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充闾

36年前,王充闾散文的第一篇评论

【 字体:
2025-03-21 19:51:59  阅读次数:20 次

36年前,王充闾散文的第一篇评论

          

初国卿

 

    去年,王充闾先生的《譬如登山——我的成长之路》出版,书中有一张我和他坐在沙发上的合影,释文是:与作家初国卿(右)交谈,他最早著文评论我的散文。作家徐光荣先生看过此书后问我:这是什么时候的事?经他这么一问,我却一时想不起来这是哪年哪月的事了。但充闾先生提到我的那篇评论,倒是记得清楚,它不仅让我想起了最早与充闾先生在营口的过往,更怀念与我同著此文的王景涛弟,还有36年前的那些往事。

    36年前,因为个人的一点私事,求得当时在营口工作的充闾先生帮助,并读到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柳荫絮语》。之后,我与同事王景涛合写了一篇文章,并刊于1988年第4期《当代作家评论》上,这就是充闾先生在书中提到最早著文评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那篇文章——《在寻找与感悟中发现灵性》。

    36年过去了,时光荏苒,往事依稀。1988年,我31岁,王景涛24岁,王充闾53岁。当年与我一起写这篇评论的王景涛(19641226—2007513日),与我同为辽西朝阳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当年我们曾同在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他才华横溢,思维敏锐,文字功夫极好,可以说是我从事文学创作多年里极少能遇上的才子。他当时对新时期文学颇有研究,我曾帮他出版过他和王式昌共同主编的《面对时代的选择——探索中的新时期文学》,这是新时期文学研究中较早的一部书。他后来调到辽宁电视台工作,是新北方栏目的主要创办人,之后成为辽宁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主任记者。2007年他外出采访,车祸受伤。在他住院期间,我和原《大众生活》杂志社的同事去看望他。病床上的他精神状态很好,还谈笑风生地回忆我们在一起时的往事。他说他半生事业,得益于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我。我说我们在一起工作时都年轻,不知深浅地往前走,你的成绩最得益的是你的智慧和才情,还有极好的天赋。可惜的是,他后来还是没有躲过车祸劫难,英年早逝。他是我最好的老弟,每每想起,都沉痛难耐。

    如今,王景涛弟已去世17年,是充闾先生《譬如登山——我的成长之路》这本书和书中的这幅照片,让我忆及这诸多往事,益愈感慨良多。而我和充闾先生的那张合影也就是写那篇评论的因缘际会,至少也有三十五六年了吧。

    记得《在寻找与感悟中发现灵性》这篇评论刊发一年后,《柳荫絮语》获1989年辽宁省文学创作丰收奖一等奖:三年后的1991年,充闾先生获得五彩城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五年后的1993年,获《人民日报》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征文一等奖;九年后的1997年,获东北三省作协联合举办的东北文学奖一等奖:十年后的1998年,获得鲁迅文学奖优秀散文作品奖;十五年后的2002年,获得首届冰心散文奖,二十九年后的2017年,《国粹:人文传承书》获得中央电视台中国好书奖。在其1500万字的创作中,如《清风白水》《沧桑无语》《逍遥游——庄子传》《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国粹:人文传承书》《文脉:我们的心灵史》《蘧庐吟草》《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永不消逝的身影》《王充闾回想录》等都成为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读本。

    今天,借助知网,我在期刊全文库中找到了这篇《在寻找与感悟中发现灵性》,旧作重读,以此纪念36年前的那段往事和此生难遇的才子王景涛弟。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