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充闾

读《国粹:人文传承书》有感

【 字体:
2020-11-19 14:03:34  阅读次数:1270 次

读《国粹:人文传承书》有感


田 妍


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却也越来越容易被丰富多彩的生活束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安静地看完一本书渐渐成为了奢侈的事。最近一段时间,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地读了王充闾先生的《国粹:人文传承书》,让我再次找回了读书的乐趣,深深地折服于笔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回味于书中描述的历史故事,膜拜于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国粹:人文传承书》主要包括:祖先、人文、河山、传统四个章节,分别讲述了人生命脉、生命符号、文明大地和生活智慧,前后看似毫并无关联,实则是笔者以深深的思考为线,将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串珠成链、融会贯通的过程。

“人文传承”,人永远是历史的主体,王先生在书中详细描摹了庄子、孟子、秦始皇、文成公主、李白、苏东坡、赵佶(宋徽宗)、秦良玉、纳兰性德、曾国藩等多位看似毫无关联的历史名人故事。

这些历史人物既是我们熟知的,又是我们不知的。比如,庄子和孟子,二者本是一个道家一个儒家,有着本质区别,有着共同的性格特点,他们都能做到放下凡心,超脱世俗,看淡名利,不计得失;比如,对于 “千古一帝”秦始皇,大多数人只知其骁勇善战,却不了解他欲望扩张,一生在追求长生不老,并为此求仙拜神,极度残暴贪婪;世人都知道“诗仙”李白诗篇流芳百世,却很少关注其仕途坎坷,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宋朝大家苏东坡看似悲实则喜,虽然怀才不遇,被一贬再贬,却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淡薄名利,清风雅化,在遭贬谪期间仍然写就了大量旷世之作;宋徽宗 “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然而却是艺术大师,诗词绘画样样通晓。

书中提到了诸多历史人物,我最喜欢的还是文成公主。虽然,松赞干布的早逝让文成公主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悲剧人物。然而,骁勇善战的松赞干布对聪慧贤良的文成公主一见倾心,文成公主对松赞干布做到了至死不渝,他们的爱情为世人所艳羡。

书中最后一篇写人的文章是关于曾国藩的。我们往往都仰慕曾国藩的才学谋略,但却很少关注到他的悲剧一生,“功名两个字,用破一生心”的评价,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曾国藩。

正如书中所述:“历史的风烟在眼前唰唰地掠过,那淹沉于往西的万种喧嚣,千般角逐,已经消逝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而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人生舞台上总是在永续不断地上演着形形色色的悲喜剧。这样一来,众生、万物、两戒、诸天,也就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在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中彼此衔接起来,而成为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

《国粹》中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文”。

初读该书时觉得非常散,每篇之间似乎联系不大,书读大半才开始有所感悟,原来这些文章看似形散,实质上却相互联系。本书在前面介绍了很多人,他们的诗文在后面多多少少的都有体现,前面介绍了一些文人的悲喜,后面又介绍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诗文似乎成为了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写人写景,这些诗文都在作者笔下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映文映景,让人折服。看似并不厚重的一本书其背后的文学底蕴却不可估量。《诗经》《周易》《尚书》诗词歌赋,对联绝句比比皆是。放下《国粹》觉得读过的书太少,很想拿起《国粹》中提到的其他书籍继续看下去,我想这就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最后,再说说“传承”。

《国粹:人文传承书》可以说是王充闾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隆重巡礼。传承部分将故事融入山水风景,三峡奇观,诗人情谊,园林艺术,岩画,对联,姓氏文化等等。他告诉我们,传统并不是完全需要瞻仰、膜拜、亦步亦趋的僵死事物,相反,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存在着紧密联系。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行字,都不乏祖先前辈、传统文化的印记。传统并非相互隔离,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书,它记录下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重奥秘。其中,对贤母一章印象深刻,全书多次写到孟子,可见作者对孟子的仰慕之情,而探其根源,孟子的成就绝非偶然,他的成功离不开孟母的付出,这便是传承。正如文中所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母教一事,可以说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再如《联趣》篇,我们常常欣赏于对联诗词歌赋之中,可又有多少人认真的去学习如果写对联,如果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文中不仅列举了很多联语,还仔细的写出了如何掌握对联中的平仄,这便是文化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正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伟大国家来说,文化自信起着重要支柱和精神基因的作用。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创造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留下来的思想经典,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文化源头,也为世界文明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由此积土为山,聚河成海。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来没有失去对中华文化和文明的自豪与自信。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5000年沧桑而从未中断,全赖这种创造力、发新力。

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融合力。历史上,中华文化比较注重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与文明。在民族融合中,汉民族注重吸收少数民族文化与文明中的优秀成果,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与文明的一部分。习总书记说,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是中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今天,中国正依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化发展理念,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开展积极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正如王充闾先生所言:“历史文化传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人创造并书写了传统,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作为一名基层党校的青年教师,我将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读史通心,与古代传统对接,与古人心灵撞击,传承一颗永远的中国心。


(作者为中共营口市委党校副教授、学者,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