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星空下叩问魂灵
——读王充闾先生《国粹:人文传承书》有感
曲笑范
在喧嚣的信息洪流与日益同质化的全球图景中,我们如何确认自身的精神坐标?如何理解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气质与韧性的内在密码?王充闾先生的《国粹》,并非一部陈列于古董的博物馆指南,而是一次深入民族文化基因库的壮阔精神远征。它用如椽的散文巨笔,穿透历史的尘封,直抵那些塑造了华夏魂魄的“活”的精神内核,在叩问先贤魂灵的过程中,为我们照亮了一条理解“我们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幽深路径。
一、超越物象:追寻流淌在血脉中的“活”基因
书名“国粹”,极易让人联想到青铜重器、水墨丹青、昆曲京剧等具体的文化遗产。然而,王充闾先生的视野显然更为深邃和宏大。他所探寻的“国粹”,是超越物质形态的,是熔铸于民族血脉、代代相传的精神DNA——是那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孟子);是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与孤忠;是司马迁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担当;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狷介风骨;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狂放不羁;是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智慧;是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气节;是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深邃悲悯……这些并非陈列于玻璃柜中的标本,而是在历史长河中起伏跌宕、在个体生命里鲜活燃烧的精神之火。王充闾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些精神特质如何在具体的历史人物身上得以最集中、最生动、有时也最悲壮的体现。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是承载和诠释“国粹”精神最有力的载体。通过剖析他们的生命际遇、心灵困境、价值抉择与命运沉浮,那些抽象的“气节”、“风骨”、“情怀”、“智慧”变得可感可触,有了温度与血肉。
二、以人为镜:在魂灵的对话中照见自身
《国粹》的结构,是以一系列彪炳史册的文化巨匠、思想先哲、仁人志士为经纬编织而成的精神图谱。王充闾先生并非进行简单的生平复述或功绩罗列,而是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心灵对话。他带着现代人的敏锐感知和深沉忧思,潜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叩问抉择: 当屈原行吟泽畔,面临“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绝境时,那份孤独与坚守意味着什么?司马迁在宫刑的奇耻大辱后,是何种力量支撑他完成《史记》的伟业?嵇康临刑前的一曲《广陵散》,奏响的是对个体自由的终极捍卫还是对时代荒诞的无声控诉?
体察困境: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还是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守护?李白飘逸诗仙的形象背后,其政治抱负的幻灭与精神苦闷如何塑造了他的艺术巅峰?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其“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之下,又蕴藏着多少对现实无奈的深刻洞察?
提炼精神: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中,提炼出贯穿古今的士人担当;从文天祥的《正气歌》里,淬炼出支撑民族脊梁的不屈魂魄;从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悲剧中,反思传统文化价值在时代剧变中的崩塌与坚守的代价。
这种对话,不是冰冷的学术解剖,而是充满理解之同情与深刻之共鸣的“灵魂对望”。读者在跟随作者解读这些人物时,不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与自身的精神世界进行对照和反思:在当下的语境中,我们是否还珍视并传承着这些精神火种?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安放那份浩然之气、家国情怀与独立人格?
三、古今之辨:文化基因的现代回响与忧思
王充闾先生的写作,绝非单纯的怀古幽情。强烈的现代意识与深沉的文化忧患感,构成了《国粹》的底色和灵魂。他始终站在当代的立场上,审视着这些传统精神的价值、困境与未来:
价值的再确认:书中反复论证,屈原的忠诚(非愚忠)、司马迁的坚韧、李白的自由精神、苏轼的豁达智慧等,并非过时的古董,而是应对现代人精神困境(如意义迷失、价值混乱、物欲膨胀、压力焦虑)的宝贵资源。它们提供了一种超越功利、安顿心灵的维度。
断裂的忧思:作者敏锐地洞察到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精神谱系可能面临的断裂风险。当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那些关于气节、风骨、超越性审美的价值是否正在被稀释乃至遗忘?书中对王国维之死的解读,以及对许多人物悲剧命运的剖析,都隐含着对这种文化传承危机的深刻警醒。
转化与创新:王充闾先生并非文化保守主义者。他呼唤的是对“国粹”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强调,真正的传承不是泥古不化,而是理解其精髓,结合时代需求,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文化主体性?如何在科技理性主导的时代保持人文温度?这些叩问,都指向传统精神资源在现代语境下的激活与再造。
四、文心雕龙:诗性与哲思交织的文化大散文
作为“文化大散文”的代表性人物,王充闾先生在《国粹》中将这一文体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格局宏阔,气象万千:纵横捭阖于数千年历史长河,出入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展现出恢弘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学养积淀。每一篇长文都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精神长卷。诗性语言,理性光芒:作者本身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文字充满意象、韵律与感染力,读来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同时,文中又闪烁着深刻的哲理思辨和敏锐的历史洞察,诗情与哲理交融,形成强大的精神张力。
知识密集,意蕴丰厚:书中旁征博引,典故迭出,信息量巨大,却非掉书袋。所有的知识都服务于思想的表达和精神的探求,使文章底蕴深厚,回味无穷。
深沉的情感与忧患意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中华文化的深沉热爱、对先贤精神的无限敬仰,以及对文化传承命运的深切忧思。这种真挚的情感,是打动读者的核心力量。
结语:照亮来路的星火,安顿今心的家园
王充闾先生的《国粹》,是一部为中华文化精神“招魂”的厚重之作,一部引导读者进行“文化寻根”的启示录。它告诉我们,“国粹”并非遥不可及的冰冷符号,它就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潜藏于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深处。通过作者深邃的目光和饱含深情的笔触,我们得以在历史的星空下,与那些不朽的灵魂相遇,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浩然之气、不屈风骨与生命智慧。
阅读《国粹》,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旅程。它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获得片刻的沉静与回望,在理解先贤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文化的基因图谱中确认自身的位置。它提醒我们,守护和激活这些塑造了民族脊梁的“活”的精神基因,不仅关乎历史的尊严,更关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当下和未来,能否保持精神的独立、心灵的丰盈与文化的自信。
这部书,是精神的灯塔,是文化的薪火。它照亮我们回望来路,更启迪我们如何带着这份珍贵的“国粹”,走向一个既根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精神家园。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它让我们依稀望见了苏东坡的竹杖芒鞋,听见了李白的醉后长歌,触摸到了司马迁竹简上的体温——这便是《国粹》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在历史的回响中,安顿漂泊的现代灵魂,确认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密码。
作者简介: 曲笑范,女,辽宁营口人,1953年8月10月生。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滨城诗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