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充闾

以兹驯心 冗绪渐平——王充闾先生《文脉:我们的心灵史》读后

【 字体:
2020-11-19 13:56:53  阅读次数:1148 次

以兹驯心 冗绪渐平

——王充闾先生《文脉:我们的心灵史》读后


曹 辉


公允地说,这本《文脉:我们的心灵史》,是我读过的上品书,是本之于历史的散文集,是可以二读三读的书。它好在,不但看点精彩纷呈,而且深意颇多,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哪一面都漂亮。它的好,超过了我的期待,这对于读者而言,显然是莫大的眼福。喜读不外感觉此书亮点有三:意义、历史性、文学性三者的相融相撞后的和谐。

文脉,即“文明演化的历史血脉”,是人的心灵托迹的枝桠,它随着人类不断繁衍而发展并流传下来,为人类提供思想的脉络和精神财富。因民族国家不同,文脉亦有差别,经过岁月长河的浸淫,文脉逐渐沉淀为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它对人类的足迹有记录的作用,当然,它也堪称一个民族的血脉。


【壹】凌驾于历史故事之上的深远意义


乾坤融日月,经典永流传。一切有价值的都被历史铭记,不认正面的促进作用还是反面的警示作用,只要对人类有所裨益,都值得载入史册。

历史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赖于这些没有温度却有意义的文字记载。《文脉:我们的心灵史》一书内涵丰富,既有真实历史波谲云诡的精彩性,又不乏凌驾于历史之上深远的现实意义,为文人点亮一盏歧途的明灯,更何况,它将历史故事背后的深邃鲜明地昭示于世人,为其人生少走弯路提供了思想引导。

德为人本,历史如走马灯,其中的生旦净末丑各路角色倾情演绎或荒唐或端严的各自剧本。这些黑脸白脸的历史扮演者,给历史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谈资,或警醒或可笑或大义凛然。人们通过读史,懂得居安思危是一种获益,而通过读史人类能趋避利害,吸取前车之鉴,少走弯路,这就是“历史”的最大价值。

有人说,这本书“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的千年心灵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史”,其实历史本身就不是无情的,它与人文息息相关。这本书以适中的散文笔调对中国人文的脉络进行理性客观地梳理,再现了中华三千年文明史上各路大神大咖的心路历程。文脉作为一条纵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草蛇灰线,将中国历史巧妙地穿连起来,揭秘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中华民族发展的曲折历程,中国文人与士大夫的不一形态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传承各自做出的关情的文脉之一枝一叶。

历史本身不偏不倚,自现其态,但书写历史的人有自己的好恶,付诸文笔,对历史中人就有了褒贬。或明道、或修心、或守正、或创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弄潮儿,都有国家和个人的路,有些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有些不,内里的胸怀与操守也自不同,于是,后人在一代代文脉相传之中,回味民族的发展历程,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给自己找一条明确的路。心灵的沃野,与历史和文脉,水乳交融,因为民族的、自身的筋骨和血脉,塑造一个硬核的新中国、新时代的贩夫走卒或大咖大神,这是阳春的德泽,这是万物的光辉。

有人说,看到别人的优秀,是自己优秀的最好证据。这也是作者的写照。一个人对世事的公允态度和客观评价,看他人多看优点,看自己多看缺点,这样的人其人格魅力是无可非议的。在此之前,我感觉自己看人,不但能看长处,也极能见其短,可是,作者一番心语如潺潺山泉,让我豁然开朗。譬如孔子其人,我感觉他是个一生都想做官的人,哪怕他做官的心是为众生,但在我心里,如此追求名利四处推销自己,并不喜,但作者的观点则宽容许多,一个时代特定的背景下,能有致力于民的心,也是难得的。再如杜甫,也是想入仕而志不得舒,最后的死相太难看,可作者的悲天悯人,让我懂得人的慈悲心的美。人能端严自己,就是最高的品格提升。文品与人品,两厢皆如是,这也是这本书意义的纵深之处。


【贰】如星辰般闪烁着哲理光辉的历史


众所周知,文学的多是感性的。而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对人类有益的启示比比皆是,但抽去感性的外壳,我们来看真正的人文,深思后,会发现,分明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史的映射,这是历史予人的本色。那些如星辰般闪烁着哲理光辉的历史人物抑或历史故事,点缀着人类历史的星空,清辉也罢,熠熠也罢,各有其美。

文脉本身离不开历史,历史也离不开文脉。史而成文的前提是润色加工,这是历史去掉枝叶后的真面目,而文学是添枝加叶后的发酵。姑且不说什么“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只说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不是文脉是什么?而文脉的深层含义,显然不仅是文学艺术,还包括哲学和历史。中国的国学,近年来声势颇壮,有自身的特色,也会炒作,这是国学的尴尬和殊荣,也是国学的瓶颈与破壁。中国历史上,国学曾有三次热潮,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是民国初期。这三个时期是中国文脉的巅峰,其间俊才倍出,大儒横空,其它时期多是波谷,偶尔有谁冒个泡,也翻不起什么大浪花来。

这三次热潮,被有些人总结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轴心时代 ,衍生的思想文化巨人成为辉耀人类历史天空的群星。先秦时期的的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同时期古希腊的赫拉克得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乃至以色列的犹太教先知,都堪称伟大的思想家。有趣的是,逢乱世,浊世、衰世,文人大家荟萃,这真是时代造英雄耶?这些人,以不同的文化传统,成就了东西方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也成为滋养世人文脉的给养。

以历史促进文脉发展,这既是岁月的天然演绎,也是红尘的刻意安排。该书以文脉为经,以历史为纬,脉络清晰,从远及近,依年序而铺开内容,虽平铺,但未直叙,是以耐咀。倘若我说,文脉是历史故事的递进,理解的人有多少?那我要上入日新其德,恐怕很多人都能理解并接受。我们不妨来谈一谈这本书的框架,也许关于文脉的前世今生,关于我们人类的心灵史,就不言而喻了。全书共五章。大道之行是文脉的基因,性本爱丘山的自觉是文人骨子里的自重与曲高和寡,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气是中国文脉的精神支柱与内核,人有悲欢离合的平淡认知是文脉的血肉,而家国天下是所有朝代每一个有中国人未泯的情怀。

历史本身的重量,对人类传承是种变相的激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一种能量,而从前人身上学到经验,亦是后人的睿智与冷静,是大收获。拿老子与孔子比较,想必极少有人,但是我想,这两人的人生轨迹太令人心生感慨了。老子出世,孔子入世,老子主张无为,孔子四处宣扬自己以求为人知,老子弟子乏人茕茕孑立,孔子弟子三千有事弟子服其劳。而后人,从前人身上,都能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警示,这需要会心慧眼。

值得深思的是,历史就是这样,真干事、干实事的人,少有青史留名者,那些嬖幸之辈,倒是有机会青史留芳,文人亦易留名千古,美名臭名,各取所需而已,倒不妨奔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宗旨入世出世,必能潇洒有余而不拘囿于桎梏。就像李冰,修都江堰的,蜀郡太守,他的奇勋伟绩,只知奉献而不索取的高风亮节,最后换来的不过是“寥寥后世岂乏人,尺寸未施馋已众”,政治在李冰眼里,只是弭患消灾而不是勾心斗角,这样的官者,简直凤毛麟角呢。令人感慨的是,这样的有为者,不如写首诗史上留名更牛,李冰们虽不介意,但历史委实有些不讲究了,这,就是人生。对于善者来说,屡历苦难不改其志,对于恶人来说,贪心不足吞象吞天。

文脉如河,缓缓流淌。刘邦、相马相如、亡国之君李后主、乐不思蜀的刘禅、全无心肝的陈叔宇、吕不韦、贾谊、班超……江山代有奇人出,各领风骚,这些曾执时代牛耳的人与凡夫俗子一起,百川到东海,日子就这样堆成了历史,砌成了文脉。


【叁】于历史中添入文学“佐料”


华灯一夕梦,明月经年心。所有的故事都带着温度,所有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两把刷子,不白给。这些精彩,是文脉的因子,而真正的文脉之实,贯穿整部书中,尤其诗词恰到好处的巧妙穿插,为该书增添了亮色,文史不分家,在此得到最佳体现。

亦文亦史,思史结合,成为中国文脉的亮点,也具有世界文脉的共性元素。“人生有代谢,往来有古今。”漫长的岁月,沧海桑田根本算不得什么,不知何时起,文人被豢养成服务于国家机器的困兽,心甘情愿,以此为荣,前赴后继走在从政的路上,美名其曰:理想。真正想解决的,还是个人膨胀的欲望和野心。有的人对自己的心能约束能束缚,有的人对自己一路失控人生路亮点红灯,这都是困扰人类许久的需要面对的难题,可惜的是,这难题——无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万户春风为子寿,坐看沧海起扬尘”的东坡;“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易安;纳兰的“制成天海风涛曲,弹向东风总断肠”虽悲但情重……皆可圈可点,人伦遭遇政治的沧桑,成为披在历史身上的外衣,千疮百孔间,令人唏嘘。

文学润泽历史,嘘枯吹生,也是一种人生的突围。深刻剖析文人的内心和文人命运悲剧的原罪。被驯化成统治阶级的工具,或爱惜羽毛,或争名逐利,全都失了文人的本意。这委实是种悲哀。但是,这样的人却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令人叹为观止。平常心是道,成为口号和符号,实践为零,一碰到事儿,平常心根本就平复不下来,驿动得很。像陶渊明那样写下“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的人,太少了,因为世人多无自知之明。而,给人贴上价值标签的“价值”,到底是社会地位,还是文学成就,或是经济背景,到底是什么?话语权的体现在哪里?真假文人的分水岭又是什么?这便似陶渊明的那样几句更有味道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而现实生活中,不喜不惧的人,有几?

语言张驰有致,不温不火,但观点鲜明,爱憎分明,将文史通过文学载体联系起来后,有了不一样的质地,成就了这本《文脉》,这得益于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催生出文字的魅力和思想的张力。史上人物陈霸先的德行,对世人应该很有借鉴,值得学习。他恭以待人、俭以接物,不贪钱财,不事挥霍,后宫妃子衣服朴素等举措,彰显出高度平民化的生活作风,对今天的官者依然具有警示意义。又有谁知,真正的历史,还有不少流氓成功,小人得志者如刘邦之流,竟会使英雄气短,混世者为之扬眉,命运与造化,真是比黑白无常还无常。

这就应验了文脉怪相,多数人生,事业与文学均呈反向发展,此消彼长,这样的例子皆是比比。譬如曾做过监察官的激扬踔厉的骆宾王就是个看不清时势的儒子,他不懂政治的内涵,不懂帝王术,“不该否认,一切明智的群主爱惜人才是真,但他们年看重的往往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人才的实用价值——有利于巩固他们的统治。前提条件必须是为我所用,供我趋使。当他们发现情况与此相背时,总是要一杀了事。”这道理骆宾王要是早知道,也不会最终遁入空门,写“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了。倒不如近人张謇,前半生孜孜以求于科举,状元及第后舍弃功名,抛开仕途,转而干实业,自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首”,这样的实用,也是书生们欠缺的,死读书不可取。在我看来,张謇行为更有价值,他给后世诸人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样本,一个人生选择的变数,一个不被世人看懂的真正的出路。

沸反盈天的滚滚红尘,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世界之大,亦是无奇不有。作为文脉载体的这本书,是作者理想挂迹的枝桠,也是思想纹理的彩绘。经由思想内核、史实、诗性的文学搅拌,一锅文学的佳肴就这样色香味俱全地呈现给读者,溢彩生香的字里行间,有氤氲的心事,沸了息,息了沸,反复升腾,而行于世的心境,在望不尽的文字千帆里,得到了升华和启迪,还有对现实生活的借鉴与规避,俨然是“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作者为著名作家、诗人,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