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充闾

弱水三千 取一瓢饮

【 字体:
2020-11-19 14:08:38  阅读次数:1074 次

弱水三千  取一瓢饮


江若湘


虽在机关服务多年,且久闻充闾先生大名,知其有“北王”之誉,文采斐然,著作等身,却从未有缘认识。本人自退休后,一直充当消防队员(哪家有事冲向哪家)职责,常年奔波于两个女儿家,竟基本闲置了喜欢读书的习惯,故未曾静下心来拜读充闾先生大作,实属遗憾,也特别惭愧。此次有幸觅得《王充闾文集》数册,仅稍加浏览已见其博大精深。自感难望项背,只能选一枝(枉凝眉)一叶(李清照),惴惴然谈些感受 ,当与不当就须行家指导了。

小时自识得字便热衷于读书,女孩儿家心仪的第一部长篇必是《红楼梦》,曾不知读过多少次,不知流过多少泪。“枉凝眉”系《红楼梦》十二曲之一,更是熟记在心。开始一直认定此曲是宝黛爱情悲剧之嗟叹,后随年岁增长阅历渐丰加之对作者生平的解析,明白了其实是曹雪芹对家族及本人命运的哀叹和无奈。李清照幼时乃真正的“阆苑奇葩”,曾锦衣玉食待字香闺,后嫁得良人又伉俪情深琴瑟和谐,然命运多舛,因遭遇战乱、家财散尽致流离失所,“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尽管南渡后生活暂得安定,但北望狼烟弥漫、生灵涂炭、国破家亡,于己于世都是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剧,以“枉凝眉“”喻之十分贴切,可谓惜其才怜其命哀其不幸,总归是惺惺惜惺惺的一份挚情啊。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时已于丈夫分别渡淮南奔,她只身颠沛流离备受逃亡之苦,稍得安定则将所居陋室题名“易安室”,并自号易安居士,乃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之意。那时她对物质的要求已达最低线,却仍然充满希望,乐观豁达地接受了现实。充闾先生开篇就写道“斜阳影里,八咏楼头------似乎渐渐地领悟了,或者说捕捉到了她那饱蕴着凄清之美的喷珠漱玉的词章的神髓”。八咏楼初建于南朝,为历史名楼,宋朝之前已有许多名家吟咏题字在上,之后文人墨客挥笔吟咏亦屈指难数。充闾先生则眼光独到地认为易安居士的《题八咏楼》“写得苍凉、凝重、大气磅礴”,堪称“千古绝唱”,“当为压卷之作”。而如今的八咏楼也是忽略了诸多名人名诗名词,却将易安居士及其成就推崇备至,塑其雕像刻其题诗展其作品,可见智者所见略同,大是大非大义永远是后人对历史的选择和认可。

对易安居士而言,题诗八咏楼的那个时段,还仅仅是苦难的开始。那时的她还满怀着对朝廷的期待和幻想。然在最后生命的20年里,她看到的是偏安江南的赵氏统治者毫无收复失地的举措,反而是“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了。充闾先生为挖掘易安居士的诗词的深切内涵,追随她的踪迹亲自来到了双溪。虽然几乎游遍江南古镇的我尚未涉足此处,但从先生的描述中,能想象出“双流急泄、烟波浩渺”的景象。双溪定是个既清幽又适合隐居的地方,否则从北地迁徙江南的易安居士不会轻易选择在此避难,不会还带着青春的记忆泛舟溪上。然这已与少女时“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大不相同,再也不能“沉醉不知归路”了,再也看不见“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了。反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伤心着“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曾经的幸福和快乐如幻梦消失殆尽,剩下的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充闾先生自八咏楼后着重点出双溪,来印证易安居士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生阶段,我个人窃思是否源自于此。

去年重游西湖,拜谒岳庙时见到碑刻的岳飞将军的另一首词《满江红-遥望中原》。词间有对南宋朝廷的极度不满“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而对比血战沙场的残酷场面,他仰天悲愤“到如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同时也表达了抗金复国的决心“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易安居士比岳将军年长,但仍是同时代人,无法得知二人是否有过交集,但爱国驱虏之心势必相同。于是我们看到本性婉约的她,词风发生了大反转,写出了大气磅礴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写出了满怀忧愤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写出了慷慨激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国难当头,忧国忧民,一个弱女子的气魄扶摇直上,居然不让须眉,足以令那些不知亡国恨、犹听后庭花的名流雅士们羞愧汗颜。

纵观清照女士到易安居士,只要下笔都离不开一个“愁”字。充闾先生说“翻开一部渲染愁情尽其能事的《漱玉词》,人们不难感受到布满字里行间的茫茫无际的命运之愁、历史之愁、时代之愁”。影响她的外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缘于自身捕捉事物的敏锐和超越凡人的感悟。而多愁善感似乎是所有天才诗人的特质,号称诗圣的杜甫写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誉为诗仙李白写过“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被人调侃须由壮汉擂鼓赋其词的苏轼哀悼亡妻时 ,居然写出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被“东风恶”拆散美满婚姻的陆游在唐婉“红消香断四十年”后,还忘情地写出“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些精美佳句流传至今,虽已隔着几百上千年的时空,还能直触人心底感同身受。

充闾先生删繁就简地描述了李清照的家庭出身、成长环境和一生经历,称其“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何其幸也,我们看到半世桃花炫映下的,是秀丽妩媚、才思敏捷的清照女士;何其悲也,我们亦见到了半世烟雨浸染出的,是韶华已逝、风尘满面的易安居士。作为清照女士,她写的少女时的愁其实纯属闲愁,如“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完全是小儿女情态,明明为赋新词强说愁嘛。她为人妻后与丈夫小别,即叙相思之愁,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娇妻幸福满满,很自然地对良人作态痴缠呢。当夫逝后形单影只时,她喃喃自语“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全篇没有一个“愁”字,却愁绪百结催人泪下。能将“愁”写得让人忍俊不禁,让人缠绵悱恻,让人伤心欲绝,唯有清照女士兼易安居士啊。

充闾先生《枉凝眉》篇末尾写道:“一部文学史告诉我们,诗文的永生向来都是以质而不是以量取胜的。如同茫茫夏夜的满天星斗一般,闪烁着耀眼光芒的,不过是可数的几颗”。此语真的直入我胸臆,忍不住想与先生击掌,这份掷地有声的肯定,是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才女最精准的评价。以前我曾对朋友说过喜欢李清照,喜欢她的诗词。也曾坦言特别喜欢她的婉约,那份清丽高雅、有品位有品质的婉约。读过充闾先生的文章后,突然醒悟自己的想法还是太浅薄了。原来我喜欢的倾慕的是前半生的李清照,而不是后半生的易安居士,甚至对她因何号“易安”都未作了解。生长在花团锦簇间的千金小姐唱的是风花雪月,沉溺在美满婚姻中的雍容贵妇吟的是聚散悲欢,外在的优渥条件加上异于常人的天赋,成全成就了诗词界的“婉约宗主”。而后期饱经风霜历尽摧残的孤寡老妪,轻松被沉重取代,温润转化成凌厉,婉约升华为豪情。然人心未变品格依然,善良、悲悯、爱恨分明。如尘封厚重的雨花石,虽千年以后繁华落尽,但擎将在手仍是晶莹剔透、色彩斑斓。


(作者为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