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闾《向古诗学哲理》
——少壮功夫老始成
李 磊
王充闾诚心喜爱和懂得鉴赏古典诗歌,其作品随处点染着古典诗歌的神韵和笔墨,使得其作品有独特的诗性之美。他还特别擅长古体诗词的写作,出版了《遽庐吟草》《鸿瓜春泥》等古体诗词集。一一展阅其古体诗词,觉实乃真正的诗心诗意,耳目为之一新。《向古诗学哲理》就是他几十年赏读古诗而辑成的读诗心得。
《尚书》中即有“诗言志”之说,古人作诗一贯重视诗的哲思意蕴。《向古诗学哲理》一书在诗艺阐释中,不仅揭示出人生命运抉择、人性剖析、生命体验、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哲思理趣,而且广泛涉及到艺术鉴赏、审美情趣、诗作技巧的规律性认识。作为一册成熟完善的古典诗歌选本,无论是诗歌篇目的选取,还是对诗歌的解读,都体现着赏析者的追求和情趣。古之文人的追求主要是读书和治学,而王充闾也是这样孜孜以求地致力于读书和治学的,诚如一位美学教授所言“充闾本色是书生”。该书也充分体现着作者的学问追求。王充闾幼读私塾8年,在读私塾期间,塾师尤其重视古代诗文的授学。其幼年求学的情形, 他一一记入其《青灯有味忆儿时》《绿窗人去远》《我的第一位老师》等清美隽永的散文中。《向古诗学哲理》中,也选取了很多首讲青少年时期求学的重要性的诗歌。其中有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朱熹的《七绝》、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这些诗歌清新可诵,作者对其中哲思理趣的解读也都很透彻。这让我想起他在其诗作《七绝》中的自陈“定力坚心铁样牢,浮名虚誉等烟飘。凭他俗议说三四,珍重斯文慰寂寥”。这番充满感情和感慨的话语,也理应让青年学子起而警醒。尤其“莫抛心力贸才名”句,可以说是对今人的醍醐灌顶之语。因为,一切浮名都如同云烟一样毫无意义甚至有害,当它聚集到眼前的时候,会造成绚丽的幻景,而这幻景往往会使人迷失心性,导致自己不清醒、不理智,而陷入舍本逐末的恶性循环之中。归根到底,只有学问是属于自己的。
今之青少年,有许多人都喜欢五光十色的电玩游戏,也有人在肤浅时代的躁动之下营求名利, 有志于读书求学的青年渐少。王充闾在其一首诗作中鲜明地表明了自己读书治学的立场——“文场耻作利名场”。从古至今的大学问家的人生步履也告诉我们,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即下苦功。读书求学,可以明白事理,可以洞悉真理,更可静虑遣除这物质世界的种种烦扰以及人生的般般苦楚,修养身心,完善德行。王充闾在其诗作《读书纪感(五首)》中自陈,“学海深探为得珠,清宵苦读一灯孤”,“如饮醇醪信不诬,朝朝伏案勉如初”,“探骊寻珠五十春,一番晤对一番新”,这点出了勤奋苦学和温故知新对于学有所成的重要性,同时还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向古诗学哲理》中也以古之诗人的言说和作者的辨析,道明了求取学问的道路和方法。宋代的儒学大师朱熹结合自己毕生的治学实践,在其创作的让我们可以虚心涵泳的诗句中表达出很多关于读书治学的真知灼见。比如《观书有感二首》讲的是获取新知和勤奋苦学的重要性,《崇寿客舍夜闻子规得三绝句(其一)》,讲的是读书对于调适精神的作用。其中“静对琴书百虑清”尤其是绝美佳句,可谓道出了读书人最本质的内在心音。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说法——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点明了我国历代文学成就的主要领域。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相继出现,各领风骚,泽被今日。可是, 唐朝之后历代诗歌的成就其实也是很突出的,诗人们的诗歌佳作也纷纷迭现。就像李白的散文《春夜宴桃李园序》和《与韩荆州书》等篇其实也是杰作,可是文名却被诗名淹没。道理与此同。而且,唐诗主情,宋诗和清诗主理。《向古诗学哲理》的成就也在于此,作者梳理出了从初唐至晚清1300年间我国古代哲理诗的发展线索和其间大批主要的杰作。尤其书中选取的清诗包括清人袁枚和赵翼谈诗歌艺术的诗作,是我以前见之甚少乃至不曾见过的,因此读来有新奇的阅读体验。而且,收入此选本的诗人不全是名人,很多作者及其作品“名不见经传”,这既昭示其搜索之博洽,又增加了不少的新鲜感。
诗歌选本如同写文章一样,不同的人选取和解读,风格、口味也划然有异。
《向古诗学哲理》中选取的古代诗歌,都格调高雅,韵味无穷,可以朗然成诵,颇具雅趣。这部书中选读的一些诗歌,鲜明地表现出正直良善、惟才是举、情感深切而又不乏超脱的情怀, 这在对高启的《叹庭树》、法昭的《兄弟》和潘耒的《马当山》等诗歌的赏析中体现得尤为深切。
作者简介: 李磊,女,北京人。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十几年来,曾任王充闾多部作品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