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夕阳于山外
——读王充闾近作《张学良:人格图谱》
白长鸿
不久前,在网上读到《张学良的晚年情缘》,这篇载于文汇读书周报的文章很热,被中国网、环球网等多家网站转载。《张学良的晚年情缘》是王充闾先生近作《张学良:人格图谱》中的一些片断,让我生出尽快看到此书的期盼。也巧,不日王向峰先生即送了我这本散文集,让我如获至珍。
初读充闾先生文章,感觉是轻松的,轻松中又有些凝重,字句里仿佛蕴含着一种思考,好像要故意考验读者的智慧。
“他像一只挣脱网罟、藏身岩穴的龙虾,在这孤悬大洋深处的避风港隐遁下来。龙虾一生中多次脱壳,他也在人生舞台上不断地变换角色:先是扮演横冲直撞、冒险犯难的堂·吉诃德,后来化身为戴着紧箍咒、压在五行山下的行者悟空,收场时又成了脱离红尘紫陌、流寓孤岛的鲁滨孙。”
读这些文字,我几乎惊呆了,张学良传奇的一生,竟然让几个比喻生动地构括出来。堂·吉诃德、行者悟空、鲁滨孙,与张学良本不搭界,隔着十万八千里,可是细细品味,却觉得这些比喻是那样贴切,甚至一时想不出能够代替这些比喻的例子。在这里,历史文本、表述模式与语言符号在象征意义中实现了有机统一,正像滨田正秀在《文艺学概论》中说的:“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有象征性。”
时下一些文章多有浮躁之气,而充闾先生的散文却以深刻见长,先生每有佳作出,多为人称善。东坡学士《书吴道子书后》有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读充闾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常有出新之感,大概这是他的历史文化散文受到众多读者喜爱的原因吧。虽然张学良的故事已经让人讲过多遍,读充闾先生这集子,却丝毫不觉得似曾相识。如果作者没有对张学良人生之路和精神世界进行深入挖掘,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感知和独到见解,就不可能在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营造出新的诠释。
譬如说,讲张学良的晚年,作者没有给出“英雄回首即神仙”、“百炼钢”成“绕指柔”那些已为人知的答案,而是于老将军的笑谑、滑稽中,看到了“兴于幽默而终于智慧,里面饱蕴着郁勃难舒之气和苍凉、凄苦的人生况味。”作者是这样形容汉公晚年的:“炽烈的熔岩包上一层厚厚的硬壳,照样在地底下放纵奔流,呼呼作响。”这种深刻,让人击节。我甚至有些疑惑,作者是在讲张学良的人生,还是在讲自己对人生的感叹?
张学良的一生富有戏剧性,充满神秘色彩,常引发人们猜想。充闾先生不是采用揭密、猎奇、噱头等办法吸引读者,而是以其深刻的哲思和灼见作出回答。在《鹤有还巢梦》中,对张学良晚年为什么没有回大陆,作者条分缕析地分析了政治条件、身体状况、客观障碍等原因,还从张学良内心层面深入探求,揭示了他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期许,这见解是独到的。在《成功的失败者》中,作者对张学良一生的是非成败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性的评价,而是从张学良生活道路中充斥着的悖论中,从他的个性、气质以及个性形成的“特殊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人生阅历诸多因素的交融互汇、激荡冲突、揉搓塑抹”中进行分析,让人信服。
今年二月七日,在王充闾《张学良:人格图谱》作品研讨会上,张毓茂先生有个发言,他提到,充闾的散文以思想性见长,现在,他又带着浓厚的情感来写散文,使散文更有感染力。我以为,这评价是中肯的。在《夕阳山外山》这篇散文中,我读到的不是一个老套的英雄美女故事,而是一曲让人感叹至深的凄美诉说。汉公与蒋士云早年相识相知,垂暮之年相聚相别,经作者娓娓诉来,让这段本就富有悲剧色彩的悲剧,成为了绝版。青春少女与风流少帅的失之交臂,让人一叹;相爱一生却只能在晚年有九十天畅怀适意的欢聚,让人再叹;原以为后会有期却落得个永生诀别,让人三叹。特别是夫人赵一荻出于爱护的约束和限制,使喜放纵、厌约束的汉公在另一种意义上又失去了“自由”,让人们对这位没有自由的悲剧主角更生出悲悯,很容易让人想起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也难免让读者在“曲终人散”后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
充闾先生籍里与张学良将军故乡相近,出生却晚三十五载,已然不是一代人。充闾先生没有发出“吾生晚矣”的感慨,而是用跨越时空的情思,与前辈人一起去感受、去面对、去思想。读他的文章,有一种源乎于生活、源乎于自然的亲切感,这让我想起了宋代梅尧臣的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我折服充闾先生的语言功夫。在他笔下,有白描,白描中不乏蕴藉;有比兴,比兴中衬出诗意;行文如流水,这流水声常常引来思索;还有一些文白相间的句式,语句易懂又富韵味。读这样的文章,仿佛遇到一坛刚打开盖就嗅到醇厚味道的老酒。特别是作者常将一些生活中鲜见的出于《易》、《汉书》等古籍的成语信手拈来,诸如“安时处顺”、“萍浮梗泛”、“托契深重”、“声应气求”等,十分妥帖,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文意。充闾先生是散文大家,读这集子,感觉先生已是心到笔到,文随思转,到了信笔由之、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我想,这与他深厚的国学底子、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无关系,而他那种开阔的视野、深邃的思考、独到的眼见,又让语言艺术传递着超出语言本身的深刻意蕴。
作者简介: 白长鸿,1952年生,辽宁沈阳人。曾任沈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诗刊》《星星》《诗潮》《芒种》等文学期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代表作有诗集《今日西湖无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