谓之散文诗无不可也”。上述结论从三十三篇中均可觅得真迹,如《齐物论》中“梦蝶”,《秋水》篇中“观鱼”,《人间世》中的“栎社梦语”等均充满浪漫的想象,在《大宗师》中集中论道采取的铺陈、排比手法与魏晋南北朝时的骈文及其相似,而骈文与赋,赋与诗之间藕断丝连。既然庄子哲学是诗性哲学,庄子人生亦是诗性人生,那么当庄子的思想出现在华夏神州,千百万后学争先恐后以诗词曲赋来颂赞、来品评、来抒怀、来感悟、来畅叙、来想象就不足为怪了。这种情景在《诗人咏庄》一节,如星罗棋布,熠熠生辉。先生从古今2000多首咏庄诗词中精选了四个方面61首作品,阅读起来,脑海中浮现出穿越时空的画面,这可能就是现代版的“庄生梦蝶”吧!值得庆幸的是,这一现代版的“庄生梦蝶”从魏晋到眼前,从黄河到辽水,从中原到塞北薪火相传、方兴未艾。请欣赏如下作品:

王充闾

逍遥齐物葆天真,喜见蒙庄有后身。

呼马呼牛随世态,无功无己做神人。

千秋帝业今何在?一代天骄早化尘。

唯此布衣贫叟健,悠悠文脉久传薪。


神华千古仰文宗,士有庄周后世风。

耻做牺牛衣绣锦,不蕲泽雉入雕笼。

自涯返矣君行远,以道观之吾志同。

死而不亡仁者寿,绝尘超逸耸鳌峰。

朱彦

咏庄

序: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之命题,实乃中国哲学之发韧,科学思想之发端,宇宙精神之肇始。因以为赋:

欲把乾坤指上量,先拿棰尺作文章。

二分不了情何在,万截犹余夜未央。

小洞庭中细推演,大包裹外是归藏。

一篇天下用心解,解得秋心寸寸长。

李葆国

过滑台谒庄子墓

荒冢随形不自哀,几曾化蝶梦魂开。

坐依箕踞循天道,笑鼓泥盆乐土台。

拨篱传酒邻翁唤,续辨骑驴恵子來。

欲证洪蒙解混沌,玄思元自碗中来。

何江

读《庄子•外物》篇感赋

堪堪夏至短衣裾,万载轮回不疾徐。

犗饵期年惊海鬼,竿丝溪畔守鲵鱼。

闲云款款南华适,梁相匆匆惠子居。

驰世从来非大德,怡情忘我自空虚。

张伟

水调歌头·夜读《庄子》

 檐雨滴如诉,此夜共谁听。明朝遥不能及,何必说阴晴。世上炎凉已惯,更把虚名看淡,得失勿须惊。独坐小窗下,展卷读真经。   游北海,飞南岳,化鲲鹏。神驰万里,天地无极任纵横。莫问浮生长短,莫问花期早晚,物我两忘情。知否千年后,蝶梦几人醒。

溪小琳

读《北冥有鱼》叹己

浮生有际云无际,苟且生涯奈几何。

鲲作鹏时风未举,沧溟九万梦中过。

曹继梅

逍遥游(词韵)

海运鲲鹏举,扶摇上九霄。

背承青昊宇,翼搏大洋涛。

早有图南意,今番走一遭。

轰轰复烈烈,天地任逍遥。

寇春莲

风入松•与庄周晓梦自喻

梦因蝶入不知身,何以辨虚真。长风万里舒高翼,引悦情,击水鹏鲲。醒罢叹非吾辈,幸哉能涤吟魂。   逍遥门下一闲人,煮字掩轻颦。原知才命无由己,笔如椽,雨破云皴。四出携从故友,余生还许青春!

懵懂人儿

于家于国已糟糠,哪敢附庸读老庄。

梦蝶鼓盆不关我,拈花牵犬遛残阳。

孙临清

浮槎欲逐上天河,不惹濠梁庄惠过。

百态锦鳞龙跃式,漩成春水大潮波。

赞美《庄子》是诗性哲学,不仅仅反映在诗词吟咏上,还反映在评诗、论诗上。晚唐《二十四诗品》就是最鲜活的例证。它继承了道家哲学思想,将诗歌创作风格、境界分类,借助道家理论把自己的审美经验连贯起来,其核心是“体道”“主静”,诸如“真体内充”“返虚入浑”“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心斋独忘”“涤除玄览”“体素储洁”“乘月返真”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雄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首品,它是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讲的是一种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在浑然一体的诗境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味,犹如昼夜运行、变幻莫测的混沌元气,日新月异,生生不息,它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境界。它所体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创作思想贯穿于整个二十四品。营口本地诗人,现供职于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的朱彦先生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归纳总结出《造境十法》,其中第二法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自然之道,并予以展开阐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乃以疏布密,以密扶疏之法。大而不略其微,空而不略其远,无而不略其在,是其一也。丽而不失其质,拔而不失其真,韵而不失其格,是其二也。想而不忘其行,形而不忘其意,象而不忘其境,是其三也。造境者,以密为劣,以疏为佳,以不漏为妙。境妙者,形疏质密,以疏当密,以不漏为大计。不漏者,象之所包,意之所含,大象为先,小象次之。象内意内,是为不漏,象内意外、意内象外是为小漏;象外意外大漏也。境如网,恢恢不漏,宜疏不宜密,由此翻来,造境要领也。

     上述作品和评论,是对魏晋嵇康以来2000多首咏庄诗词的有益补充,是两千多年以来以诗词解析庄子新鲜血液的注入,是以庄子为主题弘扬古典诗词的强劲延续,是华夏儿女对祖先文化充满自信的强烈表露。

上述诗作和品评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在解析、弘扬庄子思想的同时,无意间对庄子思想的传承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若将这些诗词和品评融合起来,就是庄子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哲诗庄子。晚生深受这种氛围的熏染和启示,感触搅动积习,也试着成了几首小诗。

精神三境界之一:

争名相倾轧,露智显奸黠。

真凶若尽行,何以得超拔。

精神三境界之二:

贪欲人生何日止,超然宁静读《庄子》。

心境空明入太虚,方能旷达不悲己。

精神三境界之三:

心宽地自宽,恬淡发悠闲。

不为身外物,役使到终年。

道的面孔之一:生活化

万物皆有道,云根生树杪。

若即若离分,欲分分不了。

道的面孔之二:自然性

形骸何所似,稊米焉能计。

流浪只须臾,永恒于出世。

道的面孔之三:游世的心态

物外好悠游,凌虚大自由。

时艰本无奈,应世欲何求?

道的面孔之四:心性化

读《庄》若不用心灵,寸寸光阴算白扔。

乡愁远去三千里,不失童真那份情。

道的面孔之五:审美化和诗性化

大道无形亦有形,万千感应动心灵。

彻地通天为大美,虚吾虚我尽诗情。

庄惠八辩之一:

超常大瓠自添愁,缸腹难盛水倒流。

茅塞若能开一点,山川纵览做腰舟。

庄惠八辩之二:

椿树穿云千尺高,不才难得鲁班瞧。

倘若挪它乡野外,纳凉避雨自逍遥。

庄惠八辩之三:

咫尺见方能立足,见方以外不能无。

倘若只有见方在,黄泉汩汩断归途。

庄惠八辩之四:

通感何时欲闪光,交融物我两相忘。

骚客哲思差无几,空灵具象问濠梁。

庄惠八辩之五、之六

年老即年轻,炎凉四象行。

终点是原点,无情却有情。

庄惠八辩之七:

刀兵相见分正奇,名道交锋何所依。

若使方家防线破,应知诡者巧迂回。

庄惠八辩之八:

亲子看门断下肢,中流拌嘴夜阑危。

迷失本我论大道,声名千古亦堪悲。

十大谜团之一:眼冷与心热

眼冷只因尘世寒,热心熔化几多难。

汗青千古可明证,十万箴言解倒悬。

十大谜团之二:有情与无情

自然世俗两分明,心底生波气上腾。

穹隆斗室鼓盆乐,眼里无情心有情。

十大谜团之三:行为委顺与精神凌虚

只缘委顺得安宁,不做牺牛对烛明。

超拔精神愿何寄,终能保性又全生。

十大谜团之四:独立人格与处势不便

“仕”“世”音同意不同,道儒邂逅各居中。

底事谁能做圆解,抛干块垒变虚空。

十大谜团之五:实己与虚己

实己本为吾,虚吾只留我。

世事乱纷繁,红尘吾独个。

十大谜团之六:生与死

顶针联首尾,生死岂分开。

消长盈虚事,相携入道来。

十大谜团之七:道与言

“三言”味道属诗性,骚客因何懂内涵。

前有先生论吊诡,后昆心地已深谙。

十大谜团之八:言尽悖与辩无胜

辩和不辩两为难,舌剑唇枪锷未残。

纵使凌虚清块垒,庄生晓梦在人间。

十大谜团之九:哲思与诗性

无欲无私为本真,哲思漫步入诗魂。

只留道味去人味,信手天然万古新。

十大谜团之十:前古典与后现代

今是古来古是今,太初真道出于心。

人类思维本同祖,东西异路觅元音。

因晚生孤陋寡闻,上述小诗,均是从本书原文中化用而来,并非原创。

四、题外话

 本书第十九节《文脉传薪》第424页从上至下第十行,原文是“嵇、陶、李、苏、曹五位大文豪......他们所受庄子的影响不尽相同,各有侧重...”。本节中将庄子对前四位的影响及结果阐述的淋漓尽致,唯独缺少对曹雪芹的影响。可以肯定,作者就庄子对曹雪芹的影响必定进行过八面受敌法的研究,为什么不见诸该书呢?定有内情。是因为与前四位中的某一位所受庄子影响雷同相似,还是对曹雪芹的影响涵盖于对前四位的影响中,不得而知。如此一来,单就十九节而言,论述部分与结论部分就不能一一对应了。即:54对应相差1。如果从受影响程度的深浅和受影响领域的宽窄考虑,更不能用“1”来考量。就此,我专门查找了一篇文章《庄子与曹雪芹:两千年的守望》,该文没注明作者,但从笔法、风格、语言等感知上断定,定是出自先生之手。尽管曹雪芹受到的影响多方面与前四位相似,但是至少一方面有别,那就是“蝴蝶梦”与“红楼梦”。为了使整个章节甚至全书美玉无瑕,建议在合适的时机(如再版)将庄子对“曹”的影响及结果排列在对“苏”的影响之后。

结语

先生在本书结尾意味深长地写到“著文也好,题诗也好,发言也好,反正论庄、述庄、解庄之类的研讨活动,今后千秋万代,还将不断地延续下去”。此次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发起的大型研究活动,是对先生寄语的最好诠释和明证。这是一次饱餐式的充实,远距离的延续,大面积的继承,也为具有传统河海文化特色的营口文化点缀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罢此书,掩卷沉思,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将本书涉猎的260部文献,难计其数的论文,786位人物,2000多首诗赋,3000多处典故譬喻为江河溪流,它们有的跨越千年,有的流经诸国,有的湍急直下,有的悠然自得,有的撞击峡谷,有的踏破平原,最终交汇融合,形成百川入海之势,那么这个胸襟广阔、深不可测的大海就是洋洋洒洒40万言的《逍遥游  庄子全传》。百川因何归顺,是因为经过了三个境界的锤炼,无形变为有形;大海因何包容,是因为经过了五张面孔的整合,无用为之大用。这一名副其实的大海,是作者心灵的海,是读者想象的海,是庄子悠游的海,是人类思维的海,是中华文化的海,是人间正道的海。它已经借助先生的如椽巨笔掀起了铺天盖地的波澜,它联锁古今,兼容天地,时时上演着百川入海、万象归宗的恢弘剧目,必将永无止息地从远古奔向未来。

附录一:本书中出现的人物名称()

附录二:本书中出现的书籍名称()

(作者为著名诗人,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