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充闾先生《文脉:我们的心灵史》
随笔诗札(一)
赵彦久
读序章 第一篇:《中华传统文脉》随感
古风三首
其一 文脉溯源与概喻
中华文脉溯源流,三根支柱两层楼:
柱石堪比儒释道,治世修心逍遥游①。
楼上典籍与文物②,经史子集四库收;
民俗文化喻下层,言传身教续千秋。
孔孟老庄耀寰宇,国学风采映神洲。
其二 学儒与崇道
儒道两家界分明,有为无为各执旌。
老庄周易成三玄,道法自然效鹍鹏。
修齐治平研孔孟,四书五经尚中庸。
哲学蕴涵真智慧,读史决疑知替兴。
相辅相成融儒道,穷达兼济乃大成。
其三 继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博大精,理清脉络好继承。
历史积淀多样性,亦应存异更求同。
中西合璧汲马列,创新发展要兼容。
研读原著广涉猎,结合实际理贯通。
厚德载物兴邦国,自强不息助龙腾。
注释①:这一句是对三教功用的概括:儒学治世,佛学修心,道学崇尚无为与自由。②:这一句及后面的三句是为了诠释第二句中的“两层楼”的内涵。
读第一章 第二篇《大道之源》随感
七言排律:百经源典乃《易经》
传统国学源易经,解读密码智无穷。
乾坤一统合德性,卦象万千涵世宏。
知几见微识利害,乘时审势待机行。
居安思患否迁泰,积善补缺能变通。
因果循环规律警,物极必反制约恒。
诸君当效天行健,多难兴邦启圣雄。
革故鼎新求变化,共襄盛举敢肩膺。
研习元典察天道,处世做人哲理明。
读第一章 第三篇《非常道》随感
绝律五首
一、神秘的老子
人仙两界共称尊,神种琼胎迷罩身。
经典五千留后世,西辞函谷隐昆仑。
二、道法自然的老子
识破天机法自然,无为而治导君贤。
损余补缺求均等①,辟道修德惠宇寰。
三、概说老子的刚柔论
大道天然弱胜强,至柔终必克坚刚。
初生草木诚娇嫩,濒死人禽总硬僵。
滴水穿石恒古理,铁弓拉断亦寻常。
居谦守善真福祉,斗狠称雄乃祸殃。
四、浅解老子的智慧观
老子学说启智能,知雄莫若守雌赢。
兵奇治正无言教②,福祸相依辩证融。
先予后取休颠倒,不争处下乃英明。
静心生慧悟天道,道不远人趋大同。
五、读《道德经》上善若水句有感水之八德
甘求下位总谦恭,积厚成渊尚喜平。
并蓄刚柔兼智勇,滌污纳细肯包容。
滋生万物性唯善,历尽千折志向东③。
入器随形和品贵,舟船载覆警钟鸣。
注释①:“道法自然”是老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重要主张。②:老子主张以正道治国、以奇谋用兵;“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文中的“知雄守雌”“先予后取”“处下、不争”都是他的智慧结晶。③:我国的地理是西高东低,所以绝大多数的江河水向东流。
读第一章 第四篇《万世师表》随感
七言排律:我们的孔圣人
至圣先师乃士人,几经封谥位如神。
性情和善迷吟唱,聪慧敏学格物臻。
广授门徒习礼乐,週游列国劝君仁。
辞成论语宣王道,删定春秋伐乱臣。
克已宽他尊长者,笃行孝悌倡亲民。
朝廷建庙沽名誉,有悖先生教化心!
读第一章 第五篇《<诗>中至美》随笔
七律:至美《蒹葭》
芦荻烟水蕴空灵,一咏三叠未了情。
韵律回环词藻切,逼真造境景交融。
镜花水月人缥缈,含蓄烘托意朦胧。
眼望心生皆企慕,《蒹葭》至美冠《诗经》!
读第一章 第六篇《逍遥游》随笔
七言排律:庄子与淮客
庄子逍遥驭大鹏,陶然冥想翥心灵。
濠梁闲话辩鱼趣①,濮水拒官龟做屏②。
梦里化蝶融物我,比鹓抨惠类鸮庸③。
鼓盆成道追思绪,不慕朝权身羁笼。
淮客若知濠濮事④,何来太祖戮勋卿?
殿前冠髻曾肱股,鸟尽弓藏若狗烹!
注释①:这句引用了庄周与朋友惠施(也是对手)在濠水桥上闲聊时,争论水里的游鱼是否快乐的典故,被后人称为“濠梁之思”。②:这是庄子在濮水钓鱼时,楚王派人前來请庄子入朝做官遭拒的故事:说楚王宫中保存了一只死去三千多年神龟,其尸骨盛在精致的器皿里;而眼前的乌龟则可以在泥塘里快乐地爬行;庄子问二位使者愿做哪一个?二使者选择了后者。庄子用这个故事表明自己也要作后者,追求自由拒绝入朝为官。③:庄子以鹓鶵(传说鳯凰中的一种)自比,而把惠施比为叼着死老鼠、怕抢食的猫头鹰(也称为鸮),以此嘲讽并鄙视惠子的庸俗。④:淮客是指跟随朱元璋即明太祖起兵打天下的淮西众将士以及后文提到的“勋卿”“殿前冠髻”(冠髻指发髻上戴着高帽子的官员)。“濠濮”概指“濠濮间想”(即前两个典故引发古人的思考与评论);淮客们若知晓这两个典故,也许就能躲避功臣遭诛的惨祸了。
读第一章 第七篇《燕赵悲歌》随笔
七绝三首
一、回眸邯郸
古邑邯郸乃赵京,丛台歌舞阅雄兵。
骚贤李杜赋诗颂,骑射胡服始武灵①。
二、燕赵悲歌
燕赵从来侠士多,原陵门客崇悲歌②。
侯嬴刎颈报知遇③,完璧回车将相和④。
三、文武兼备
尚义拔刀扫不平,民倾桀骜乃遗风。
多元文化融积淀,成语之乡驰盛名⑤。
注释①:武灵王是赵国的君王,他敢只身乔装潜入秦都咸阳刺探情报;主导修建燕赵长城;锐意改革,提倡民众“胡服骑射”富国强兵,使赵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②:“原陵”分别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魏国的信陵君无忌。他们礼贤下士,豢养的门客皆有豪侠之气,肯为知己者死,被后人统你为“原陵侠气”。③:侯嬴是信陵君的门客,他向信陵君献上了“窃符救赵”的妙计,在送信陵君出征时,因自己年迈不能跟随效力而刎颈,以报知遇之恩。④: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智斗秦王,维护了赵国及赵惠文王的尊严,被封为上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并声言要羞辱蔺相如;相如恐将相失和被敌国有机可乘,便有意回避。一次在街巷两车相遇,相如回车避斗,后人谓此巷为“回车巷”。廉颇知蔺相如为国忍辱后,主动上门“负荆请罪”,成为千古美谈。⑤:古燕赵之地融合了多元文化,学术思想活跃,吸引了大批的知名学者,并素有成语之乡的盛誉。象:邯郸学步、围魏救赵、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完璧归赵、南辕北辙、奇货可居等成语,以及渑池会、二度梅、将相和、黄粱梦等典故都产生于此地。
读第一章 第八篇《魅力工匠精神》随笔
七言排律:赞蜀郡太守李冰
蜀郡频生旱涝荒,重峦阻水泛岷江。
李冰率众凿离垒①,巧用地形修堰忙。
鱼嘴分流循设计,泄洪灌溉利双彰。
宝瓶调控盈余水,堰体排沙助运航。
三大工程兴生态,两尊神像佑吉祥。
奇勋伟绩铭寰宇,工匠精神万古芳。
注释①:凿离垒是指凿开阻碍江水分流的离堆、玉垒山和宝瓶口,使都江堰工程的功能更加完备。
读第二章 第九篇《大风歌》随笔
七言排律: 沛公的历史悖论
还原髙祖乃奸雄,沛痞流氓劣赖名。
际运机缘投楚项,识才善用破秦兵。
彭城役败弃儿女①,广武拒敌羹太公②。
亭长无德成霸业,霸王失策恋江东。
英韩俎醢绝贤路③,何必悲歌唱大风?
功业道德相悖逆,疑勋鸷狠为权承!
注释①:楚汉相争的彭城之役汉军大败,刘邦乘车速逃。他嫌车上人多影响车速,几次将自己的一双儿女(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踹下车去,但每次都被驾车的部将夏侯婴救起来报上车;气得刘邦甚至要杀夏侯婴,可见刘邦为人鸷狠。②:楚汉相争的广武之战,汉军围困了楚军;项羽把留在楚营作人质的刘太公(刘邦之父)押到城头说:刘邦你若再不退兵我就把你爹烹了。刘邦回答说:“咱俩在楚怀王面前曾结为兄弟,我父即你父。若你一定要烹杀你父,请分我一杯羹”。其无赖本性曝露无遗!③:英韩分别指淮南王英布和淮阴侯韩信,他们都是刘邦成就帝业的至伟功臣,因功高受主子的猜疑,都被刘邦杀戮并灭九族。俎醢是指把人剁成肉酱,这也是刘邦处置功臣的一种残忍手段。
读第二章 第十篇《人伦遭遇政治》随笔
七绝六首
一、中华尚五伦
华夏儒学尚五伦,父慈子孝弟兄亲;
妇从夫義友诚信,君惠臣忠泽万民。
二、勋臣乃“功狗”
刘邦自命是真龙,冠谓勋卿功狗名①。
鸷狠猜疑诛哙越②,后贤尤恐效良弓③。
三、淮阴侯的朋友
成也萧何败也萧,荐才拜将好同僚。
计囚钟室淮阴死④,相较恩德漂母高⑤。
四、沛公与吕雉
夫妇善韬谋略深,同床异梦总勾心。
楚军囚雉迟营救⑥,削党革权防患因。
五、血脉相残
隋炀弑父篡皇权⑦,玄武伏兵肱股煎;
朱棣逼宫文帝死,瞻基高煦血亲残!
六、人伦难敌权政
人伦政治本相宜,世道纲常总悖离。
铁血权威逐利益,德行功业坎难逾!
注释①:刘邦把战功卓著的将领比做猎狗,并自创了“功狗”一词来贬低功臣们。②:哙越代指两位功臣樊哙和彭越。舞阳侯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刘邦怕他将來会助吕党夺权,借故杀之。彭越因功勋卓著被封为梁王,他功高盖主被汉高祖疑其反叛而遭醢刑(剁成肉酱)。③:这里的良弓代指功臣。其典故源于韩信被杀之前的感叹:“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今天下已定,我固当诛”;他把自己比做良弓。④:韩信因功高位显被疑有反心,吕后刘邦欲除之却惧其谋略,便问计于萧何。因萧何荐才拜帅有恩于韩信,让他出面“请君入瓮”,将韩信诱捕并囚于钟室(后杀之)。⑤:漂母是一位在水岸上临流漂纱的老妇人。韩信当时贫困潦倒,饿得两眼迷茫,老妇人就把自己带的饭分食给韩信并且还连续多日。韩信表示日后自己发达了一定要报答她。老妇人拒绝韩信言谢,认为施恩图报有损自己的人格。后人把这个故事简称为“漂母饭信”。⑥:吕雉曾被楚军俘虏并遭了不少罪,刘邦当时并没有积极营救,使吕后怀恨在心。刘邦胜利后她回来被封为皇后却有二心,培植自己的党羽为日后夺权做准备。刘邦已晓其意并严加防范,削其党限其权确保由自己的子孙执政。⑦:这四句诗是叙述父子兄弟叔侄为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的史实:隋炀帝杨广为篡位而弑其父(隋文帝杨坚);唐朝李世民为夺权而杀了其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事变);明朝时为争皇位朱棣以“靖难”为由夺了其侄惠帝朱允炆的皇位(朱允炆失踪);而朱棣的儿子朱高煦也效仿其父,要夺侄儿明宣宗朱瞻基的权位(没得逞而被宣宗扣在大号铜缸里活活用火烤死)。这些事例表明:人伦与亲情敌不过权政的诱惑。
读第二章 第十一篇《洛阳年少》随笔
七言排律: 凭吊英才贾谊
洛阳年少乃英贤,文帝惜才三右迁①。
献策治安严铸币②,励农积贮倡削藩③。
前车覆戒书秦过④,谋控匈奴稳漠边。
佞党谗言圣主惑,长沙贬境吊屈原⑤。
君恩不弃访宣室⑥,唯问鬼神政勿谈。
哭谊英年何早逝⑦,赋疏垂范耀千年!
注释①:我国古人崇右,升职称为右迁而贬职称左迁。汉文帝刘恒赏识贾谊的才华,十八岁入朝任博士,其学识与政见冠压群臣,一年之内连升三级,官至太中大夫。②:这一句是说贾谊上疏《治安策》(又称为《陈政事疏》),就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政措提出自已的主张,并且得到实行;其中“限制民间铸币”亦是当朝的重要举措。③:是指贾谊的《论积贮疏》,他提出重农抑商、鼓励百姓耕种贮粮、限制藩王的领地面积及其税赋,加强中央集权等政见,使朝政受益匪浅。④:贾谊的《过秦论》深刻剖析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内因(仁义不施而攻守势异也),以做前车之鉴。⑤:因贾谊才华出众、政措鲜明,触犯了当朝权贵(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候张相如、宠臣邓通等人)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向汉文帝进谗言,使文帝逐渐疏远了贾谊,贬其去任长沙王的少傅。他路经湘江时,写了《吊屈原赋》,之后又写了《鵩鸟赋》,表达对先贤的敬仰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以明心志。⑥:这一句是说,贾谊被贬几年之后汉文帝又想起了他,在未央宫正殿(宣室)召见了他。文帝只问鬼神本源等问题,听得津津有味却闭口不谈朝政;这被后代文人讥为“不问苍生问鬼神”,抨击了统治者识才不用、叶公好龙的执政弊端。⑦:贾谊在担任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时,因梁怀王坠马死亡,贾谊深感自责导致过度忧郁和悲愤,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三十三岁)。
读第二章 第十二篇《凤求凰》随笔
七绝四首
一、大勇卓文君
琴挑芳心司马狂,文君不负凤求凰。
千秋义举私奔智,尚爱当垆做酒娘。
二、相如高才有知音
帝赞子虚誇上林①,才华横溢遇知音。
一檄释怨安巴蜀②,招抚凉彝成汉民。
三、经略西南
官拜中郎重任肩,修桥筑路抚西南。
笮邛诸部皆归附③,偃甲泽恩荣贵滇。
四、理性决绝《白头吟》
至爱移情思纳新,羞为怨妇撒泼浑。
朱弦明镜尤追忆④,吟颂白头警负心!
注释①:指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子虚赋》和《上林赋》(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能体现汉赋特色的大作),汉武帝读后非常赞赏,并封相如为皇帝的侍从官,之后又加封为中郎将,全权署理“西南夷”政务。②和③:汉武帝曾派遣唐蒙出使夜郎并劝其归附,之后令唐蒙负责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和栈道。唐蒙滥权征丁,民夫与兵卒死伤无数,一时蜀地谣言四起民愤如潮;武帝速派司马相如为特使安抚民众。相如写了一篇《喻巴蜀檄》,说明修路是发展地方经济和为民解困,并告知唐蒙的一些作法并非圣意,获得了大小凉山一带的彝人蜀众的理解,稳定了西南边垂的局面;并促使笮都、邛都、汉源、雅安等地的夷人部落归附汉朝版图。④:据史书记载:“相如欲聘茂陵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在《白头吟》诗后面文卓还附有一封信,提到“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朱弦断,明镜缺…,白头吟,伤离别”。其中既有缠绵悱恻的伤感,又有断然决绝的警戒;使二人的婚姻得到挽救和延续。
读第二章 第十三篇《人间正道是沧桑》随笔
七绝四首说魏晋
一、兴衰看洛阳
华夏兴衰看洛阳,宫城都贯续辉煌①。
黍离麦秀铜驼卧②,败瓦残台述沧桑。
二、腥风血雨
魏晋夺权禅代忙③,血流飞溅帝宫墙。
白痴继位外戚控④,作乱八王频祸殃⑤。
三、权贵奢靡
晋朝官宦至奢淫,斗富誇靡日万金。
豪墅梓泽珠翠聚⑥,而今遗址满蒿莘。
四、北邙山怀古
北邙山上墓星罗,陵穴无碑陷冢多⑦。
朽骨游魂成魍魉,终归唯剩土馒馍!
注释①:洛阳曾是夏王朝以来十三个朝代的国都,特别有“五都贯洛”之誉。史学家司马光有诗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诸君只看洛阳城”。②:这句包涵三个典故:殷商遗民箕子路过安阳殷墟时,见旧日的宫殿倾圮禾黍遍生,作《麦秀》之歌以抒伤怀。周朝大夫行役来到周京旧邑,放眼望去都是庄稼,遂吟《黍离》以凭吊故国。晋惠帝时的草书名家索靖,指着宫门外的一对铜铸骆驼预言道:“人们将会看到你俩卧在荆棘丛中啊”!不久之后洛阳宫宛毁于“八王之乱”,预言成真。③:魏晋的“禅让取代”实际上是逼宫夺权的替代词。曹丕取代汉献帝名曰禅让;司马懿之子司马炎效仿曹丕,以禅让之名夺了魏元帝曹奂的皇位,建立晋朝;一百五十五年之后,刘裕依样画葫芦,抢夺了东晋恭帝的皇位。这期间二百年中三次改朝换代美其名曰禅让,实则宫廷政变并伴随残苦的流血斗争。④:晋武帝死后由“白痴太子”司马衷继位,因此种下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战乱祸源。白痴皇帝不能理政,实权操控在外祖父杨骏手中;而凶悍的皇后贾南风不甘示弱,争权夺势;她拉拢藩王和大臣们制造杨骏谋反篡位的舆论,并最终诛杀了皇太后杨氏一族及其党羽几千人,从而拉开了“八王作乱”的大幕。⑤:贾南风独揽大权后,一个个地铲除了与她合作的藩王、元老乃至太子(非她所生),引起了藩王们众怒,联手除掉了她。之后司马家族的八位藩王为夺皇位而互相残杀,二十多年中皇位七次更迭;其祸患历时三百年一直延续到南北朝的十六国大混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乱。⑥:梓泽又称金谷园,是晋代大官僚石崇豪华无比的别墅。史书载“石崇资产累巨万金,宅室舆马僭拟王者”;他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王恺相形见绌。最后石崇及家人被杀,其资产悉被籍没。⑦:历史上很多权贵名人都争着葬在洛阳的北邙山上。而晋朝的帝王们死后或建疑冢,或不留坟头和墓碑,怕被掘坟盗墓。可怜这些权贵们,生前为权财杀的血雨腥风,死后连个黄土堆都没有挣到自己的名下。正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个土馒头”!
读第二章 第十四篇《自在心》随笔
五言排律:随性的陶渊明
家道哀中落,儒学承蕴深。
辞官脱羁网,独善做黎民。
鸟逸樊笼悦,鱼游阔水欣。
诗明高远志,酒慰自由心。
趣喜格书卷,闲娱抚素琴。
超然遗物我,乐道亦安贫。
生死无需虑,但求得意真。
佳什泽后世①,千古一陶君!
注释①:古人喜欢把好的诗赋文章统称为“佳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