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充闾

名家评述充闾先生(一)

【 字体:
2025-03-21 19:40:00  阅读次数:22 次

名家评述充闾先生(一)

          

    我和充充闾先生只有一面之缘。是在辽大一位博士毕业生的答辩会上。充闾先生对古代文献材料的熟悉,让我感到极大的震撼和敬佩。这一面之缘印象之深刻几乎不能忘记。你可以把他理解为一位学富五车的教授,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就是难以和权高位重的高官联系起来。读了他不断求索、独步文坛的大量散文创作之后,我多少迷惑的心情终于豁然:正是他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文章。这就是:文如其人

    ——摘自孟繁华的《散文困境中的一座丰碑》

 

    充闾先生是一个敢于不断探索,敢于自我超越的作家。他既是有很好国学修养的学者,同时也是经过现代文化洗礼的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随着充闾内心的情怀、兴趣和追求不断清晰地呈现出来,他整个创作状态越来越开放和自由。多样的题材既是对书写对象的选择,同时也隐含了他的一种文化认同。他对高贵文化更是倾心和意属。他写李清照、朱淑真和勃朗特三姐妹时所倾注的情感,真是感人至深。

    充闾的散文是越写越好,比如最近一段时期写的历史散文,不仅有力量,而且充满文学性。写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人物是非常难以把握的,如何去评价他们,史学家有史学家的看法,社会学家有社会学家的看法,政治家有政治家的看法,但是文学家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需要通过文学性的表达把它呈现出来,就是既要看到这些人物在历史进程当中的作用,同时要有一种悲悯心态去理解,在极端化的历史情境里,每一个人都有多种可能性。所以对历史人物的书写,能够站在历史规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要远比按照理想要求人物困难得多。而充闾先生能把这些历史人物写得那样生动和耐人寻味,这种高超的识见,这种理性的和想象的工力,不是谁都能获得的。

    ——摘自孟繁华在王充闾作品研讨会的发言

 

    充闾是当下重要的散文大家。他煌煌二十余卷文集,以其正大的面貌、浩瀚的雄姿、澹然的笔触和云卷云舒的万千气象,展示了他丰赡、多样的散文创作成就。他曾有多种社会角色,但他本质上还是一位学者和作家。可以说,在当代作家中就国学修养而言,很难有人可以和王充闾比较。

    ——摘自孟繁华的《王充闾作品系列座谈会发言》

 

    充闾先生是一个敢于不断探索,敢于自我超越的作家。他的国学修养可能要超过很多专业教授,他本身又是一个高级官员。——他既是有很好国学修养的学者,同时也是经过现代文化洗礼的一个现代知识分子。

    ——摘自孟繁华的《王充闾作品系列座谈会发言》

 

    王充闾首先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而他的文学天赋为他要表达的思想又赋予了大音稀声的形式和幽谷流云的飘逸。他有过教师、编辑乃至高官的丰富人生阅历,足迹曾遍及华夏欧美,遍访先贤胜地。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王充闾这里汇集为不断奔涌的文学源泉。他的深厚和独特,使他在二十多年来散文创作整体格局中,不在潮流之中却在潮头之上。

    ——摘自孟繁华的《散文困境中的一座丰碑——评王充闾的散文创作》

 

    如果对他的人品进行概括的话,可以用两个词来表述,就是君子和达人,君子是《论语》的中心,《论语》中不论是讲的哪句话,都是说君子应如何,和君子相反的小人如何,一切主题都可以归结到君子。充闾在这个方面,只要跟他共过事,有过交往的,无疑不承认他是一个君子。他在省里做宣传部部长,副部长更换有六七位,他和这些副部长的关系都非常好。他们都把充闾当作是他们的老大哥、领路人,在一个领导班子里能达到这个程度的是比较鲜见的。他如果没有君子之风,君子的人格,怎么能达到这一点?!

    ——摘自王向峰《在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假如说,我们把社会、文坛、官场当作三维的话,那么,充闾在这个三维结构里,他每个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比如就文坛来说,文坛上的人,不论起点水平如何,都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高明,没有一个文人不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文坛上和充闾有交往的人,那些作家,除了咱们省的作家之外,外省一些比较有名的作家,对充闾的人品都非常佩服,这种作家在文坛上是很少见的。拿某一位作家来说,如果获得了文学大奖,得了奖之后挖苦他的人,骂他的人,反对他的人,是更多了。为什么如此?有的是应该批评或者指责的,有的是不应该的,但是只要是你出了名,那就反对你。像充闾这样的人,没有对他有反对意见的人,常常都是非常钦佩他。那些人说的都是真话,这非常难得。

    ——摘自王向峰《王充闾的器识与文艺》

 

    充闾自幼通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至于到后来的古今中外,全面的知识结构的建构,我们省到现在,据我了解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念过古代文学研究生,四书你全读过没有?内容你能不能全了解,或者从其中拿出来一句话,你知道是哪一篇里面的,什么意思?我可以大胆的说,没有一个这样的研究生能说出来,而且那些教古典文学的许多教授也做不到这一点,而充闾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当你和他交谈的时候,他很少有回答不了的问题。而且,他记忆力特别好,我们一般读书读完之后了解个大概,记不住,记也是碎片化的,而充闾他能够把这本书中的一段,全部背出来,这就是天资!在这方面也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的。他固然天资非常聪慧,和他的不断的复习也有关系。孔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这个即是复习、温习,也是一个实践当中学习,两重意义,他在这个方面都是非常突出的,因此,他的古代文化素养、文学素养非常深厚。

    ——摘自王向峰的《王充闾的器识与文艺》

 

    与王充闾共事近三十载,王充闾为人、为官、作文都值得我们学习。王充闾文如其人,人文一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文思敏捷,著作等身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大文豪当之无愧。

    ——摘自张恩华的《在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充闾先生从几个方面构造了他创作的文化相。一是儒学的基础。我用两句诗来概括,儒学精魂取南华,少见略取是释家。二是历史的阅读与反思构造了文化相。三是官宦生活的积淀影响文化相,充闾对官宦生活有疏离感,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对官宦生活的训诫。四是古典诗词的思维与构造系统影响文化相。古典诗词变成说话的语言,变成了说话的材料,变成了核心"语法",而这又不是词语性的。五是西方思维的后期袭得使他在创作中运用吸收了哲思和美学资源。

    ——摘自彭定安在《王充闾作品系列》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充闾是国际级人物,他的作品有广阔、深远的影响力,不单属于中国。他有几十部作品,其实,只一部《庄子传》就足以奠定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这部书我看了不止一次,书里画满了符号,标志我的心得。可惜的是,他生活、工作在东北,文学氛围是有限的。如果他是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其作用与影响力会更大。

    ——摘自林声的《与专家、学者的谈话》

 

    王充闾是当代散文界越来得到认同和赞赏的一位大家。在为政不为文、作家非学者化的倾向愈益明显的今天,集官员、作家、学者于一身的王充闾散文创作尤其让人们感到珍贵和惊喜。

    ——摘自冯牧,郭风主编的《王充闾散文创作论集》之编者的话

 

    充闾先生是从营口走向全国乃至华人世界的大作家,其影响已超越国界。虽然如此,已过古稀之年的充闾先生,仍以非此不乐欲罢不能的态度,精神矍铄地在人类的精神家园中进行深度探访与寻觅,并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这使我想到孔子晚年的自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充闾先生再现了这一至纯至美的大境界。

    ——摘自王恩来的《充闾先生及其人文三部曲》

 

    我曾问过王充闾,他每天出入文山会海,政务那么繁忙,怎么竟然写出那么多的清新隽永的文章呢?充闾说他没有什么诀窍,很简单,就是极其珍惜业余时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业余时间里读书、思考、写作,他说一定要给自己心灵留下一块绿洲,以便心灵在这里自由自在地休憩、徜徉、思索、翱翔。

    ——摘自张毓茂的《王充闾的散文世界》

 

    王充闾先生无疑是现代知识分子,但他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则为他增添了许多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质,也就是说,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一起滋养了王充闾这一个体生命,培植了他的文化人格,而我们在王充闾先生的创作中,则可以反观这一文化人格的多元构成。

    《龙墩上的悖论——中国皇帝命运大思考》是作者以文学的方式进行的一次学术研究。悖论,无疑是一道哲学命题,作者在这部书中揭示了一系列的悖论:愿望结果的悖论,有限无限的悖论,功业人性的悖论,才情职位的悖论,路径目标的悖论……我们可以在作者关于这些悖论的阐述中发现作者感性和理性、价值判断和生命理想的复杂状态。

    ——摘自韩春燕的《散文集<龙墩上的悖论>赏评》

 

    王充闾先生是个知识广博的学者,也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他更是个睿智的思想者,他的每篇散文都在极力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但这种探究却是以审美的方式,让读者在诗性的文字中,抵达哲学。

    笔者一贯把融合诗、思、史奉为文学至境王充闾先生在实际的创作中也确实呈现了他的这种努力。文学首先是审美的,面对历史,它要用的方式,也即美学的方式,传达个人的生命之悟,哲学之思。

    历史文化散文无疑要有细致周密的逻辑演绎,在这一点上,它酷似思想随笔,史论和学术论文,是一种具有学术气质的文学样式,而富于理性思辨则是它与一般抒情言志散文的最大区别。王充闾先生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识见,而任何思想和识见的获得都离不开理性思维和自觉贯彻理性精神,只有经过细致周密的逻辑演绎,和真正独立的价值判断,才可能得出鞭辟入里的深刻洞见。

    ——摘自韩春燕的《散文集<龙墩上的悖论>赏评》

 

    我们不用深入分析,仅从王充闾先生文中随处可见的引用语里就能了解他的文化背景是多么的复杂,他忽而引用儒道两家经典,佛禅偈理,忽而引用话本传奇,诗词谣曲,而西方古今哲学,名人名言更是见缝插针,摇曳生姿。作为一个以政治为主业并深受儒家济世思想影响的人,他不可能不关心政治,不思考与政治有关的问题,他关注历史,也是为了古为今用,他研究帝王命运,也是为了借鉴他们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然而毕竟他接受了太丰富太复杂的文化熏染,面对历史,毕竟他具有着强大的思考能力和体悟能力,他不知不觉就会使自己的认识超越历史和现实的层面,甚至超越一般的哲学层面,使文本呈现出丰厚混沌的审美意蕴。

    ——摘自韩春燕的《散文集<龙墩上的悖论>赏评》

 

    出版人要真正给读者以文学欣赏和享受,必须具有可读性。但现实情况是,可以找到高深的思想,却很难找到一种好的传达形式。这方面王充闾做得非常好,他的散文,思想性和表达形式都能引人入胜,从国内图书市场的需要来看,我们需要多些这样的作品。

    我发现最近出版界出现了新景象,很值得注意。我们引进的东西多了,相对来说输出的东西少了。我们应该把中国高尚文化用适当形式输出,这是个艰巨的任务。语言障碍自不必说,好作品很难找。我觉得王充闾作品应该让海外也能欣赏到。

    ——摘自沈昌文在王充闾作品研讨会的发言

 

    王充闾的功底真好,举杯一唐诗,落杯一宋词,如今,这样的文人已经不多见了。

    ——摘自沈昌文《在王充闾散文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充闾的散文创作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高度统一的情况,既显示了他高超的水准,又说明了他勤奋与严肃的追求。从如何提高当前散文创作的水准这一视角而言,实在是值得很好研究和总结的。

    每当阅读充闾的散文时,常会对其中诸多美妙之处击节赞叹起来。在这样的时刻,从理智上的逻辑推理而言,当然可以举出种种理由,阐述他种种出色的成就;然而,他究竟为什么能够闪烁着如此特异的个性,就很难充分与生动地加以演绎了。记得在2002年举办的中国散文论坛上,充闾曾经作过一次名为《渴望超越》的讲演,他诚挚、谦逊地诉说着,散文创作应该如何深切地关怀人类的命运。在场馆里的大学生,聆听着他意蕴深远而又洋溢着现代观念的讲演。这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和难忘的印象。

    从讨论充闾的作品,想到21世纪的散文创作,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这个领域中所有的参预者,都能够像他这样诚挚、勤奋和谦逊地致力于提高自己,超越自己,时刻都思索着历史与未来,思索着人类如何消除自己阴霾的浓雾,那么整个散文创作的前景,肯定是非常绚丽和高旷的。

    ——摘自林非在王充闾作品研讨会的发言

 

    我们渐渐有了些来往。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东西,特别,不喜欢和世俗打交道,对文化、人才却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爱,好像他就是为文化、人才而生的。

    ——摘自石杰的《我所认识的王充闾》

 

    王充闾是一个特别看重个体生命价值的人,如何使自己的人生不虚度,实现它最大的价值、意义,是他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他曾多次慨叹庄子、陆游、苏东坡等古人之所以流芳百世,原因不在官职,而在文章。尤其李白,好多人都不知道他做过什么官,可是,他那才华横溢的诗,却万古流芳、家喻户晓。

    ——摘自石杰的作品《我所认识的王充闾》

 

    王充闾确实称得上是个智者,不但敏于感悟,而且勤于思考,喜欢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上体悟、发掘出不同寻常的东西。

    ——摘自石杰的作品《我所认识的王充闾》

 

    王充闾的生命中原是有着浓厚的诗意的,他的本我之生命力极其活跃,他也曾以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来约束它、扼制它。而他于自然中的这种圆融和谐的心态,正标志着诗意与居住在他身上已趋于和谐统一,也标志着他对儒家人生理想的追求进入了更高的层次,达到了更自觉的状态。

    ——摘自石杰的《儒家人生理想的自觉追求——论王充闾及其散文创作》

 

    充闾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有那么精深的研究和体悟,又有那么高超的写作技巧,完成这么一本难写的书的是基本有保障的。我的师兄孙郁先生早就对我说,充闾先生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之深、之广,甚至是很多专攻于此的历史学教授所不及的。

    ——摘自臧永清《在<中国好文章>一书首发式的发言》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李仲元作诗一首:蘧庐的是当代豪,磊落舜章四海褒。老去坡公传雅韵,归来陶公主风骚。千般笔墨千秋事,万种才情万树桃。多少知音翘首望,文坛又起五云旄。

    ——摘自李仲元的《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研讨会发言

 

    旧时的私塾什么样?在充闾先生笔下,除依旧保持了鲜活的形象与细节之外,又增加了若干从经验出发的纪实性与系统性。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系列不乏教科书意味的私塾景观——“进入私塾前,已经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具备了最初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塾师则从《千字文》开讲,继而是以《论语》为起点的四书,是《诗经》。接下来依次是《史记》《左传》《庄子》,然后是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古文观止》……以上是读私塾的基本内容和大致程序。而要把这些内容一一装进大脑,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与资质,还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路径。依的体验,其要点凡三:一是详训诂,明句读,弄通《说文解字》,夯实小学基础;二是重视对句和背诵,在涵泳和体悟中练就童子功;三是勤动笔,多作文,发散情思,疏通理路,远离郁塞。当然,成功的私塾教育也需要良好的外环境。在这方面,充闾写了父亲作为草根诗人的耳濡目染,魔怔叔化身博物学家的言传身教,特别是写了因为不曾背负父母不切实际的过高过强的期望而获得的童心童趣的任意飞翔和自由发展。

    毋庸讳言,从内容和体系着眼,传统的私塾教育存在明显的缺憾。譬如,某些观念僵化保守,有的知识繁琐机械,而自然科学则严重缺位。惟其如此,在我看来,进入现代的中国,毅然割弃私塾教育,自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然而,同样必须看到的是,以往这种割弃是掺杂了匆忙、粗疏与绝对的。正像人们通常所说的,是在泼掉脏水的同时也泼掉了婴儿。事实上,源远流长的私塾教育包含了若干我们迄今未必完全意识到的价值与奥妙,很需要重新辨识、认真发掘和深入总结。

    ——摘自古耜的《换一副目光看私塾》

 

    充闾先生是当今中国作家中少有的几位有大学问的人。

    ——摘自苏叔阳《全国第八次作代会上讨论发言》

 

    王充闾是当代散文大家,他不事张扬,是时间把他托出了水面。尽管有人用南余北王来赞美王充闾,但余可以被明星化,王却不会被明星化。另外,王充闾也是一位官员,谈论王充闾散文不能回避他的官员身份。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文与官的结合,这就是士与仕合为一体,文与史合为一体。在这种文化传统氛围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就具备特别强烈的现实精神、社会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王充闾曾经提出一个文化赋值的概念,他指的是赋予某一事物以文化价值,以提高它的知名度、生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我觉得可以把文化赋值这个概念扩展开来,其实对于任何一种特定社会身份的人来讲,也存在一个文化赋值的问题。王充闾通过自己的文学写作,不断地丰厚了自己的文化赋值,因此他也就成为一名优秀的官员。在王充闾的散文中包含着两种情怀,一种是人文情怀,一种是政治情怀,二者相得益彰。王充闾倾情于历史文化散文,这本身就看出他的一种远大的政治情怀,关注历史,也就是关注现实政治,关注社稷兴亡、民族命运。王充闾的散文有着强烈的现实精神,充溢着浓烈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王充闾看上去走的是传统文人的路子,传统文人的路子就是士与仕相结合。他受到文化传统的熏陶,也乐于向先贤们看齐,所以他写诗道:情知宦后诗怀减,俗吏偏思诵雅音。

    但是,这样来谈王充闾是不够的,因为王充闾是一名现代知识分子,他的散文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和现代意识。所以,他对历史的反思和借鉴,并不像传统观念拘谨下旧文人那样总是陷在循环论的历史框架内不能自拔。王充闾的写作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位身处政界的现代知识分子如何在当代中国处理和化解这种张力的。王充闾散文中的政治情怀是中国现当代思想史、文学史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过去对其重视不够。这种政治情怀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精神,在王充闾的散文中能够读到这些内容。

    ——摘自贺绍俊在王充闾作品研讨会的发言

 

    充闾先生的创作是一个太大的现象。五四以来,有一个传统文化断层的问题,无论是文本、读者还是作者都是有断层的。但这种现象在王充闾先生身上没有出现。因此王充闾的创作应该被纳入一个大文化现象来研究。现在,在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觉醒的时期,产生了一批作者和读者。在我们面对现代性的时候,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剥离继承。充闾先生的写作搭建了一个桥梁,通过他的写作,优秀的传统的东西输入到读者身上。

    从文学角度评价,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很不容易。但对历史的重读,又有一个很大的钳制现象。应该既介入历史还能从历史事件中走出来,为写作动机和结果寻找一个开放的出口。比如,《用破一生心》中的曾国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成功人士,有权谋的人,但这篇散文点破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如何用生命、人性的态度来认识历史,这个开口很重要。

    ——摘自丁宗皓在《王充闾作品系列》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与充闾相识二十年,交往虽然不深,联系却从未间断。我发现,他像庄周的燕子一样,与人友好相处,从未见其因讨厌谁而疏远谁、伤害谁。若即若离,疏密有度,理性大于感性。有感于此,我在2006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为《君子之交》,有人读过,问我,他是不是像庄周的燕子?我说,然也!

    ——摘自康启昌的《阳光少年,王充闾文学评传》

 

    飞吧,从小就喜欢庄子《逍遥游》的王充闾,扶摇直上吧;融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于现代文明的王充闾,向世界敞开自己吧,永葆华夏文化资源之青春,吸纳海外各民文化血液之精髓,强壮你自己,飞到你能够到达的高度吧!你的朋友将与你同享生命飞越的逍遥。

    ——摘自康启昌的《君子之交》

    王充闾先生绝不仅仅是营口的王充闾,也不仅仅是辽宁的王充闾,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王充闾,乃至是世界的王充闾,因为优秀的精神文化必将是全人类共有共享的。

    ——摘自李景阳《在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充闾先生作为省級领导干部,在辽宁政界口碑非常之好,这是他职业生涯的一座山峰。同时,他作为文化学者,特别是退休后又靠自己的不朽之作,成为文化界的又一座山峰。在人生的旅途上,他是攀登了两座高峰,他的第二座高峰更有高度,更有维度,更有气度。

    ——摘自李景阳《在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跟充闾先生有过交流,他深深地爱着营口,爱着家乡。那么我们营口怎么样做好王充闾先生这篇文章呢,怎么样借助于王充闾先生的崇高威望来推进营口的文化建设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摘自李景阳《在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充闾先生作为优秀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优秀文化的塑造者和代表者,确实为我们营口这个城市增光添彩。

    ——摘自李景阳《在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营口是在国内有着一定知名度或者说较高知名度的文化之城,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感恩王充闾先生,这里历史文化滋养了他,他成长起来了,走出去了,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我个人认为他将会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文化学者。

——摘自李景阳《在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