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充闾

读王充闾先生《文脉》想到的

【 字体:
2025-08-24 10:49:51  阅读次数:31 次

读王充闾先生《文脉》想到的

 

张家安

 

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太阳鸟,在修复师手中重新舒展羽翼。这个瞬间凝缩着充闾先生《文脉》的启示:当沉睡的文化基因被唤醒,文明便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在全球化消弭个性的当下,这部追溯中华文明精神谱系的著作,为迷途者照亮了归途。

甲骨文中"德"字的初形是十字路口的眼睛,这个关乎道路选择的符号,成为三千年文明的精神坐标。青铜铭文里的"敬天法祖"、敦煌残卷中的"蒹葭苍苍",皆是先民刻在文化基因里的精神胎记。古籍修复师修补的不仅是纸张,更是文明的神经元;《四库全书》的数字化重生,印证文脉传承既需恒温恒湿的守护,更要数字技术的重组。

圆明园残柱裂缝里的野花,揭示着文明的韧性:阿房宫焦土生长出《阿房宫赋》的警世钟声,岳阳楼废墟沉淀着"先忧后乐"的精神层积。古琴谱《幽兰》的复活,是唐抄本、敦煌指法与当代琴弦的时空合奏,印证文脉传承绝非标本封存,而是永动的精神长河。正如云冈石窟的3D打印佛像,虚实相生的传承术正在重写文明永生法则。

苏州博物馆里,文徵明手植藤的影子落在贝聿铭的白墙上,恰似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寓言。景德镇陶艺家将钧瓷窑变写入现代设计,《长安三万里》让唐诗在动画中重生,证明文化基因始终在适应性进化。龙泉青瓷匠人以古法烧制航天陶瓷,宋徽宗的天青釉熔铸着尖端科技,演绎着"格物致知"的现代转型。

黄鹤楼历经27次毁建,其飞檐与霓虹的交织,恰是中华文脉的缩影——在毁灭中新生,于传统里生长。充闾先生笔下的文化传承,不是抱残守缺的悲情,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的创造。当杭州国家版本馆用混凝土浇筑宋式飞檐,我们终将懂得:每个时代都需建造自己的精神楼阁,既要传统的弧度,更要容纳现代的气象。在这条奔涌的文化长河中,我们既是逐浪者,亦是河床本身。

【作者简介】张家安,辽宁大连人,1963年生。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营口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关东十三友成员,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