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充闾

在王充闾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字体:
2021-12-23 18:48:03  阅读次数:1271 次


编者按】:在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王向峰教授、李景阳馆长作了重要讲话,研究中心经过录音整理,并通过专家学者本人审阅,现发给大家阅读学习。这两篇文章除发表于中心微信群外,还“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网站”的“感悟充闾”专栏、刊登于《王充闾文学研究》杂志上。同时,也编入《感悟充闾先生》专著里,近期出版发行。请各位专家学者、研究员认真拜读。

 

“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向峰

 

题赠营口市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

营口重来十载长,汤汤流水写沧桑。

屡闻学会行推助,多有中坚鬓染霜。

犹见充闾行健笔,文坛拓境闪辉光。

今朝可预他年事,传世之书史广藏。

(注:2021年11月19日,“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在营口召开,王向峰教授受邀参加会议,并于深夜赋诗一首,以表贺意)

稍后,我讲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王充闾的文学创作和他的渊博学识,讲一天也讲不完。刚才我们看到的这部片子,做得非常全面,也非常到位。看了这部片子,感觉王充闾的文学创作被集中而全面地表现出来了,甚至可以说非常经典,说明我们研究中心做的工作是非常深入而全面的。

我对充闾文学作品的研究,是从80年代初我们两人的交往开始的。他的每篇文章、每本书我都读,他出一本书,我就写一篇评论。记得其中有一篇评论比较长,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我把这种研究模式称为跟踪式研究,就是他写一本书,我就评析一本书,粗略统计已写了20多万字。就写充闾文学创作的评论文章来说,我写的是最多的。就这些评论文字,我想在明年出一本书,但是还要等待两篇新文章。今年5月,我和充闾先生在政协文史馆的萃升书院,就杜甫诗进行了对谈,这次对谈的整理文章在“辽宁大学学报”发了特稿,近两万字。下一步我和充闾还想谈两个专题,一是李白,一是白居易。待这两个专题谈完之后,我这本书,所要收集的内容基本上就齐备了。除了对谈杜甫,在那之前我们曾经有过两次对谈,效果也很好。可以说这种对谈的方式,是互相推动、互相启发的过程,如果就其中某一个问题我们各自独立写文章,是写不到那个程度的,所以这种对谈的方式,是一种提高问题研究质量的好方法。我们两个人打算在今后,谈完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有时间再对谈一些题目,继续这种研究方式。在我交往的范围里高人并不少见,但广泛谈起传统文化,古典诗文,中外文学与历史,等等,能够全面对话的人,并不多遇。“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是我先想到的一点感想。

就充闾文学创作研究发言,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我的想法。

第一,《旧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学者,或者一个作家,一个文化人,应该建立一个什么基础,就是要有“器识”。具体是说你要做一个文人,必须先积累“器”和“识”。器,就是人品、人格,你的精神状态;识,就是广泛的知识。也就是清代学者叶燮所谈到的“才胆识力”,即才华、胆量、知识、力量。在这一点上,恐怕在座的各位对充闾能够有更多的了解。如果对他的人品进行概括的话,可以用两个词来表述,就是君子和达人,君子是《论语》的中心,《论语》中不论是讲的哪句话,都是说君子应如何,和君子相反的小人如何,一切主题都可以归结到君子。充闾在这个方面,只要跟他共过事,有过交往的,无疑不承认他是一个君子。他在省里做宣传部长,副部长更换有六七位,他和这些副部长的关系都非常好。他们都把充闾当作是他们的老大哥、领路人,在一个领导班子里能达到这个程度的是比较鲜见的。他如果没有君子之风,君子的人格,怎么能达到这一点?!所以就这个问题,我想给我的研究生们,专门讲一次充闾的人品和学问。达人,就是对于事理能够看得非常通透,而且能够自然超脱,这要有老庄的哲学修养才能做到。今天我看到充闾写的《庄子传》,这和他自身的存在,有着深厚的超越性的修养有直接关系。就老子和庄子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进行通透研究,或者说真正能研究出结果的。如果一个市侩之徒,老庄的书他一页也看不下去,所以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以儒学为基本思想的各个朝代,老庄的书基本上被认定是邪书,你对这种书的研究多么深透,你也不能考进士,也不会涉及这方面的题目。李白可以除儒家的学问之外,他的学问也非常深厚,诗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但是他对儒家除了嘲笑之外,没有多少恭敬之处,所以李白宁可做诗人也不去考,因为他知道自己考不上。但是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儒道互补,必须得通晓老庄哲学。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包括苏东坡,当官的时候用《论语》,不是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吗。你不论是哪级官员,你必须得通晓《论语》,它是正宗的学问,在今天也是如此。今天你做官员,不懂得《论语》的话,你肯定做不好,你最后做不成君子,做不成君子可能是小人,小人等级里面,贪官污吏很多。充闾在这方面他有着深厚的修养,所以他能非常通达,是官场上、文坛上少见的高人。就《庄子传》我曾经主持召开过几次研讨会,最后形成了一本研究《庄子传》的书。充闾他在做君子、达人,他在这方面有非常强烈的自觉性,他不是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君子、达人,他有做这种君子、达人非常明确的目标,对自己有要求,而且非常严格。三天前,我俩通过一次电话,用座机电话谈了40分钟,谈完之后,我拿听筒的手已经抬不起来了。期间也谈到今天的会,他出席不出席,他有非常周密的考虑,他不能出席。他为什么不能出席,讲的非常合乎道理,所以我非常赞成。所以充闾在社会、文坛、官场,假如说我们把社会、文坛、官场当作三维的话,在这个三维结构里,他每个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比如就文坛来说,文坛上的人,不论起点水平如何,都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高明,没有一个文人不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文坛上和充闾有交往的人,那些作家,除了咱们省的作家之外,外省一些比较有名的作家,对充闾的人品都非常佩服,这种作家在文坛上是很少见的。拿某一位作家来说,如果获得了文学大奖,得了奖之后挖苦他的人,骂他的人,反对他的人,是更多了。为什么如此?有的是应该批评或者是指责的,有的是不应该的,但是只要是你出了名,那就反对你。像充闾这样的人,没有对他有反对意见的人,常常都是非常钦佩他。我们在这部片子里面看到,那些人说的都是真话,非常难得。

第二,他的文化素养,知识修养上,非常明确的要把自己建成什么样的人,就是建设自己。在生活当中,假设我们自己和别人当中,就是人我关系,人是别人,我是我,我这个人和别人是一种什么关系,古今中外就这一问题有很多见解。人我关系,我们知道在人我关系中,好像对别人,不如我对自己了解的清楚,好像一般都是我最了解我自己。但是了解别人,比了解自己要多得多,在多数情形下我们看不见自己,看见自己是非常痛苦的,看清自己的人,非常痛苦。比如说我积累的不多,别人积累的多,我怎么就不多呢,这是一种自卑感,自己做的事情做不好。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人我关系中要把自己当作自己的对象来研究,把自己当成对象进行研究,这个时候你才能了解自己。唐代诗人杜牧有两句诗,“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我们眼睛都有睫毛,它长在离你眼睛最近的地方,谁能看见自己的睫毛,谁也看不见,这就是离自己最近,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非常非常难的。充闾在这一点上,

我很少见到有这样的人,他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什么地方缺,什么地方最缺。我们许多人谁能把自己缺的是什么,长期记录下来,然后补给这个缺陷,很少有人这样来做。可以说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进入社会,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就是高人,他肯定会在各种表现上,不论是道德修养,还是技能,他都会高人一头。

拿充闾来说,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他读家族性的私塾,他不是到一般私塾先生那里面去学,他是在家里边,亲戚几个人有一个老师来教他们,读了八年。和他相比,我读了四年私塾,比他少一半,我读私塾读到《孟子》,全都背下来之后读注解,注解有的我也背。刚才我们在片中看到,充闾他通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至于到后来的古今中外,全面的知识结构的建构,我们省到现在,据我了解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念过古代文学研究生,四书你全读过没有?内容你能不能全了解,或者从其中拿出来一句话,你知道是哪一篇里面的,什么意思,我可以大胆的说,没有一个这样的研究生能说出来,而且那些教古典文学的许多教授也做不到这一点,而充闾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当你和他交谈的时候,他没有回答不了的问题,而且他记忆力特别好,我们一般读书读完之后了解个大概,记不住,记也是碎片化的,而充闾他能够把这本书中的一段,全部背出来,这就是天资!在这方面也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的,他固然天资非常聪慧,和他的不断的复习也有关系。孔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这个“习”即是复习、温习,也是一个实践当中学习,两重意义,他在这个方面都是非常突出的,因此他古代文化素养,文学素养非常深厚。但是他这八年家族私塾的学习,外国的、现代的文化知识,这些东西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所涉及,所以在他后来的工作实践和写作实践当中,他这方面是很有用功的。学习马列文论,因工作调动需要,省里要考察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有什么素养,就把他读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学习笔记拿去考察,看他是不是通读,是不是真有所体会,充闾说当时的考察人,回去之后向领导汇报,得到非常明确的肯定,就是这个人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素养。除此之外,中国的历史,二十四史,他也是非常熟悉的,中国那些大家的文集,像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他很多都是通读的;现代作家,从五四以来,鲁迅、郭沫若、巴金等等,这些作家作品,他都认真阅读和学习。国外的历史,尤其是那些一流作家的作品,他也都通读过。所以片子里面说他学贯中西,绝不是溢美之词,确实就是如此。我们俩的交往之中,关于中外美学史的问题,谈的是比较多的,他缺少的那些东西,他都非常认真的去读,去学习。那么有这样一个全面素养的作家,他进行写作、讲演,或者说他处理有关文化艺术的工作,都是非常得心应手的,所以在宣传部长中,像充闾那样的宣传部长,太难找了。所以充闾他是作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他是一个饱学之士的身份,就是我们常说“老饱学”,“饱学”就是学识非常丰厚,他是以这种身份进入到文坛的。能以这样的起点进入文坛的人并不多,而且是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作自己。这是他对自己进行自身的,全面建设的一个特点。

第三,简单地说,他找准了自身的发展点。作为一位作家,我在什么基础上往哪个方向发展,就一般作家来说,绝大多数,是遇到什么写什么,哪个问题方便写,我就写,写完之后,构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充闾他不是这样。他有非常好的国学基础,我们在这个片子里面看到,他在北京大学讲学的那个场面,充闾和我说,他讲完之后,北大的中文系的一些非常有名的教授,像陈晓明、温儒敏、王一川等,就是现在接近60岁上下的,在全国都是有名望的学者,和他吃饭的时候,讲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说你的文学创作,要牢固的立足于国学基础上,也就是在国学的基点上向文学方面发展。我在以前和充闾交谈当中,我说就是用散文去激活历史。历史都在那摆着,二十四史在那摆着,二十四史上说了很多历史人物,但代替不了文学;在二十四史里,《三国志》是非常有文化因素的一部史书,我们读史,首先要读前四史。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四套历史书你就得下功夫读,从文化意义上来讲,他对后来的历史文学,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常说的一些成语,差不多有一半都在这四代历史当中,剩下就是孔孟老庄,后来的人几乎都是靠这个来做基础,而后有所发展。所以历史代替不了文学,它可以做文学的一个题材,然后以散文的方式让它被激活,让他成为喜闻乐见,并且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作品。

说到充闾的“人文三部曲”——《庄子传》《文脉》《国粹》这三本书,是他这种自觉性突出的、集中的、最成功的表现。由此我们也看到,今后的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不可限量,没法预期能达到什么样的一个光辉的顶点,但是可以指望会有比现在这三本书更好的作品出现。

再说说我写的这首诗,是下半夜一点想到的,也没细改,我把自己要参加这次会议,和充闾的成就以及对他的未来期望,差不多都写到这首七律里了。

“营口重来十载长”。我上次来营开会是十年前,这十年国家的变化非常大,进步非常大,十年前一想,不论是国家,或者是我们的事业,或者说充闾的创作,究竟在十年之后是什么样,会感觉到非常好,但能好到什么程度 ,我们都没想到会达到今天这个程度,包括充闾的诗,大文化散文,所以非常感慨。今天的退居二线的同志,当时都是五十岁,或者没有五十岁,都是年轻的小伙,身强力壮,中坚力量,今天不少都退居二线了。“汤汤流水写沧桑”。因为时间,写下的都是变化,非常重大的变化,事业的变化,人的变化,充闾的变化,就是变化。恩格斯说,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只有不固定是固定的。这其中充满了变化,什么东西不变化,就是变化不变化,什么最固定,不固定是最固定的。“屡闻协会行推助”。咱们的研究中心不断地搞活动,有些材料头两年还能接到,后来这些都接不到了,看不到了。就是一直在推动着充闾的创作,我想在充闾看到这个片子以后,他会更记得用散文去激活历史,在这方面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多有中坚鬓染霜”。当年的中坚力量,现在鬓角已经白了。“犹见充闾行健笔”。充闾在写作方面,你打他固定电话,如果两声响他还没接,就说明他没在家,他要是在家,就是在书案上写作。“文坛拓境闪辉光”。他文学创作的光彩会越来越明显,这个光源会越来越强大。“今朝可预他年事”。今天我们都可以预想以后多少年会怎么样。“传世之书史广藏”。充闾的创作,他写的书都是传世之书。历史会收藏这些珍宝,成为传世之作,成为我们中华文化里边不可动摇的那部分经典。

(根据2021年11月19日“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在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李景阳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我应邀参加今天这个座谈会,收获很多,非常高兴。王充闾先生德高望重,是我们省里的老领导,是从营口走出来的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是辽宁最有影响力的一张文化名片。愿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辽宁政协文史馆十分荣幸,聘请到了王充闾先生作为荣誉馆员。

在此,我想向大家汇报这样几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营口,天地有大美。大家知道,王充闾先生有一部集大成的代表作《逍遥游·庄子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是在庄子·外篇《知北游》当中的一句话。王充闾先生乡梓情深,在他的作品中尽显营口之大美。这里有山、有河还有海,辽河流域文明《请君细阅西流水》。这里有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山不在高》述金牛,《母亲的心思》在望儿山,《故垒情思》西炮台。《前程向海》这里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商埠,营口港已经跻身于国内十大港口行列。《柳荫絮语》,北方港口文化和民族工商业缩影的辽河老街。在这里我想尤为强调的是,营口之大美,还美在文化名人辈出,从充闾先生的《营川双璧》到《辽南三老》,从《忆昔倾谈鬓尚青——怀念袁阔成先生》到《人天永绝长歌当哭——沈延毅先生十年祭》,从《<苏方桂文集>序言》到《刘声雨的艺术成功之路》,人文景观处处流光溢彩。特别是出现了在当代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文化学者王充闾先生,相信大家一定会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现在谈我的第二点体会:文化,山高人为峰。天地是万物之父母,人是万物之灵,刚才说到营口天地有大美,主要是美在地灵人杰。文化、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是一个城市最靓丽的名片。文化、文人、文脉,则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这些观点大家都懂,在座的比我懂的还要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营口作为一个港口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自己历史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烙印。王充闾先生作为优秀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优秀文化的塑造者和代表者,确实为我们营口这个城市增光添彩。当你翻阅一个地区的历史时,一个县也好,一个市也好,一个省也好,能留下印痕的官员往往很少,但作为文化学者,作为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却常常是名垂青史。据我所知,王充闾先生作为省級领导干部,在辽宁口碑非常之好,清正廉洁、淡泊名利、政绩斐然、谦和儒雅,是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一股清流,可以说,这是耸立在他职业生涯的一座山峰。同时,他作为文化学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深厚的中外文化学养,有正中的道德品格,有精细的思辨与想像力,有聪颖的智慧和敏感的情怀,这使他作为作家的此在具有极大的超越性,能在不断的文字运用中,达到非常的表现程度,创建成自己独有的文学表现的话语体系”(王向峰先生评语)。从而走向文学的辉煌,靠自己的不朽之作,成为文化界的又一座山峰。在人生的旅途上,充闾先生攀登上了两座高峰,他的第二座高峰更有高度,更有维度,更有气度。山高人为峰,说的是文化,说的是人文精神,充闾先生就是我们营口最好的名片,最独特的文化符号,高山景行,令人仰止。

我想谈的第三点体会是:再造,春暖花又开。我为什么说“再造”这个词呢,我们一个地域文化也好,一个产业也好,一个项目也好,都有一个建立、建设、建造的过程。充闾先生在《传承 重塑 创新—东北地域文化散谈》一文中写道:“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时代、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作为一种人文积淀,一种资源的积累、历史的负载,往往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必然有其局限性。而地域文化又是一种继承,一种延续。这种继承与延续,不是简单的保留、维持,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一种转换,一种重塑,一种再生;是一个不断改造更新,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时代精神的过程。”“继承、转换与重塑,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文化重建、文化创新。”所以说,再造就是坚持,再造就是创新,再造就是提升。营口是在国内有着一定知名度或者说较高知名度的文化之城,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感恩充闾先生,这里历史文化滋养了他,他成长起来了,走出去了,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我个人认为他将会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文化学者。当然,现在有时候用“伟大”用的比较多了,但是对作家、对学者、对科学家用的却很少,但他们是永远不朽的。我与充闾先生有过交流,他深深地爱着营口,爱着家乡。那么我们营口怎么样做好充闾先生这篇文章呢,怎么样借助于充闾先生的崇高威望来推进营口的文化建设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特别是,营口还走出来过沈延毅老先生,是大书法家;走出来过冯大中先生,是大画家,都是誉满全国。充闾先生曾说过:“地域文化的传承、重塑、创新工作,是一项赓续历史、开辟新途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持续地抓下去。”我们应关心文化、热爱文化、重视文化、弘扬文化,要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是密不可分的。王充闾先生绝不仅仅是营口的王充闾,也不仅仅是辽宁的王充闾,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王充闾,乃至是世界的王充闾,因为优秀的精神文化必将是全人类共有共享的。

可喜可贺的是,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已经成立了十周年,在以往的十年中,在收集、整理、研究、交流、传播充闾先生的文学成就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令我十分敬佩。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聘请我作顾问,是对我的偏爱,使我感到非常荣幸。坦白地说,就文化学术水平而言,我是远远不够格的,但是我愿意做一个尽心尽力的义工。我所在的省政协文史馆也将同研究中心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全力支持充闾先生文学的研究工作。我非常看好营口,祝福营口。讲好充闾故事,传播营口文化好声音,春暖花又开,将营口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文化之城,该是多么美好的事业啊!

谢谢大家!

(根据2021年11月19日“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