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充闾

耆欲深者,其天机浅——王充闾先生《逍遥游:庄子全传》读后

【 字体:
2020-11-19 13:55:43  阅读次数:448 次

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王充闾先生《逍遥游:庄子全传》读后


曹 辉


讲故事的人何曾想过,几千年后被别人讲成故事?

缘分的天空,潮起潮落,跌宕起伏,滚滚红尘,这就是人生。对未来的预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敏感和迟钝。这个人,却在中国历史的天空里成为闪烁的星辰,亘古常新。他就是“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的庄子,这本《逍遥游:庄子全传》则是今人将庄子写成故事的文集,是缅怀,更是继雅开新。

通过阅读,了解庄子多一些,做个跨越时空的朋友,这是文人的荣幸。能从庄子身上学到些什么,哪怕学一点点,也足以慰风尘。庄子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并不成功,至少对他个人的生活来说,对他的家人来说,即便幸福百人百解,属于庄子的一生终归算不得幸福。他是个过于偏执的人,穷其一生,都在跟自己和社会较劲,游离不得,参入不得,这是他最大的苦痛。他以人生旨趣和处世态度想让世界臣服而不得,便选择了游离,他以一个看穿看透世事的过来人身份,却终算不得大彻大悟,充其量不过是个思想前卫的孩子,从小孩到老小孩,这是庄子一生的无奈,是避不过的尘劫。不管是洞察世事,还是解悟人生,他自己的胸中块垒,没人解得开。一声叹息,穿越千古,余音袅袅……

一个为人端严行事有板有眼的当代散文家,写中国历史上奇趣盎然的道家大咖人物——庄子,这画面虽违和,却很有喜感,是以,这本《逍遥游:庄子全传》定义为散文体的哲学类书籍。就笔触文风来看,归于文学散文更合适。不管把这本书放在书籍的哪个筐里,都不能抹杀作者对庄子详尽叙述的精彩,外溢的对庄子的喜欢与尊重,还有毫不吝啬的赞美和发自内心的——同情。

庄子其人,是作者和无数中国人心目中的阳春白雪,是中国人心中一座巍峨的山峰。这位战国时期身兼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的搞笑老头,是继老子后道家学派的二号人物。争霸天下的变局中,于庄子来说,得失参半,得也混战,失也混战,应验了战争往往带来国家不幸诗人幸的定论。提到庄子,必知的是,他不趋炎附势,隐居平情,不趋炎附势,逍遥游世、隐居著书,用看似的恬淡给自己一个交待。继而怀疑,书读太多,也是对当事人本身的一种不幸吗?一个人能与自己长久相处不为外界所扰,这本身就是定力和实力的表现。是以留给后人一个悬念,在“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的界定中,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多少?我们对中国古代名人了解几何,这些,是作者通过《逍遥游:庄子全传》想要告诉读者的枝蔓。

《南华经》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珍珠。它的哲学内涵更是与文学联袂的大美,辉耀千古,值得后人读而思,学而再。哲学思想通过文学来体现需要当事人有强大的哲学与文学的知识储备量。庄子的内秀,和他的个性一样犀利,但是可爱。有人说庄子是个故事大王,这也是后世一直偏爱庄子的原因之一。而本书作者通过详尽的叙述,不但将庄子的身世、一生事迹做了说明,还将与他有过交集的各色人等做了介绍,让我们了解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庄子,这也是《逍遥游:庄子全传》的意义。

该书架构清晰,传记风格明显,体现了作者文风,也揭示了这本书的文史相融、史哲相洽特色,唯如是,方有此书诞生。不难想到,作者在创作此书时的心路历程,想必有无数个模式,筛来选去,最终成为读者所见的大气恢弘,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完成了与庄子隔着时空的对话。本书分四章,一是庄子的身世之谜,包括时代巨人、乡关何处、战国当年等看点,二是庄子的人间世,包括不做牺牛、布衣游世、人生减法、以道观之。三是逍遥天际客,包括故事大王、圣人登场、同国访问、庄惠之辩、传道授业诸多事迹。四是道术,包括道的面孔、十大谜团、千古奇文、文化渊源。五是谁似先生百世闻,包括哲人其萎、身后哀荣、文脉传薪、诗人咏庄诸多内容。所以,有人说《逍遥游:庄子全传》是集庄子一生之大成之作。

青史留芳者,必有其与众不同处。庄子一生倥偬,经历耐人寻味。公元前340年,宋剔成自立为君,这时,年方二十八九的庄子还是一个小小的算不得官的漆园吏。次年,楚威王聘庄子为楚相,庄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单凭这一点,古今中外,能跟庄子相提并论者不多,在仕途上,极少有人能逃得过名利二字。三十出头的庄子,看得更通透,辞了漆园小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去了。这种潇洒,个中藏着怎样的情绪,除了当事人,谁也说不清。

解读庄子这位旷世哲人,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有权威性的人物,即清朝林西铭。他评说庄子比较中肯:只见云气空蒙,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作者的取设譬喻更胜一筹,他说:庄子像东海一般浩瀚,泰山那样巍峨,定睛看时,仿佛有狂流飞瀑奔腾直下,漫天星雨云外飞来。多少人怀着激昂之情,仰望庄子,一个时代缔造出的神话般的人物,他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值得后人追崇呢?

所有的谜团,后人阐述不过十之一二,真正的历史,谁也不可能完整地重现,关于庄子的一生,留给后人的不过一点端倪而已,这就是时间的戏法。令人意外的惊喜是,因为庄子,濠水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所在,且不说它存在与否,古书中的地名,让后人有迹可循,让后人踏上那个庄子曾走过的地方时,心生悸动,这就足矣。还有蝴蝶,还有青蛙,还有不材之木等等,这些动物植物,乃至于人,成了庄子的文章道具,效果格外好,正是这些寓言,让庄子拥有了古今数不胜数的粉丝。庄子不是一般人,这是肯定的,他有大智慧,也不乏高远的思想境界,更是个视野开阔,襟抱磊落之人,他要“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忽然想到,庄子若升在今天,定会是个高科技的创造者,当世才是庄了这个英雄的用武之地呵。登天游雾,挠挑无极,诗人兼哲学家双重身份的庄子,以奇特的想象,下笔如有神,不愧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大才,实乃神游万里的寓言高手。

人无完人,毒嘴是庄子性格上的一大特点,也是庄子之所以为庄子的主要因素。邑人曹商从秦国归来,自我炫耀,过了不惑的庄子,在家乡见到他,不屑地讥讽,说曹商是“舐痔得车”。惠子在魏国为相,庄子去见这个老乡,惠子甚恐庄子来夺相位,搜寻三日夜,庄子主动出面,以猜意鹓讽之讥之。世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友谊,这是庄子从与惠子的交往中感悟到的。本为同乡的庄子惠子,惠子后来为相,庄子去见惠子,惠子怕他抢自己风头,意欲封杀,庄子心寒了,但二人一生的友谊却并未因此而断,直到老年,惠子死,庄子还忧伤。不过是斤两相当的的两个文人的不同阵营,不同人生观,但对对方都有所认可,是以惺惺相惜,这就是人的劣根性与人的善的对峙。一辈子,相爱相杀,二人彼此到死,都认可彼此,只是一个入世,一个游世而已。所以,惠子死,庄子痛失知己。

摇唇鼓舌的雄辩家,中国历史上不乏其人,庄子算是鼻祖之一,但他和老子一样,不是纵横家。在庄子之前,言语科的名人就有不少,诸如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的弟子宰予,还有纵横六国的管仲,都是靠说客成名的,一说成名,于是雄辩家成为很多人向往的行业。譬如管仲,凭三寸不烂之舌,阴阳谋并用,以语言为谋生利器,打出一片天地,家人对其态度前后都迥异。虽然历史对雄辩家的褒贬不一,个中人等亦是三教九流应有尽有,丑态百出者众,但其在中国历史上毕竟留下了深刻的足迹,给后人以启迪。

卓荦超群一辩才,庄子其人性格特点,放在今天就是十足的辩手,他提出取消辩论中止判断的结论,自己却不肯停辩,非常好辩。最牛辩手的悲哀是庄子人生写照,史上著名的庄惠之辩,令后人为之叹服。易经云,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实世事皆如此,天机讲得太多折了福报的大有人在。“耆欲深者,其天机浅。”极为警策的格言,足以警醒古今中外所有人。有趣的是,面临重大抉择时的败北,通常不是败给对手而是败给自己,还没怎么样,自己就慌了,这样的心态很难取胜,人往往不是败于实力,而是输在那份孜孜以求的“在意”。庄子带着一抹狡黠,言深味隽,作者呢,则含英咀华,轻易撄攫人心,解说得丝丝入扣。

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庄子哲学的一道亮色,一定意义上也庄子的人生本色。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内涵,都是醒心剂。尤其喜欢庄子的“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的人生立场。你若懂庄子,就会发现,他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的人。试想,一个无情之人,岂能有如此敏感的内心世界,并将之诉诸笔端呢。他的悲哀正在他的心思细腻,他能听得懂整个世界的生物的语言,遑论区区人类。这是他的不幸,亦是他的幸。假如庄子遇到李白,这两个性情中人的人海相逢,一定嗨翻了,他们无疑会成为知己,因为他们都是喜欢敞开自我,裸露襟怀的汉子,他们学好文武艺,却不肯卖与帝王家,他们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自由主义先驱。李白想到入仕,庄子则根本不想,他把花花世界早就看透了。

同样,通过庄子,作者也想告诉读者的是,只有精神足够强大的人,才能享受到独处的美。而有独来独往的人,势必精神力超强。通过阅读,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人生面临那样深广的痛苦,如何找到个人解脱之路呢?故意玩世不恭,继承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轻视现实躲避矛盾的与世界保持中立,不硬磕,这样的庄子,还是比较可爱的,最起码不是愤世嫉俗。然其所为透露的悲观避无可避,一代文豪的现实与理想的碰撞,结果只能是不如人意。他对人在天地间无路可走的绝望处境所做的回答与选择,也是后世中人常碰到的难题。逍遥游世,不过是他高洁应世的无奈之举罢了,谁让他是性情中人来着。

逞才放浪,是我对庄子的总体印象。庄子讲故事,可谓顺手牵羊,手到擒来。老子积极入问世的政治哲学人生观,庄子却是游世之心日久弥坚。徜徉政治之外的庄子,他的逍遥哲人身份和自由诗人王冠,都不是他想要的。庄子既没有身在江湖的失落,也没有心怀天下的壮怀,他就是一个顺从命运的苦行僧,他喜欢“十步一啄百步一饮的泽雉踪迹”,他的哲理不呆板,有人情味和诙谐感,闪烁着浪漫的诗性风采,“书成却待凌风奏,鬼怨神悉夜悄然。”古人从游,游学是乱世文人的入世法门。像孔子、老了、庄子,大多都从游过,因炝们懂得不游无以开眼界,书读过了,行万里路是通往理想的金钥匙。

最令我好奇的是,庄子的学生们,后世留名者寡。唯蔺且一人有名记载。庄子其人根本瞧不起炒作,可是声名显赫,他们的名气靠的是自身的魅力和自信支撑的格局。我们再来说一个问题,教师如何教学生。孔子有孔子的教学方法,庄子有庄子的教学方法,不能说谁对谁不对,不过是立场不同而已。庄子教学肯定不用教案,不用照本宣科,他就像广袤天空里雁队的领头雁,领着这一群雁族从容自在地飞。这对今天的教育来说,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还有庄子讲的无用之木的故事,譬喻深远,对世人甚有启示。故事与世俗之见截然相反,但实在引人深思。树长得好,不见得是好事,出头的椽子先烂,易为靶子。无用之树,反倒无人关注,得以寿终正寝。人呢?几千年古今中外史,但凡风口浪尖的人,得善终的真不多。命耶?运耶?庄子真是个讲段子的高手,他将佛经里生死疲劳之态重新解说,告诉世人,世间一切的顺其自然与不为难自己的洒脱,不啻人生法宝。

世人遗憾的是,庄子不擅为自己做宣传,不喜欢鼓与呼,也不屑为自己造势,他自己并不遗憾。“负绝世之知,而兼过人之情,处乱世不自得”,高言放论的庄子,太可爱了,他自书其意,因其情之过人,故受情之所累,所以他内心的孤独是盛大的孤独,他与这缤纷世界,内心世界里,并无交集。可惜呀可惜,明知无用,庄子还是未能忘情,不能忘情,却冷眼看穿,怎样的纠结呢。喜欢充满人情味的庄子,他不像孔子那样高居圣坛,聪慧如他,到底绕不过命运的翻云覆雨手。不以入世为荣的他,一生到底何所得何所失,恐怕他自己都是困惑的,知识到了巅峰,人会陷入空空之境。所以,庄子更热衷于秉持俗人之心及古道热肠,他的忧患意识和悲剧情怀为他拢上了一层迷雾,因为他之一生过得极憋屈,心身两拧,自己跟时代跟国家跟社会跟息格格不入,较了一辈子的劲,何其不幸哉。不止庄子,多数不得志的文人,皆然。理论与实践,认知与操作的距离,也是中国历代知识 分子绕不开的矛盾是他们的悲哀。表现出一种冷峻的历史理性和罕见的超越意识。庄子之所以为庄子的标志和特色,正在于此。

从大事到轶事,从人物到延伸,本书无一不展现作者对庄子的了解程度之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衷。学识渊博,方能笔下生花,将一个几千年前的哲学文学双栖客请回现代,做一场风流的穿越,庄子有灵,以其个性,自是甚喜乐为。内容的详尽也表明该书作者为了创作这本书所下的功夫。

庄子为人,是矛盾综合体。他入世是真,出世是假,他有病态心理,可惜没有疏导的渠道,唯一能与他过招的,就是惠子,虽斗嘴一生,终还算是半斤八两的对手,惠子一死,庄子彻底孤独了。是,庄子的一生,于文学是成功的,于哲学也是成功的,但,说到现实生活,庄子是不幸的。他的生活穷困和家境贫寒,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文学哲学的张力。顾虑到家庭经济生计,这是文人分心于文的巨大悲哀。

谈庄子,说南华经,都是庞大的命题,以读一本书的功力,想要讲清楚讲明白庄子其人不太可能,就我的能力显然也是力所不逮。但不妨碍我对庄子的敬重,对他的喜欢,对他于世间生活无奈的同情,对他生不逢时的怜悯,对他生于乱世继而成为中国道家学派继老子后扛山拔鼎人物的钦佩。

透过历史的风云,看庄子,揭开历史的面纱,庄子就那么以穷酸之态和骨子里的凛然傲气,站在我的眼前。不可否认的是,庄子内心成熟与幼稚并存,充其量他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他的学识与聪敏,全部用在了学问上,他对世事虽洞悉但游离,他不屑俗世中的凡夫俗子,他有中国文人骨子里最深刻的清高,他与社会格格不入,是以以辩才著称,类似今天的辩手,但真正的内心,不论输赢,都是空的,是种精神上的形而上学和空虚,是值得同情的病态人格。他不同于专研学问痴迷者,庄子对世界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这是他不快乐的原因。他想让身体保持对内心的服从,但是现实对他的不相容成为他的心病,试问这样的环境下,庄子怎么能快乐起来?而,庄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到,他死后,成为世人的谈资和研判对象,几千年后依旧研者多、谈者众。

本书是一部庄子传记。“它生动形象又不乏学术品位,具有文史哲兼备、古今贯通的特质。”以散文形式,巧妙布局结构,写实手法整体再现了庄子的生平及经纬思想。读此书,可了解庄子其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对今天的我们有所助力。并对人生其程随时答疑解惑,随手借角色入自己文章,真真假假,扑朔迷离,以达己意,因此,庄子笔下的诸人,很大程度上不是其人本貌,这是值得读者需要了解的。

哲学的先行者,文学的故事大王,在世事沉浮之后痛定思痛,看破并且说破继而选择放荡不羁地直面生活,这就是庄子,一个两千年前的中国男人。据说庄子自身经历似《红楼梦》的宝玉,他以其高度的清醒,众人皆醉他独醒,揭示了真实的社会:“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三代”一词,待商榷,但此语依旧可说是一针见血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本性。在我心中,庄子是个落寞的大儒,惠子逝后,他更孤独,天下之大无有可语言语者。不管怎样文采斐然,于个人来说,都是悲哀的,他至死,都没走过自己。他属于看破而不能置身事外的沧海一粟,这种宿命,不是他能左右得了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间万象在庄子的心中,都是无界的。

散人庄周身灭神留,他的思想通过他的寓言故事在人间被奉为经典,他的小说笔法也成为后人争相学习的大美,何况那些故事中蕴藏的深刻思想。学问太多,绝对是人之不幸。这个世界到最后因你的博学都不能与你对话,高处不胜寒的庄子,站在青云之下,俯瞰众生,他不孤独谁孤独?他不寂寞谁寂寞?这个耽于狂想、游世红尘的哲人,这个浪漫却心怀悲悯的诗人,这个貌似诙谐的心中有无数稀奇古怪想法冒泡发酵的趣人,用生花的妙笔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佳酿和财富,他笔下的井底蛙、尥蹶子马,蝴蝶等,都成为对后世的警醒与告诫,这是庄子的最大功德。而他本人的自画像,亦可如是而言:“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有人说庄子的思想是“提前获得一种解除外在枷锁与心中魔鬼的困扰,疗治精神创伤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视角”,说“几千年来,无数人从中获取灵魂的安慰、心理的平衡,寻求解脱的路径和生命的皈依”,说 “《庄子》是失意者的《圣经》,意在告诉人们,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活下去”。

逍遥为理想,“乘物以游心”,这就是悲剧意识与痛苦情结纠缠的庄子的心病,这就是眼冷心热令世人分不清有情无情的庄周,这就是一部怒书的源起。世人只道庄子游世潇洒,疏不知潇洒背后,掬一捧红尘辛酸泪的庄子,有多么无奈。

死而不亡者寿。这是两千年前的老子所言,却像是送给若干年后晚他出生的道家学派二当家的庄子的预言。耆欲深者,其天机浅;耆欲不深者,其天机亦浅。思虑过繁,非智者所为,随遇而安,见招拆招,才是人活得幸福的途径。

敛书一哂,一部南华,忘名忘利;一个庄子,千古流芳。

(作者为著名作家、诗人,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