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充闾

《张学良人格图谱》折射出的文学性

【 字体:
2025-01-25 13:27:20  阅读次数:476 次

《张学良人格图谱》折射出的文学性

 

汪清华

 

 

 对于五十岁以下的中国人来说,张学良是个活的影子,没有人见过他,但没有人不知道他。在五光十色的中国近代史中,在百余名当政者的公私生活和政治成败记录中,少帅张学良将军那富于浓厚的传奇和戏剧性的一生应是独占鳌头的。尤其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后一记杀手锏的西安事变,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的家世,他的爱情,他的精神,他的功过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尤其是近几年,关于少帅的传奇,关于以少帅为主角的关东演绎之类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读者面前。

 但王充闾先生的《张学良人格图谱》(下简称《图谱》)一书却不同于一般的史学著作,他运用的是文学手法,从张学良人生轨迹中的功业、爱情、人格魅力入手,描绘张学良百岁人生的多姿多彩。他选取独特的历史视角,以哲学的思辨解析少帅的人生,人性和命运选择。其中不乏对人生的叩问,对历史悖论的探求。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摒弃了史实堆砌的纪事手法,关注的是张学良的精神世界。通过与一个个飞逝的灵魂跨越时空的对话,复活了耐人寻味的思想,意象和细节。透过深刻的历史真实,艺术地展现了张学良的人格魅力、命运张力、生命活力,是一部文学性与历史性完美结合的范例。作为一名年轻的读者,有幸与这样一部集文学性和历史性为一体的经典著作相遇是幸运的。

 文学语言的表现性,作为文学作品不可忽视的审美要素之一,是语言的诗意所在。王充闾先生曾经说:文学性是创作者进入文学殿堂的身份证。你能否进入文学的殿堂,就看你是不是使用美的文字语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学作品是一个以语言手段构建起来的意义世界。我们在阅读中被词语所编织出来的美好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象所感染,从中得到美的愉悦。因此一篇好的散文是艺术,是作者的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的栩栩如生形象,是对典型化素材借助于形象、细节、场面、心理刻画,进行审美创造等艺术加工的结果,应该具备审美的本质,应该有识,有情,有美,有意境;应该具备诗性的话语方式和深刻的性灵体验;应该是智慧的沉潜,意蕴的渗透,既是一种精神的创造,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他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载体,是读者正确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语义欣赏作品的前提。文学语言是审美的需要,所以它是艺术性的、象征性的,不然的话就谈不上美。王充闾先生认为文学的美学作用应该占主要地位,这种功能上的要求大大超过了准确、鲜明的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讲,历史散文的功能不是要证明什么,也不是直接叙述什么,而是通过富有启迪的文字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体会到一个意象,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通读全书,感觉王充闾的散文的精华在于它的文学性。他的历史散文不是史料的堆砌,而是情感的诗意再现,这恰恰是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人生几度秋凉》一文中,写年老的张学良参加完亲友祝寿会,黄昏时刻,以轮椅代步在威基基海滩时心潮澎湃,文中写道:洋面上,风情浪软,粼粼碧波铺展成千顷蓝田,辽远的翠微似有若无。老将军怀着从容而飞扬的快感,沉浸在黄昏的诗性缠绵和温情萦绕里。不经意间,夕阳——晚景系里的悲壮主角便下了场,天宇的标靶上抹去了滚烫的红心,余霞散绮,幻化成一条琥珀色的桥梁。老人含糊地说了句;我们到那边去。夫人一荻理解那边的特定含义——在日轮隐没的方向有祖国和家乡呀!”这段文字描写,既写出了晚景中的海滩,更深的含义是:夕阳下沉——将军自己这位历史主角退出历史。这一段有美有悲有无奈。通过阅读,每位读者都会悟出都会动容!在写到将军的亲人纷纷离去时,作者写道:老将军的亲人像经霜的败叶一样纷纷陨落,只留得他这一棵参天老树,镇日间,孤零零耸峙在那,痛遣悲怀。作为饱经病痛折磨的往生者,死亡未始不是一种惬意解脱,可是,留给未亡人的,却是撕心裂肺的伤痛,生不如死的煎熬。过去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的海样深情,竟以如此难以接受方式,在异国他乡戛然终止,这对风烛残年的老人,真是再残酷不过了。一种地老天荒的苍凉,一种茫茫无际、深不见底的悲情,掀天巨浪地兜头涌来。这一段,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文学手法将苍凉巨浪层层堆起,把读者带入悲伤的深深海洋,使每位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感同身受。书中这样精彩的段落比比皆是,阅读他的文章,读者始终在文字形象构建的世界徜徉。

 王充闾先生是真正把散文当作纯粹的艺术性美文来写的,他坚信文学语言能够真正进入审美表达层次,是文学的关键。他说:文学的成功有赖于语言的成功,虽然文学的成功语言未必是第一要素,但语言失败了,文学肯定也是失败的。当然,文学语言和作家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图谱》中的每一篇散文都体现了王充闾先生所拥有的那难以言传的文体技巧和令人折服的写作功力。他的散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高度评价,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意识到他的文学价值。他是一位有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作家,传统文化的浸润使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带有深厚的文化母体印记,其中所呈现的艺术精神是如我辈年轻人所形成的写作方式所不具备的。他的散文《人生几度秋凉》《张学良读明史》《将军本色是诗人》《良言美语》《不能忘记老朋友》等几篇贯穿文史经哲,涵盖社会、人生与心灵众多领域,映现着作者博大的视野,真挚的感情,精辟的洞见。贯穿张学良一生的《成功的失败者》更是视角广阔,把新的历史眼光投射到已失去的灵魂深处,以现代的意识,独特的视角,开展超越时空的对话,进行历史与文学的对照。

 曾经,我对历史文章总有些敬而仰之的感觉:觉得太沉重、太遥远。王充闾先生的散文却以如切如磋的感悟,为我疏通了历史与现实的隧道,拉近了我与历史的距离。他的巧妙构思像一缕心丝,穿透千百年的时光,使已逝去的烽烟在眼前再现过去的风华。透过老师的理解和感悟,我沿着历史的轨迹逆势而上,抵达辽远的过去,回到旧时明月。卷入苍茫的历史又很自然回到现实。他的散文从不限于对传统的一般性认识,不是停留在史料的简单复述,而是将零简片编、断碑残瓦装订成册,在敏锐的思辨中,触及历史尘烟背后的人性、人生、命运的真谛。以冷静深邃的史学家的眼光审视存在的价值,诠释人生的哲理意趣。在《史里觅道》一文中,王充闾老师这样阐述: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面对的是古人,可是读着读着,却也常常能照见自己的影子。在读明史过程中,张学良时常有这种感觉。原来,王阳明与杨升庵遭贬时,都是三十七岁。三十七岁!这回他大为惊骇了:我不也是三十七岁遭受拘禁的吗?三个人相隔四百年,竟有这样巧合!三个同龄人,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意指,竟通过他的文章在相隔四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相遇。他通过对人性弱点、人生困境、命运选择中的种种困惑的深刻感悟,找出一个共同核心:人性纠葛、人生困境古今相通!书中将张学良与杨升庵两个人比较:张学良基于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逼蒋介石停止剿共,一致抗日,以失去一己之身自由为代价,换来了民族抗日的局面,改变历史进程,竖起了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丰碑。而杨升庵不过是为毫无价值的皇家礼仪拼死哭谏,根本谈不上什么名山事业。王充闾历史地分析了二个人获罪的原因,遭贬的境遇和对人类的贡献,昭示了:一种重于泰山,一种轻于鸿毛的历史结论。由此看出,他的散文不是停留在一个横断面,不满足对事件的直接描摹,而是融入他的人生感悟,注重蕴含的深度,深入文化和生命的深处,以敏锐的、智者的眼光回望历史,发掘、思考已知的史料,给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全新认识、全新解读。同时,他的散文超越历史与现实的局限,既让读者与历史相遇,又启发读者以今天的眼光、时下的价值观重新审视历史。突破客观叙述,设法通过主题的延伸,超越题材自身的意义,揭示时代的本质,拓宽读者的视野。

 对于王充闾先生而言,历史不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一条时光隧道,穿越它,那些灼热的人物,鲜活的事件随着他的笔触从历史的帷幕后走向我们,让我们在感受沧桑的过程中感受古往今来历史人物沉浮无常。因此,他笔下的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都能超出个体生命的意义,带给我们超越现实的感慨和启迪。他的每篇散文都有较深的历史含义和较宽的延展活力。

 《图谱》一书通过对张学良一生命运的解析,深入到灵魂的层面,从历史、社会、家庭、个体性文化背景、人生阅历等几个维度深入分析张学良充满悖论矛盾的一生。阐发历史中人生悖论:张学良自认为是和平主义者,但命运却将他送上战场,成为领兵上将;他对吸食鸦片深恶痛绝,却因病吸毒成瘾,形销骨立,给予不治;他向往自由,放浪不羁,却身陷囹圄,大半生囚禁;他思念故乡,渴望叶落归根,却知道弥留之际有家难回,埋骨他乡。这些人生悖论,通过王充闾老师的诠释具有了历史时代的那种纵深感、凝重感。《图谱》的历史知识含量高,涉及少帅出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两个九一八的功过是非,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囚禁生涯的人生反思以及晚年异国他乡有家难回的苍凉叹息。一些充满戏剧性的人生片段更是高潮迭起。他的吸毒戒毒经历,他的爱情传奇,他的爱好京剧的情结,他的读明史动机,他的信奉基督教起因,这一个个侧面犹如多棱镜的每一面,折射出少帅一生的多姿多彩和对应的历史时代的宽广背景。文中的那些诗,那些人物,那些典故,好像不再是尘封在纸上的符号,而是宛然如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即在。

 王充闾的历史散文仿佛是一块扣开历史大门的叩门砖,使我们明白: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人类正是有了漫长的历史,逝去的事件才对现实的当代人具有借鉴的意义。文学本身也是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现象史。反思历史,永远是人类面向未来的自觉追求。那些体现浓重人文精神,体现审美意识与历史感,深入心灵境遇,抵达人性的散文有着永久的生命力。

 《张学良人格图谱》一书,以深邃优美的语言,冷静深邃的洞察力,感同身受的悲悯情怀,透过事情的彻悟,发掘出以张学良为中心的历史纵深和现实延展,道出了生活的实意与真谛。通篇融情于理,寓理于情,语言练达,情致清醇,与他的其他历史散文一道,又一次映现王充闾先生的人格精神与审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王充闾先生的诗性之美和丰厚的学术功力。通过阅读本书,为我的阅读经历增添了一份精神文化积累。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