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充闾

名家评述充闾先生(二)

【 字体:
2025-03-21 19:47:26  阅读次数:23 次

名家评述充闾先生(二)

 

 

    认识王充闾的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或文化人,往往都有如此的印象:他有着一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平易人格,而这平易之中,弥散着一种淡淡的儒雅之气,一种平民化的精神姿态。书卷气与笔墨气始终是他的本色,坦诚与真情,智慧与通脱构成了他的生命存在的基调。也许是儒家的文化的长期浸润,使其禀赋了当今某些官员所欠缺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道德修炼,依笔者之见,这或许是提升人格品位的必要素质,也是抵御当今官员腐败之风的一根精神梁柱。儒家的文化人格,是构成王充闾多年从政清廉而有口皆碑的原因之一,他笃诚奉事,竭心尽力,举重若轻,敏于应对,对儒家的积极进取、为民请命的传统理念有所继承。王充闾从政不谋个人私利,而喜爱和知识分子、文化人广交朋友,乐于为知识分子或文化人士排忧解难,和他们进行文艺、学术上的倾心交流。王充闾也和不少平民百姓成为知心良友。在他看来,为人平易,既是一种人格修养,也是一个生命境界。每一个生命存在,在人格意义上,都有相同的价值、意义与尊严。人与人之间,应该互信与兼爱。在这种哲学意义上,看待交往与友谊,就不会陷入功利与世俗的思维怪圈。这源于庄子哲学给王充闾的心灵启迪。在儒家与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影响下,王充闾的为人为政均达到了相对完善的境界。在当今官员之中,像王充闾这样超然于功利与权势之外的,亦是难能可贵了。

    ——摘自颜翔林专著《历史和美学的对话》

 

    大自然开悟与点化了王充闾的诗心与诗性,八年私塾的受业磨练使其踱入了汉语言的神秘玄奥的宫殿,观瞻它精致优美的结构形式和气象神韵,生命行状与情感体验又充盈了自我的心理积累。王充闾养就了作为一位诗人的才胆识力。从创作心理上考察,王充闾始终弥散着诗人的心性和气质,守护着诗意化的审美情趣与艺术冲动。首先,他总是以一种非功利化、非实证化的眼光看待世界与人生,而是往往超越现实语境、凭借一定的审美距离的视界来看待万象与自我。其次,他禀赋一颗对自然与人生敏感清澈的童心,始终以本真澄明的心性将自我生命融入自然,以同情关爱的目光体察人事物理。再次,他具有超人的梦幻激情和直觉思维,有一种穿透时空的想象力和领悟力,还有对艺术的狂热痴情和对美的永恒迷醉。最后,他有秋水游鱼、落花无言般的生命境界,一种返朴归真、天然去雕饰的人格气韵。正是这些要素,构成了王充闾的诗人气质和诗意人生。正像他沉迷于写诗填词一样,他的为人与为文也是诗意化的:本真淳厚而美善交融,既有青山碧野的凝重深邃,又有清风白水的空灵智慧。

    ——摘自颜翔林专著《历史和美学的对话》

 

    八年的私塾的苦读,培养了王充闾对汉语言的语感,一种对母语的迷恋情结,对字词章句的敏锐领悟力。王充闾散文拥有的典雅流畅、飞扬流动、空灵华美、率真明丽的语言风格,和他在塾师的精心指教下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游戏,也存在着潜在的联系。笔者鉴赏王充闾的诗文,发现作者近乎直觉地喜爱运用双声、叠韵、对仗、对偶、互文等汉语言特有的修辞手段,而这也和他早年的私塾熏陶密切相关。

    ——摘自颜翔林专著《历史和美学的对话》

 

    王充闾先生官高、位显,颇有正气,称为散文大家、文学大师都当之无愧。王充闾先生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都值得当代作家和当代知识分子学习。王充闾先生的文学创作不仅具有自身的价值和品味,更给东北文学带来儒雅、博学的气息,是国内和海外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改变了东北文坛的现状。

    ——摘自高海涛的《在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包立民先生在《作家文摘》上看到了《不能忘记老朋友》(王充闾著)一文之后,用毛笔字,在宣纸上,工工整整地给充闾先生写了一封信。他说:《作家文摘》以如此多的版面来长篇连载,可见尊作之分量了。”“您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我们虽只见过一面,可是您却为拙著一而再地品评题诗。这是什么交情?君子之交也!在当今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这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呵!大作写得真诚、真率、真切,回肠荡气,写出来两个不同政系、不同阶级杰出人物的真实个性,尤其是周恩来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其人格魅力确实非常感人。冒昧地提一个建议,可否以周张之交为契机,放手写一部周恩来总理与各党派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交往的传记,由您(指王充闾)来写,一定能别开生面,一定感动人。

    ——摘自包立民的来信

 

    近年来的文坛像赶庙会似地热闹着、鼓噪着:爆炒作家,包装作品,打造名牌,花样不断翻新,喧嚣的程度绝不亚于其它商业门类。因为一些作家已经深谙经营之道,知道自我包装、自我折腾、烘抬炒作是在市场上走俏的终南捷径,于是,他们写了一些作品,备了一些资本之后,就把热情和兴趣投入到提高自己的市场标价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超越外在的喧闹,不为世俗的种种名利诱惑所裹挟,保持一份心灵的天地?王充闾深感到这种超越的难度:我也同样生活在滚滚红尘里,经受着各种各样的心灵羁绊,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束缚,市场、金钱方面的物质诱惑,都曾摆在眼前,而且,仕途经历又使我比一般作家多上一层心灵的障壁。我觉得,人生总有一些自性的、超乎现实生活之上的东西需要守住,这样,人的精神才有引领,才能在纷繁万变的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的内在品格,在世俗的包围中葆有一片心灵的净土。(《渴望超越》)

    守住自性,保持相对独立的内在品格,葆有一片心灵的净土,这是一种精神的内省和自觉,而它的前提是要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名利诱惑保持足够的警觉。多年来,充闾先生在这方面执著得近乎固执,他尽量避开电视镜头,避开各种宴请应酬,避开红红火火的颁奖剪彩,避开各种场合的没有灵魂在场的讲话……总之,避开令许多人艳羡不已、趋之若骛的浮华,尽可能保持一种内在的精神生活,沉浸在那些文学自身永远无法绕开的问题中:那些过往生活中呈现的人生的悖论,那些来自生命深处的困惑,那些在当下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难题,特别是那些发生在过去时代,却又能给今天的生活以借鉴的人和事……他为这些问题所纠缠,所困绕,在写作中经验痛苦和愉悦。他摒弃种种生活的诱惑,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我,向思索的深度、冥想的广度掘进,在散文天地中,留下清晰的生命足迹:思考愈深,诗意愈浓。

    守住了这份内心的宁静,也就守住了一个精神的天地,充闾先生以全部的热情苦苦探寻着内在超越之路。

    ——摘自李晓虹的《王充闾作品系列座谈会发言》

 

    王充闾的写作没有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方位上,他始终在行走,在探寻,在自觉的超越中呈现新的气象。他首先致力于超越外在的喧闹,不为世俗的种种名利诱惑所裹挟,保持一份心灵的天地。作为一个散文作家,和同时代的作家比较,他的作品以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力见长。进入1990年代以来,王充闾不再满足于仅以清新的笔调,表现生活中自然中的美和诗意,登攀的热情和思索的创化扩展了他心灵的维度。他开始走向文化散文的创作。他的着眼点在于从当下出发,重新开掘传统中蕴含的历史深意和哲理意味。他有目的地走向那些曾经产生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最终被时间湮没,而今早已不复存在的历史名都,在那里打捞那些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的东西。对于历史名都的关注,使作家获得更大的思索空间。从中打捞出超越生命长度的感慨:永恒与有限、存在与虚无、成功与幻灭、苦难与辉煌。如果说,在1990年代,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只是近十位同类写作的作家中极有特色的一位的话,那么,在世纪之交,当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式微的状态时,王充闾的创作无疑给这种文体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

    ——摘自李晓虹在王充闾作品研讨会的发言

 

    近年来,王充闾最突出的超越,就表现在力矫自己乃至当前文化散文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作家精神主体参与不足的问题,由自我放逐到主体凸显;立足于生命本体,注重自由心性的抒发,在对历史的述说、对古人的灵魂叩问中,解析文化悖论,寻找人性的出口,抵达心灵深处,深入思考一些带有明确精神指向的问题。这样,就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精神视界和心灵空间,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为历史文化散文的发展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2002年发表的《用破一生心》,对曾国藩这样一个一向存在着巨大争议的人物,作品未做简单的善恶、是非判断,而是深入到人性的层面深入解读。在曾国藩身上,智慧、经验、知识、修养,可说应有尽有;惟一缺乏的是本色,天真。这是一种人性的扭曲,绝无丝毫乐趣可言。对曾国藩的深入剖析实际上是切入了一个被仕途扭曲变形的知识分子的内在本质,写透了这个人物,从这个道德典范身上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在仕途上心灵萎缩,临深履薄的奴性知识分子的缩影,并能感受到这种人生悲剧在现实生活中也并没有绝迹。

    应该说,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探索,是王充闾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深度的部分,也是他自我超越后达到的新的境界,正是在这里,作者与历史与当下构成了立体的对话关系,表现出新的气象。

    ——摘自李晓虹 在王充闾作品研讨会的发言

 

    王充闾永远不给自己寻找停下来的理由:多次获奖,没有使他陶然于种种赞誉,眷恋自己的留痕;年逾花甲,没有使他觉得老之将至,无力前行;省级领导的角色、忙碌而喧嚣的生活没有对他产生太多的内心限定,……他选定了创化这个永恒的状态。他始终觉得自己未完成。

    ——摘自黎枚(李晓虹)《未完成的王充闾》

 

    阅读充闾先生的作品《青灯有味忆儿时》,我发现了他的艺术灵魂与生长环境的微妙联系。在他委婉动情的叙述中,刚强的慈母教给他通达事理的做人本分;心境苍凉的父亲以子弟书下酒,播下了他热爱文学的种子;温婉的嫂子蒸的碗花糕和包了铜钱的饺子,令他感受到了回味无穷的亲情温暖;博学多识的魔怔叔,引领他凝神细听唧唧虫鸣、识别花鸟草木,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小妤姐姐熨得平平展展的四书像新的一样,饱含了少年朦胧的情愫……这些生活中的光明因素,使年少的他得到了有益的指引与滋养,向善、向学、儒雅的品格与从容的性情,自然而然地在他的血液中无限生长,以至于在大半个世纪以后的回忆里,依然保有本色童真的乐趣。

    同样也是书写生命体验的,还有一篇《疗疴琐忆》。在记述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充闾先生论述了痛感与智慧的相互关系,论证压抑与创造力的交互作用。以自己同小护士的对话为线索,将对肉体的疼痛医治转化为对内心创痛的关注,而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和所有震撼人心的语言,都是用最平静的语气说出的。这让我想到苏格拉底或者歌德的谈话录,里面没有华而不实的修辞,只有处于个人命运最残酷的搏斗之时,思想者的精神闪光。通过这一点,我懂得了散文不是华丽的装饰品,它更加接近的是哲学。

    ——摘自王丽文的《一个大作家的细小生命体验》

 

    读书,就是读人;读书简,也是读人。一部《文学书简》,让我以最直接、最简捷的方式,看到了充闾先生的心灵世界。200余篇信件,碎片式地记录了他40年间与相识不相识的、知名无名的、年少年长的新知旧友的交往行踪。在简短的书信回复、答疑解惑、学术交流中,体现了学富五车般的渊博,饱含着谦恭儒雅的风度气质;认真平等、推心置腹的语言格调,满怀着如沐春风般的优秀品格。

    ——摘自王丽文的《一个大作家的细小生命体验》

 

    博学多识,使王充闾在政界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动用辩证法来认识、分析和思考何题,处理问题比较全面。而登高临远,眼界开阔,阅历丰富,思路清晰,洞悉世事,练达人情,对于搞创作、做学问,又是一种优势。王充闾善于把两方面的优势(而不是短处)结合起来,所以他取得了其他官员或学者、作家所不易取得的独特成就。

    ——摘自刘文艳的作品《宦况诗怀一样清——记著名散文作家王充闾》

 

    王充闾的文学修养、文学成就和学术水平,使他在全省文艺界、新闻界、出版界、理论 界、教育界都享有很高声誉,这为他担任宣传部长这一要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自刘文艳的作品《宦况诗怀一样清——记著名散文作家王充闾》

 

    王充闾很少参加一般应酬性活动,也不愿在电视上频频露面,他反对务虚名,图虚荣,做虚功。

    ——摘自刘文艳的作品《宦况诗怀一样清——记著名散文作家王充闾》

 

    王充闾作为一个学者型的官员和学者化的作家,能够淡泊自甘,在繁杂的行政事务之中保持一块心灵的绿洲。他把时间作了严格的划分,工作八小时之内,尽心竭力处理工作, 绝不旁鹫。而在八小时之外,便沉浸到那片心灵的绿洲里,保持心境洁净与清静,专心致志搞创作。

    ——摘自刘文艳的作品《宦况诗怀一样清——记著名散文作家王充闾》

 

    他(王充闾)是个耐得住寂寞的人,对世俗的应酬避之唯恐不远。他的家门没有逢迎之俗客。在官场中,他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人。他极度珍惜时间,一些大的场合,他很少露面,尽力避免世俗应酬,抓紧时间读书创作。他潜心文学创作,牺牲了常人应有的生活乐趣,影院舞场与他无缘,探亲访友无暇顾及,迎来送往绝无兴致。

    ——摘自刘文艳的作品《宦况诗怀一样清——记著名散文作家王充闾》

 

    充闾先生悄没声地度过八十大寿 ,但诗人姚莹还是发来贺函,略云:

    无论在政界还是在文学界,在辽宁省内还是省外,鼎鼎大名的王充闾,对其有一个共用的统一称呼:充闾同志。他在省市两级都曾当过高官,可是,没有人称他王主席、王部长,王主任。我想,这正是他礼贤下士、敬老尊贤的崇高品格所形成的凝聚力、亲和力使然。

    充闾自幼饱读诗书,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加之他敏而好学,一心毕其功于一役地做学问搞创作,故斩获十分了得!其历史文化散文纵横捭阖,雍容华贵,彰显深厚的学养底蕴。但其文名已将其诗名遮盖,都知道他是当代散文大家,却很少有人知其诗词创作功深律细,严守章法,时有发人深省的警策之句,也是中华诗词界一大家。其《写怀寄友》七律受到诗词界交口称颂,入选国家多种权威选本。他是清廉自守的儒官!享誉国中的作家!经纶满腹的学者!诗律精细的诗人!

    为此,我曾撰得一联,表达我对其人品、文品和诗品的敬重,联曰:诗名已被文名掩;德品方同艺品彰。”  

    ——摘自姚莹的贺信

 

    作为一个职业出版人,我们被大众关注的是做什么事,应该选什么样的作者,出什么样的作品;做一个编辑要学会附庸风雅,这样一来你的心态才能摆正,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才有深度。编辑还要学会以假乱真。以假乱真这个是什么假?不是作假,偷偷把别人的东西剽窃过来。它是假学者之名,行编者之实!编辑和学者的交流另外一点就是中饱私囊,所谓中饱私囊就是多看书多了解学者,这样从深度上才能出好的作品,这样才能给优秀的学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实际上,王充闾的散文是一个品牌、一个信号,是为建立一个书香的社会而奠基,书香社会是很实在的东西,我认为充闾的作品是标志性的,是我们书香社会理念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要告诉学者我们要做这种东西,也是我们向更多的优秀作者呼唤的。

    ——摘自俞晓群在王充闾作品研讨会的发言

 

    王充闾散文在聚敛传统、聚敛道德价值层面上达到了中国散文界多年没有的高度。

    ——摘自高凯征《在王充闾散文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之所以称王充闾为先生,是因为我对他为人品德的高洁和人格魅力的赞许;为官清正廉洁和敬业精神的认同;以及为文学识渊博和治学严谨精神的崇拜,并由此从内心生发出对他的由衷敬重和钦佩之意。他虽然官居高位,但他却从来不摆架子;他虽然德高望重,但他却从来不居高自傲,他虽然学富五车,但他却谦恭不卑。他虽然不是我的直接领导,但我曾经亲耳聆听过他的教诲。因此,他也成为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和最敬佩的先生和导师。

    ——摘自赵明晨的《我所知道的王充闾先生》

 

    他(王充闾)不吸烟、不喝酒、不贪玩,除上班办公、三餐一梦、另加排队买豆腐外,功夫全用来拥抱他的散文,不惜绿鬓消磨,老之将至。

    王充闾是智者,也是勇者,能官,又能诗,破了传统的陋习。这,不论于官还是于诗,都是幸事。

    王充闾才识博达,博学多闻,旁征博引,说理周到,使作品内容大为丰厚,故称学者型散文家。他熟读词诗歌赋,具有诗才,绝句律诗均不落俗,他的散文是以诗句为钢材浇铸而成的,故称诗人型的散文家。

    王充闾是现任官员,不大不小的领导人。从他以人民勤务员自称,劝告人民勤务员们清夜无眠、扪心自问,何德于广大群众的殷切呼吁来看,当是清官无疑。他公务繁忙可想而知,还要写作。他有诗自嘲云:“情知宦后诗怀减,俗吏偏思作雅人。

    ——摘自阎纲的《诗人型,也是学者型——读《清风白水》

 

    他(王充闾)依然属于中国正统知识分子,而且是保留儒家思想因素较多的知识分子,尽管他广泛地学习西方现代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理论和文学理论,并由衷地赞叹,但他还是没有改变他的文化立场,还是只能从一个文化主体的视角以自己的经验理解和吸收,将其纳入既有的思想理论体系之中。这并不是他对待西方现代文化思想的吸收缺乏真心,而是文化交流的规律所决定的。这也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历程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不只是传统文化与文学精神的传承者,他属于当代,属于具有世界性、现代性的现代知识分子。

    ——摘自赵慧平的《王充闾散文创作审美心理分析》

 

    王充闾是中国汉语文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优秀散文作家,是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他精神的原型,塑造了他的人格理想和文化品格,他的思想与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一脉相承,也是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思想文化传统在……

    ——摘自赵慧平的《王充闾散文创作审美心理分析》

 

    充闾散文近些年得到越来越高的评价,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意识到它的文本价值。充闾先生是一位有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作家,传统文化的浸润使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和感受方面带有深刻的文化母体的印记,这一切所显现出来的艺术精神都是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写作方式所不具备的。我还要特别强调,充闾先生对现代文化的大量汲取,使他的散文在哲学的深度追求方面形成了多元融合,增加了现实批判的力量,更为汉语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式。对于充闾散文的这种特殊的文本价值,我们必须给予关注。

    ——摘自赵慧平 在《王充闾作品系列》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不认识王充闾同志,常言文如其人,读了他的《人才诗话》,我认识了他也是一位孔子所说的重视人才的智者

    ——摘自叶易的《论才发精言 诗话创新篇——读《人才诗话》

 

    王充闾的创作给与我很多启示。历史是敞开的结构,后人有权说什么做什么。人类要反思认识社会形态,不能不思考历史,因为都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民族文化血液流淌的过程,文化基因是深入血液的,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惧怕自己的文化身份模糊不清,对历史进行重新言说,用文学的方式赋予历史以艺术的言说,是历史使古人与今人相通。那么,怎样与历史进行对话,要具备三个特点:史学家的眼光、哲学家的哲思,文学家的才情。除了这三点,还需要作家有一颗博大的心,抓住人类基本的情感,跨越时空,写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价值。而为这一切奠基的底座就是悲悯。这是古人与今人心灵相通的契合点。是人的修养得到升华的结晶。

    充闾先生在与历史对话中排除中间物。自觉的文体意识形成了他雍容大气的文风。面对共同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言说。对于他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他的创作为文学资源、精神资源、文化资源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文本。

    ——摘自张大威在《王充闾作品系列》研讨会上的发言

 

    学者、作家、官员三位一体,尽管他处理得很好,在许多时候,许多场合都显得很洒脱、很从容,但久居官场和闹市,对他这样具有文人气质的人来说,也并非尽是乐事。

    ——摘自甘以雯的《学者·作家·官员——读散文《清风白水》

 

    充闾先生刻苦自励,不沉湎于高官厚禄,只要是公余,便于青灯书卷为伴,沉浸在一种学术的氛围,艺术的情绪当中。我想,不管他今后的仕途如何,在艺术和学术之路上,他永远会一往直前的。

    ——摘自甘以雯的《学者·作家·官员——读散文《清风白水》

 

    我看人,总是凭感觉。对充闾,从我读他作品的感觉,从我自一些文学会议上见到他时的感觉,我总印象他是学者、是诗人,是作家,而且是学者型的诗人作家,是谦和、平易、能平等待人以诚待人的诗人作家;虽然,他肩负着辽宁宣传工作重任。

    ——摘自阿红的《用心灵酿制的散文艺术——读王充闾散文集《清风白水》

 

    据我看,充闾先生创作的文化资源有三条线索。一是中国文化传统。但不能单纯地说是儒、道、释,三者纠缠在一起的。二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资源。三是欧洲文化传统。

    目前,东北文化面临转型,充闾先生的创作是文化转型的代表。是东北文化滋养了他,但从他的创作中很少看到地域性的东西,他的创作是开放性的、交融性的,是大气的。他早期的作品还有狭窄的狭滞的东西,但现在的创作中则几乎看不到。我认为研究东北文化转型,他是一个很好的线索,是一个重要的代表。是这种文化转型的集成者。这就有必要进行文化资源方面的深入研究。充闾先生的创作文化显相丰富,但缺乏梳理。

    还有一个文学性和学术性的问题。学者散文不是身份问题,而主要是由学术性决定的。充闾先生的表现更明显,对学术问题的借用,对对象的哲学性把握,这里就提出了一个文学性和学术性的关系问题,他不是学院派的学者,但他的散文学术性很强,研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摘自周景雷在《王充闾作品系列》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