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充闾先生著《文脉》之所感
王学东
文脉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其核心指向文化传承的脉络与逻辑。它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文物),也涵盖非物质文化(如思想、习俗、艺术,体现了一个群体在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内核。文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地脉、人脉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地脉是文脉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决定了文化的面貌。比如黄土高原的窑洞,闽南的土楼,辽宁的辽海文化决定了先人的逐水而居、红山文化、金牛山文化遗址都是地脉物质文化的体现。而人脉则是地脉中最重要的活化载体,随着人口的转移,把物质和宗教传播到各地。人脉的社会组织力,曾在抗震救灾中起主导作用。文脉地脉和人脉构成了文明物质的“三位一体”,在人类生存的表演中,地脉是舞台,人脉是演员,文脉则是剧本。如果没有剧本,再华丽的的舞台与精湛的表演终将失去。而在具体情况中,天、地、人的理论所示,最高智慧在于把握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王充闾先生的《文脉》就是以散文的形式体现了文脉地脉和人脉三者关系的独立和统一。《文脉》引经据典,叙议结合,非用于板着面孔的说教,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历史典籍中,通过撷取无数历史人物的事迹阐述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深刻表明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一观点,使文脉更加有血有肉,从而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下面.我仅就《文脉》的第一章里的八篇文章,用诗的形式谈谈学习体会。敬请方家予以批评指正。
第一篇 中华传统文脉颂
心灵憩息,文化传承。
老庄孔墨,思絮飙升。
巨人时代,指路明灯。
群星璀璨,儒道共腾。
春秋战国启鸿蒙,孔老庄章响宇穹。
魏晋潮流芳谱澈,哲文史地妙辞通。
民初意系辽河海,古卷心连大雨风。
日月轮回寻血脉,今朝对话照魂雄。
第二篇 大道之源咏周易
三皇始祖,八卦伏羲。
孔丘编传,群经立碑。
文明远古,源起神奇。
实乃周易,学必懂医。
静瞻默察悟玄迷,天地人寰共会稽。
读懂卦辞明世路,参通易理见虹霓。
曾公论道臣同轨,圣哲专经意化齐。
养性修身精气润,芸编如隐万条溪。
第三篇 非常道:咏老子思想
无为而治,万物生成。
自然繁态,始基没名。
上善若水,利尔不争。
分析研索,捭阖纵横。
春秋浊世隐仙翁,詹语玄谈醒聩聋。
倡顺自然消妄欲,守柔安得化争风。
千年预见惊尘界,一脉真知贯宇穹。
危困震球新变局,圣人思辨愈情衷。
第四篇 万世师表:走下圣坛的孔夫子
紧连实际,博大精深。
胸怀天下,学问追寻。
循循善诱,价值如金。
人之贤者,文质彬彬。
寻常心性见清淳,高雅弦歌采纳新。
春服既成欢对话,浊醪不弃共追询。
自嘲丧犬襟怀阔,笑赞曾皙意气真。
褪去庄严呈本色,千年师表亦凡人。
第五篇 《诗》中至美咏蒹葭
诗经誉美,芦荡扬名。
唱吟三叠,绕梁余声。
苍苍釆采,万种柔情。
诗人频叹,思念盈盈。
秦秋白露落寒塘,萧瑟金风啸故乡。
上溯难寻云外路,下游不尽海边疆。
伊人影幻沉津渡,骚客迷痴绕寸肠。
千古幽情凝雅韵,诗经一曲永流芳。
第六篇 逍遥游:咏庄子
思之无涯,言而滑稽。
心无羁绊,所愿最低。
谈玄说梦,哲学话题。
遍游山水,向往清溪。
思无涯涘讶奇音,喜自弦歌赏古琴。
陋巷箪瓢甘素志,寒窗天地守冰心。
交融物我经纶展,妙对濠梁典故寻。
隐耀藏芒明万世,浩然正气满胸襟。
第七篇 燕赵悲歌咏邯郸
谈兵纸上,学步邯郸。
毛遂自荐,抗秦国安。
完壁归赵,忠烈抱团。
成语产地,文化高端。
漫步邯郸故土乡,义风千载韵飞扬。
忆民彪悍胡尘染,朔史豪雄赵邑彰。
成语盈城言进退。悲歌贯耳诉存亡。
昔贤己去遗踪在。古迹今辉岁月昌。
第八篇 魅力工匠精神:都江堰
建功立业,青史名标。
流风泽被,浴野富饶。
虽非武将,辟土昭昭。
江堰千载,一代天骄。
李冰德业耀神州,太守勋名入画楼。
凿岭开渠忙日夜,疏江筑堰历春秋。
良工水利多奇智,巧匠天功数一流。
长驻乾坤千载绩,浑成今古万民讴。
【作者简介】王学东,辽宁营口人,1951年生。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行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