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充闾

乘物以游心----读王充闾先生《逍遥游—庄子传》有感

【 字体:
2020-11-19 13:54:28  阅读次数:451 次

乘物以游心

----读王充闾先生《逍遥游—庄子传》有感

 

邢 瑜


少年时代读过一篇写庄子的小说,已经记不得其中的细节,大致意思是:庄周在困顿的生活中忽然渴望人间温情,一个骷髅头骨让他想起去世的妻。他去看望最好的朋友惠子,当时惠子在梁国为相,有人对惠子进言,说庄周来是要代替他为相。惠子忌惮,庄子对他说,凤凰从南海飞往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怎么会看上一只腐鼠呢?然后庄子抛掉手里的骷髅头骨,说:人的鲜味不过如此!飘然离去。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只觉得道出无限悲凉。

这是关于庄子留下的最初的直观感性认识。而以后的了解仍是浅显、零碎。

直至读了王充闾先生的《逍遥游—庄子传》,对庄子有了全面完整的认识。那个两千多年前“乘物以游心”的天才、诗人哲学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仿佛听到他睿智的发声,看到他放得下的豁达,“在苦涩的人世间,做超越的逍遥游”。

一、在历史里寻找庄子。

庄子是遥远的历史存在,除了留下的著作,他“毕生寂寞”,即使在《史记》中,对庄子也不过“附笔记叙二百三十四个字”。寻找庄子,定是苦旅。宋人在诗里感叹:“翁也家何在?悠然天地间。”

而我们的幸运,是通过一部《庄子传》,便随作者的脚步,“穿越邈远、神秘的时空隧道,追寻他那幽渺虚灵的踪迹,进而直窥灵府的堂奥”,了解庄子,品读庄子的思想、智慧和境界。

作者带上地图和书卷,在留存过庄子痕迹的地方寻找,寻找庄子的物质家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无语草芊芊。”

在作者的心里,庄子的足迹几乎都刻印在家乡的黄土地上,但他却像一个辛苦的旅人,“昼夜躜行,寻觅他的精神家园”。庄子的著述,是“客中思家的哀呼”“在那晚钟摇动的黄昏”,是庄子“向无尽的苍茫,搜寻仅仅属于自己的一缕炊烟”的时刻。读到这一时刻,竟也感知了濠梁的寂寞。

作者对属于庄子的史料碎片进行考证研究,再经过细节刻画、心理描写,以及合理的想象,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庄子具体而生动:

公元前369年,庄子出生于宋国蒙地,受过良好的教育,做过漆园吏,三十一二岁,辞去漆园吏职,多数时间闲居索处,也进行一些社会交往,生活困窘。六十岁后晚景苍凉,独身栖息故园,课徒著书。约在公元前286年辞世,享年八十三周岁。

庄子以精神自由、逍遥境界为人生终极价值,这是“入世情怀”的基调,却以“出世的冷眼观之”而形成的“独特认知与深切的体悟”。他“游于世而不僻,顺于人而不失己”,既非真正的入世,也非纯然的出世。他称道“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但“犹有所待者”,他的目标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种“无待”的绝对自由,是游心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恬淡之境,而至虚静其心,用心若镜,就能承受万物变化而没有损伤。

一介布衣困踬乡园,却绝不做牺牛。他的善用减法,他的齐物思想,他所讲过的有趣的故事,他拉圣人做演员的表述方式,还有他的出游访问,他和惠子的八番论辩,以及他讲道授徒,等等事件,经作者着力的心灵剖析,拓展精神世界,庄子的形象在读者心里清楚起来。

依照本书中庄子行年简表,庄子妻子死于公元前312年,而《秋水》篇: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以“猜意鹓雏元”讥之,是在公元前341年。如此,小说中的庄子故事,出现时间顺序上的颠倒。那个扔掉骷髅头骨,说出“人的鲜味不过如此!”的庄子,被小说家借《秋水》篇里的故事,虚构而成。

但这样的短暂时间内的特定情绪表现,也应该符合庄子的生活状态吧。

生逢乱世,人如飘蓬,世人“人为物役”“心为形役”的“无家可归的状态”让他伤怀、凄苦,但“大自然予他以无尽的充实、无穷的逸趣”,为他的“乘物以游心”以及诗性生活的描写,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读者心里的庄子,是追求人格独立,崇尚自然天性、逍遥境界的哲学家,是情感丰富、激情浪漫、幽默风趣的文学家。他生活困窘却悲天悯人,他善辩而认为辩无胜,他抱持无为,无心艺术,却将自己的哲学观念巧妙的进行了文学转化,哲思体现在他的故事里。一部《庄子》,使诗与哲学实现有机统一。 

而《逍遥游——庄子传》尊重史实,全篇立论有据、持论严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二、以现代眼光观照、思考历史,触发现实感悟。

作者笔下的庄子,不仅是史实中的庄子,也是他心中的庄子。充闾先生曾说过:“我很小就读了他的书,当时虽然并不全懂它的文辞,可庄子的形象却活在心里:瘦骨零丁的身材,穿着打了补钉的大布之衣,住在穷闾陋巷之中,靠编织草鞋来维持生计,可精神上却是富有的。”

庄子是可爱的,他富有人情味、平常心,他的故事极具浪漫色彩,人物生动形象,同时寄予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分析庄子有情还是无情、行为的委顺与精神的凌空高蹈的矛盾、生的执着与死的解脱的矛盾,以及前古典后现代的眼光是如何结合的,等等,对这十大谜团的解读,是把庄子视为一个活生生、思想感情复杂矛盾的人来看待,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理解矛盾。

作者阐述庄子“道”的五张面孔,与老子相比较,庄子“道”的形而上品格有了新的发展,它具体、丰满,可以听闻,可以捉磨。道的生活化,表现为道无处不在,恒定存在,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物象,却又不为具体物象所拘囿。道的自然性,指要一切顺应自然,听任自然,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就要摆脱人为中心的局限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是游世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超脱的境界。与游世相呼应的,就是游心,道的心性化,以最大限度实现精神的超越和解放。道是审美化和诗性化,“最终落脚点:是理想人格的构建与诗性境界的提升。”

用心去领悟庄子的道,可以超越小我,超越世俗的价值标准。精神境界的提高,素简生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丰盈,就会不为物所累,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三、读《逍遥游—庄子传》,让读者走近作者。

充闾先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散文大家,国学基础深厚,学问超人。他所写无论世事还是景致,都独具见地,直抵人性和心灵。在本书中,他探究考校相关史学资料,融汇古今、中西,仿佛以一条心线穿透二千多年的时光,让已逝风烟在眼前重现奇华异彩。

 一部《庄子》,“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作者从思想内涵、言说形式与述学策略等方面,系统论述《庄子》作为千古奇文的思想美和文字美,以及思想和文字、外形和本质的极端调和。

《逍遥游—庄子传》不是文化快餐,它具有庞大的思想含量,需要细细品读。

 作者以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把读者带进历史空间,剖解面对庄子而产生的各种疑问,以及领悟庄子的现实意义。

解读庄子的善用减法,指出庄子的苦乐观有其超越的视角和独特的标准。“为道日损”最后达到“虚一而静”的最高境界,是从行为层面进入深藏于精神本体的内在追求和价值取向。

在《不做牺牛》一章,作者于结尾处写下四句诗:“人间浊世漫苍黄,泽雉牺牛各有方。散木不材为岂易,破头洒血想蒙庄。”这是对世人追逐功名利禄的嗟叹。

面对心为物役、人性异化的社会现实,庄子的哲学思想不失为一剂清凉散、醒心剂。作者以自身的达观,对世人提出警醒和告诫。对庄子反对仁义礼智信等社会属性,甚至要取消人类文明,提出批判的意见。

 充闾先生感叹于庄子的精神和文脉千古传承、薪尽火传,斯文不坠,从嵇康到陶潜、李白、苏轼、曹雪芹,俱受庄子影响,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庄子作为天才中的天才,只能有一,不会再有二。那些咏庄的诗句里,也寄寓着作者的真情。

读者的心理感觉已经和作者发生共鸣:二千多年过去,庄子倡导的自由精神极富现实针对性和普世价值,“他的身影、他的精神、他的诗性、他的风采,时刻都活在世人心里”。 庄子犹如北斗恒星,终古照临着遥夜。而作者以扎实的传统文化积累、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对庄子予以全面的认识、新的解读,将启悟和警示留给读者,这些文字泱泱大气、字字珠玑,同样以“诗性光辉”托载“思想洞见”。

也唯此,《逍遥游——庄子传》才使读者受益良多。纵观全书,处处学问和知识,值得一读再读再三读。

(作者为著名作家,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