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充闾

品味辽海散文大家王充闾

【 字体:
2025-03-21 19:58:25  阅读次数:20 次

品味辽海散文大家王充闾

          

叶立群

 

    王充闾是辽宁当代文学重镇,在辽宁百年文学史中,若论散文成就,无出其右者。国内散文界曾有南余北王之说,南余为余秋雨,北王即王充闾,二人各有千秋。但我以为,如果看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灵观照的深度和散文的诗性之美,王充闾的写作当更为精彩。读他的散文,就像在与历史对话,与文明对话,也好像是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让人感觉无比的沉静,读余秋雨的散文恰恰缺少这种沉静的感觉,这也是我多年来大爱王充闾散文的主要原因。

    王充闾出生在盘山县大荒乡后狐狸岗子村,有着四千年文化传承的关东名山——医巫闾山脚下。商周之际,闾山即为幽州镇山。辽代,这里曾建有藏书万卷的望海堂,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初最有名气的诗人、画家耶律倍所建。元代诗文大家耶律楚材少时曾在此求学。闾山还有着厚重的宗教文化,山上曾寺院、道观、碑碣林立,历代题刻随处可见。家乡厚重的文化积淀,为王充闾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他的父母虽是农民,但父亲有一定的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喜读庄、禅一类的书籍,经常吟唱《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醉打山门》等带有苍凉意味的子弟书。他少时受的是旧式传统教育,童稚懵懂时开始研习经史典籍。后又接受现代教育,遨游于文学、哲学、美学等领域。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王充闾致力于游记散文写作,寄情于山川胜境,寻觅自然与人性的灵光,写出了蕴含于山水间的历史与文化之美。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清风白水》和《春宽梦窄》中,我们能看到,与多数散文作家不同,他并不专注于对壮美山川和旖旎风光的描绘,而是写出了景物和个体心灵的连通形态和山水间生命的跃动。行文清醇雅致,圆润健朗,以情观物,以人度物,使风云雨雪和山水故居飞扬、灵动,产生了丰沛的诗意和充盈的美感。

    在萧红故居,他写道:而当一抹流云迅疾地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流离颠沛的生涯;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迭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联想到这有如两颗叛逆的灵魂的契合, 结伴跋涉, 后来又分道扬镳, 天各一方了;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融入青空悄然泯灭, 我便抑制不住悲怀, 为天涯沦落的才女一缕香魂飘散在遥远的浅水湾而深情悼惜。读后令人怦然心动,而后又生无限叹惋。

    90年代中期后,是王充闾散文创作的辉煌期,以大量的历史文化散文,引领了当代散文革命。他以理性的态度和诗性的情怀解读历史,勘探人性深度,张扬瑰丽生命,并以新的历史观和现代意识解读历史人物。对曾国藩的翻案和对李白等的矛盾人生、内心冲突的书写,是王充闾以诗性的历史观去洞见历史表象背后的精神图景、心灵轨迹的经典篇章。

    李白虽在诗坛彪炳千古,但他在世时,可谓经历坎坷,内心历经着十分强烈的冲突,既有渴望为君所用、兼济天下的一面,又有着文人的自主意识和诗性情怀。王充闾由此感叹:亏得李白政坛失意,所如不偶,以致远离魏阙,浪迹江湖,否则,沉香亭畔,温泉宫前,将不时闪现着他那潇洒出尘的隽影,而千秋诗苑的青宫,则会因为失去这颗朗照寰宇的明星,而落的无边的暗淡与寥落。

    对于曾被世人顶礼膜拜的曾国藩,王充闾站在哲学的高度,以人性的视角,拨开了标示着古今完人字样的华丽的假面,将一个分裂人格的曾国藩呈现在读者面前。作为在追求仕途中走向人格扭曲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缩影,曾国藩的一生必然会陷入思虑多,欲望多,痛苦多的文人入仕的魔咒。

    王充闾在创作历史文化散文的同时,以关注自我心灵世界和生命历程为审美基点,以精神还乡为价值依归,创作了一批感悟生命、追忆往事的散文。《三过门间老病死》是他返观内照、感悟生命存在价值的重要篇章,一场大病过后,他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半是达观半是感伤的心境反观内心,体悟生命的可贵。在《华发回头认本根》《灵魂的回归》《思归思归, 胡不归》中,他将带有自然童心和青春喜悦的体验,以及中年成熟和老年沧桑的感喟融入对往事和故乡的审美观照中,使原本鄙陋的家园,苍白的日子,生命的苦难,岁月的斑驳,幻化为有意味的世界和诗性的空间,从而实现了精神还乡。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