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充闾

王充闾先生《国粹》,“道家智者”读后感。

【 字体:
2020-11-19 14:12:25  阅读次数:3233 次

王充闾先生《国粹》,“道家智者”读后感。


孙荣途


    先生曰:如果以初级算术来设喻,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大致可以找到三种类型的人物:一类人专门做加法;一类人善用减法;还有一类人,加法、减法混合用。

        然从人性上、从理想信念、精神追求上判断、大别有两类。一种人欲望无穷,贪得无厌,总要夺取一切、征服一切、占有一切,这类人、那就是一辈子做加法,个人欲望特强,从来不会知止知足,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会把双手松开、贪心放下。此类最典型的是两个封建帝王:“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有一个洋皇帝,那个放言征服世界的法国拿破仑。他们都是雄心勃勃、也是野心无限膨胀。

        还有一种人,为了实现崇高理想、宏伟目标,怀抱着人生使命、社会责任,同样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体现出可贵的进取意志与牺牲精神。比如孔夫子、大禹王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足资彪炳千秋、垂范万世。用唯物史观来看,欲望也好,进取也好,确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不可一概否定;关键是看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一己的需要,还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历史发展。感念当代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同志以及那些老一辈无产阶革命家,他们在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将毕生精力乃至生命供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供献给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们。

        至于先用加法,后用减法,既少年得志、红紫分呈、中年以后主动退隐的,像清代做袁枚,有的是踌躇满志、欲望蒸腾之际,突遭剧变,被迫下马的,像明代的状元杨升庵;有的心存“烹狗藏弓”之惧,功成身退的,像春秋时的范蠡、汉代的张良、明代的刘伯温等,晚清的曾国藩也可勉强算一个。当然,也有人痴迷终生,至死不悔。比如,东汉的大将马援。苏东坡诗,有“不须更待飞鸢堕,方念平生马少游”两句,说的就是马援兄弟。伏波将军马援出征交趾归来,被封为新息候,食邑三千户。在庆功会上,他对下属说:“我的从弟少游说过:“人活一世,只要衣食丰足,乘短毂车,骑缓步马,为郡掾吏,乡里称善人,也就可以了。何必贪求无度,徒招自苦!”我在出征交趾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鸟纷纷坠落水中,想起少游所说的,又怎能做得到呢!”说明他对功名之累有所认识,心情是矛盾、复杂的。但时隔不久,乡西南“五溪蛮暴动”,年己六十有二的马援又主动请缨前往讨伐,结果遭遇酷暑,士兵多患疾疫,马援也染病身死。最后却遭到诬陷,妻儿惊恐万状,连棺村都不敢归葬祖茔,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大冤案。设想如果他能知足知止,见好就收,何至于此!坡公说,等到“飞鸢堕”才想到从弟的劝告,为时己晚;而马援却是“飞鸢堕”后,再次自投“罗网”,实为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那么有没有终生都在应用减法,善“忘”且又出于高度自觉的人呢?。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隐士就是如此,但最典型的还是道家的庄子。

        庄子用减法是全方位的,始终如一,毫不犹疑。在政治上,他的著名主张是“不做牺牛”。在那人“诸候争养一上”,特别重视智慧、才能的群雄竞斗、列国纷争的时代,庄子如果有意飞黄腾达、高踞统治上层,原是不难如愿以偿的。可是,他却避之唯恐不“远”。他摒弃世间种种浮华虚誉、尤其拒决参加政治活动,不同达官显宦交往,即便偶涉官场,也要尽早抽身,辞官却聘。庄子用减法表现在生活上,是自甘清苦,甚至忍饥挨饿。他着眼于精神世界,把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看作是人生之至乐。

      庄子在思想上,他崇尚自由,摆脱各种羁绊、浮云富贵、秕糠功名,表现为高度自觉、充满理性的逍遥。就是说,他用减法纯粹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感悟,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以超出常人的智慧,为我们做出了减法人生的典范。

        人要想活健康、活得自在、就必须舍弃多余之物,看得出来、所谓减法、也就是佛禅所说的“放下”。“放下”并不是任何东西都不要,而是要有所选择,放弃多余的东西,卸掉沉重的负担。“放下”既是一种解脱的心态、豁达的修为、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感悟当今社会上无论是达官显宦、还是黎民百姓、又有多少人是道德沦丧、不摘手段、唯利是图,无论是公家私营,都想据为己有,多多益善,贪得无厌!为升官发财,为追求个人享乐,为子孙万代坐享其成,利用手中的权利,凭一时之得意,无视党纪国法,不计后果,冒天下之大不韪,到头来东窗事发,触犯法律,则倾家荡产、家败人亡、一臭万年。这些人那怕是少有一点历史知识,吸取先贤哲人的教诲,也不致轮

  落到这等可悲的下场。      感悟人之一生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保持低调,认识人生的有限性,要知足知止。没有理由无限度地期求、无限度地追逐、无限度地攀比。懂得了这一点,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多用减法,少做加法,除掉嫉妒、猜疑、贪婪、骄横、恨怨、攀比等心灵上的毒瘤,给心灵减去种种愁烦,般般痛苦。人的追求应该是有限度的、必须时刻而止;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贪得无厌,紧追不舍。否则、让名彊利锁盘踞在心头、遮蔽了双眼、那就会陷入迷途,导致身败名裂的下场。

        欲望不可放纵,否则必遭制裁。道理在于、贪、逆天悖理,定会触犯刑法;得就是失、定须付出代价。老子有“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警告。庄子提出、票警惕名累、势累、物累。保持身心自由,防止“人为物役”“心当形役”。自觉的做些减法,少往身上套几条枷锁。

        做人要本分、本色、顺人而不失己。

        世俗之人盲目地被外物所牽引,甚至不惜牺牲性命达到逐利逐物的目的,“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这些人、尽管殉的目的各不相同、价值追求也不一样、但其重物轻生的取向都是一样的。

        感悟,道家的本源来讲就是要善用减法。悟道就是要不断减去心灵的重负,才可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要用减法、要放得下、就必须破除贪婪、做到知止知足,恪守本分,从人生观、价值观上解决问题。若要做到在生活上多用减法,就需要树立一种超出凡俗的苦乐观。苦乐都不是在物资层面上;苦也好、乐也好、都源于精神。一个人只要精神解放、心灵自由、意态放达、了无拘牽、才谈得上快活适意;反之心灵拘禁、精神闭锁、身心扭曲、人些“异化”都是最大的苦脑。

        其实、这减法正是道家“忘”的智慧。庄子也正是深入此道的智者。

        吾人通过反复研读王充闾先生的大作,深刻领会使用减法的人生智慧,大彻大悟、脑洞大开,时刻铭记终将受益终生。

(作者为诗人,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