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述充闾先生(三)
▲王充闾先生的祖辈从河北大名府迁至辽宁省盘山县后,也把老家乡间“讲古说书”的习俗带了过来。每至傍晚,邻人便聚集在一起,说书讲古,谈奇道异。童年时代的王充闾受到了潜在的历史与文学熏陶。特别是从六岁起他便就读私塾,八年时间,从“三、百、千、千”到“四书五经”,通过熟读以至背诵儒家经典和《左传》、《史记》、《庄子》、《楚辞》、《文选》以及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奠定了系统的国学基础,厚植了传统的文史积淀。
——摘自张冰的《中国当代文学巨匠王充闾》
▲他(王充闾)给营口人民留下颇高的形象:一曰他儒雅谦和、博学多才,饱读诗书、励志勤奋。二曰他平易近人、作风民主,清正廉洁、行居俭朴;三曰他胸怀宽广、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家公认:王充闾先生的为人、为事、为官、为文堪称领导干部的楷模。
——摘自张冰的《乡梓情深——王充闾先生在营口》
▲在营口工作期间,他(王充闾)与老一代的知识分子、学界名流冯定庵、沈延毅、吕公眉、陈怀、孙昌武等大批名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85年,营口市党政代表团出访日本,身为市委副书记,他主动提出由党外副市长宋宝玉同志担任团长,说是便于开展工作。2001年,著名爱国人士、原市政协副主席冯定庵先生,以90高龄写出回忆录《无悔人生》,特意请王充闾先生作序,说:“请你聊缀数言,并非由于位高名重;而是出于内心的敬重。” 1999年,党外著名诗人吕公眉先生去世,正值酷暑,王充闾先生百忙中从沈阳赶到盖州,亲往灵前吊唁,并应吕老生前嘱托题写了墓碑。
——摘自张冰的《乡梓情深——王充闾先生在营口》
▲从王充闾先生的文学作品中,你还可以感悟他热爱党、热爱祖国、心系人民的忠贞意志与奉献精神;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的自觉意识与文化自信精神;坚韧不拔、刻苦磨炼、自强不息、言行一致的坚定意志与顽强奋斗精神;渴望超越、挑战自我、不断创新、永不自满的坚强毅力与积极进取精神。
——摘自张冰的《中国当代文学巨匠王充闾》
▲王充闾先生从1985年开始,直到1995年,十载之功,长期坚持自觉补课。——他曾专门利用三个月时间,系统学习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哲学编》,反复精读,共有五种笔迹,上面写满了学习心得。在此基础上,又深入研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些经典著作为他的认知与领悟开启了一扇窗户。还有,黑格尔的《美学》、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丹纳的《艺术哲学》、卡西尔的《人论》等哲学、美学名著,以及国内几位美学家的著作,还有法国年鉴派史学、美国新历史主义史学著作。这在理论根底、思维方式、认知能力方面,为其转向历史文化散文奠定了基础。
——摘自张冰的《中国当代文学巨匠王充闾》
▲当代的专家、学者对王充闾先生及其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央领导同志也对充闾先生及其作品给予赞赏。1992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到辽宁视察,对王充闾先生及文学成就给于充分肯定。2018年,王充闾先生的《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刘云山发来长达一千余字的贺信,对王充闾先生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同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辽宁时,向省委领导询问王充闾先生身体与创作近况。中央领导的肯定和关切,足以证明王充闾先生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和分量。
——摘自张冰的《关于王充闾先生及其作品的学术报告》
▲誉满文坛四海闻,博学儒雅著等身。中华百代多才俊,辽海千年第一人。
——摘自张冰的诗集《芦堂吟草》的《七绝 敬给充闾先生》
▲王充闾是当之无愧的当代的一位散文大家。可以说,他是一位炉火纯青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创作最为全面和典型地代表了学者散文的文体风格特征及其突出的典范性成就。如果不算太轻率、唐突的话,那么,我以为是可以将余秋雨和王充闾分别视为九十年代中国学者散文的南北两大家的。这种在同一类文体上南北地域对应出现的大家并立现象,其他文体的创作中似乎还未能见到,说起来也真有点巧合的意味。
——摘自吴俊论文《散文大家王充闾》
▲他(王充闾)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民国时期,有人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认为“中国的领土里面几乎没有了中国人。”当代外黄里白的“香蕉式”中国人更不乏其人。而生于民国24年的王充闾,却六岁入私塾,从“三百千千”入手,读《四书五经》、左史庄骚、《昭明文选》、袁王《纲鉴》、《古唐诗合解》等等,整整读了八年,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基,青壮年时期又不断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造就了他古典中国人式的儒雅风范——温和敦厚,气象博大,为人不发尖刻之语,为文不尚偏颇之辞,一切如行云流水,自然妥帖。
——摘自刘品毅的《解读王充闾的三个维度》
▲他(王充闾)是一个才学识兼备的学者型作家。其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如准星,毎射必中。在他的眼里,世界是透明的,人生是可以随处感悟的,于是发而为文,便每每洞幽烛微,洞中肯綮,洞穿玄机,洞鉴古今。这是真正的学者,是社会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宝物,而亦即是祥瑞。
——摘自刘品毅的《解读王充闾的三个维度》
▲他(王充闾)是一个人性丰满的当代诗人。他的诗情便是他生命的气场,他的意象便是他对美好事物的弘扬,他的意境便是他生命体悟后的禅机理趣。“志在坤乾存正气,翕张舒卷任天真。”他的赤子之心让他永葆艺术的青春。
——摘自刘品毅的《解读王充闾的三个维度》
▲王充闾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当代文坛的泰斗,他诗词文章,是真善美的宣言,先进文化的标志,是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旗帜。我荣幸地走近先生的文学芳苑,有志在时代先进文学的旗帜下,在充闾先生的文思感召下,成为当代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摘自刘连茂的《进文化之宣言 时代文学之旗帜——王充闾先生散文知略》
▲王充闾是位哲人、思想家。他曾说过:“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选择的话,我一定要研究哲学。”因此,他对老、庄著作情有独钟,在其散文创作中,鲜明地渗透着老、庄的艺术精神。
——摘自刘继才的《文章老更成 健笔意纵横——品读王充闾》
▲王充闾以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手法写散文,使他的满怀诗情像泉水一样流淌于字里行间,初看似乎看不到诗在何处,而细读则无处不是诗。
——摘自刘继才的《文章老更成 健笔意纵横——品读王充闾》
▲王充闾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文化名人,其原因概括地说大约有三个“一”,即一生读书,一怀才情,一场大病。
——摘自刘继才的《文章老更成 健笔意纵横——品读王充闾》
▲我有幸与充闾先生结识,是从诗文开始的,也可以说是以诗为缘,以文为媒。是充闾先生诗文的魅力,吸引了我,感动了我,折服了我。对于充闾先生的道德文章的感佩,可以用两个字加以概括,那便是:崇仰!
——摘自原学玉的《文苑高风励后昆——感念充闾先生对我的教诲》
▲承蒙四次接见,充闾先生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他谦和儒雅,平易近人,学识渊博,谈笑风生,没有一点当大官的架子。走近先生,如坐春风,顿生一种亲切感。他是地道的一个书生,一个读书人,一个学者,一个博学鸿儒,一个思想家,一个”宦况诗怀一样清”的人民公仆。
——摘自原学玉的《文苑高风励后昆》
▲充闾先生诗文如海如潮,博大精深,在我看来,如果用最简练的文字评析先生的道德文章,似可用"真""新"二字加以概括。所谓“真",即真下功夫,真做学问。这有充闾先生一生风雨无虞,耕耘不辍,写出七十余部的等身著作和大量的读书笔记为证。不下真功夫,没有呕心沥血、毕生的辛勤笔耕是绝对不可能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丰硕的文学成果的。所谓的“新",则是指充闾先生文学成果在现当代文学领域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新天地。
——摘自原学玉的《文苑高风励后昆——感念充闾先生对我的教诲》
▲言为心声,诗如其人。王充闾先生正是如此,“宦况诗怀一样清”,他于官场清正廉明;他于文道,誉满九州。他根植营口,心牵营口,关心关注营口诗词和营口诗人,营口得益于他的关注和指导,营口人钦敬他“宦况诗怀一样清”的品格,钦佩他在文化领域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摘自汤和伟的《充闾先生与营口诗词》
▲有史以来,许多国人喜爱兰,尊之敬之,称它为花中“四君子”之一。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清代康熙一首《咏幽兰》,赞扬了兰花高尚的品德和可贵的情操。孔夫子曾誉兰之为香国的王者,屈原也曾用来比作贤人美士;而郑板桥爱兰,至死不渝,更为人所称道。后来,又有一种兰花把“君子”二字冠入名中,直接称为君子兰,可见人们对兰花是多么敬仰。它那高雅的风姿,特立不群的君子之风,不得不让人叹服。张学良一生钟爱兰花,在他的《咏兰》诗中,竟把它高调称为“真君子”:“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兰花被人们珍爱,乃至敬重,并非怀古之举,而是有感于今了。“君子怀德”,他所怀的品德,如山高水远;“君子喻于义”,他所信仰的主义,如地久天长;“君子不忧不惧”,他无疚而不忧,无私而不惧,这,该是当今君子之风的精魂了。哦,君子谦谦,温和有礼,有才而不骄,得志而不傲,居于谷而不卑耶。
面对兰花,我曾想,敬仰它的人,有几多知道为什么要敬仰它,在能回答出原因的人中,又有几多想成为兰花。在我的印象中,养兰花的人许许多多,历代的文人骚客写诗著文赞美者许许多多,只不过是密密麻麻花千树,树间却难得一见兰花人。爱兰、学兰、成兰者,要经过一个超凡的淑化,何其难矣。天下无空巷,君子有几人?
上个世纪60年代,我还是一个啃食名著的小青年,对报社、期刊编辑十分崇尚,当时,我听文友说,营口日报副刊有位编辑很有学问,给作者回信时用的是毛笔,写的是蝇头小楷,我羡慕以极。当时都兴用钢笔写字,能用毛笔者几乎不见,心想他一定是个秃顶的老饱学。于是, 在我心中埋上了一个十分崇敬的名字——王充闾。
——摘自高作智的《幽兰贵独芳——我所知道的著名作家王充闾先生》
▲境界超物外,风姿寄高雅。我与充闾先生相识至今已有42年,无论他在营口还是到省城,他为官清廉,从未听说过钱物上的瑕疵,哪怕是一点点的传闻。他不近烟,不亲酒,深爱知识,欣赏才能。他讨厌庸俗的交往,从不与低俗同流合污,从不接受利益而指鹿为马。当我看到中国鲁迅文学奖评委名单,充闾先生担当散文奖评委主任时,我高兴地大笑,那些靠人缘,靠拉票,靠关系获取奖项的人,该歇一会儿喽。
——摘自高作智的《幽兰贵独芳——我所知道的著名作家王充闾先生》
▲王充闾早年有私塾训练,对于古代诗文别有感觉。他是学者类型的作家,对于古代文学的认知不都在感性的层面,还有直逼精神内觉的理性领悟。阅读作品时,涵泳中灵思种种,流出诸多趣谈。但又非士大夫那样载道之论,而是从现代性中照应古人之思,遂多了鲜活的判断。我阅读他的书籍,觉得不是唯美主义的吟哦,在对万物的洞悉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学问的积累,还有生活经验的对照。心物内外,虚实之间,不再是隔膜的存在,作者看到了人世间的阴晴冷暖。从诗歌体悟人生哲学历史,这个特别的角度也丰富了他的散文写作。
——摘自孙郁的《诗之内外》
▲充闾对人生、对世事的态度向来是严肃的,他的思考是深刻的。在日常交谈中,新鲜精当的见解层出,读他的文集时,字里行间常可见到启人之思的哲理警论。尤其在本书(《柳荫絮语》)第五辑十六篇“材论”中,他关于人才问题的策论,革故鼎新,鞭辟入里。同时,以诗话的形式,旁征博引,娓娓道来,除非僵化、冥顽,当能首肯、信服、采纳。
——摘自任民的《别有情趣播芳馨——《柳荫絮语》读后感》
▲充闾煌煌著述,自成一家,名噪南北,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其风可长,其志可效。为后来者表率在于,以其人生阅历的凿凿业绩,深刻地诠释了人皆知晓而轻忽弃守的朴素真理:——天才出于勤奋!
——摘自任民的《笔耕墨耘镌鐘鼎》
▲充闾先生是一位名播四海的大作家,一位省部级的官员,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事业辉煌。然而先生却始终保持一领青衿的读书人的心态,保持着一个平民的心态和情感。
——摘自孙临清的《书生本色自始终》
▲王充闾不是一个纯任感觉自由漂流的作者,也不是一个随意发表想法的书写者,而是受到一定的文化观念或理性思想支配的创作者。
——摘自李咏吟的《寻求那飘逝的文化诗魂——王充闾散文的一种解释》
▲读王充闾的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我宁可把他看成是一个哲学家,一个美学哲学家。
——摘自王志清的《焦躁的叩问——王充闾及其散文之美学观照》
▲王充闾保持了书生的本色,所以他虽然游历天下,而不消磨志气,身临山水,而情系古今。田家英曾抄录过毛泽东非常欣赏的一副联语:“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谨录之与王充闾先生共勉。
——摘自胡河清的《冰雕银钩绘南天——王充闾游记读后》
▲王充闾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首先想到的词汇,是“平易”和“善意”。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精神价值的反思,对个体生命的悲悯,全都包裹于平易的姿态中,都充满了真诚的善意。从充闾先生身上,我们感觉不到那种指点江山、盛气凌人的骄狂之气,尽管他的作品中不乏终极关怀;同样,我们也寻找不到那种僵涩生硬、拒人千里的学究气,尽管他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以从容不迫的笔触描绘、解剖和思索,而所有的答案又都通向那充满善意的终点。这看似简单,但对于作家来说,却又是不可多得的品质。
——摘自祝勇的《平静的言说与不平静的回响——读王充闾散文》
▲子曰:君子不器。其内涵是,有教养之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多才。我国传统社会士大夫大都具有通才素质,睿智洒脱,博学风雅,其德、其智、其趣、其貌当为人中之俊杰。那时,在我的心里,充闾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集官员、学者,文人、雅士于一身的“君子”。
——摘自程绿竹的《留得岁月纸上香》
▲中国的文学史上,当代最有份量的一位,非充闾先生莫属。
——摘自曹辉的《读充闾老师《蘧庐吟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