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述充闾先生其文(一)
▲大约用了十来天的时间读完“诗外文章”不由得叫好:好书、值得一读的好书。近年来时髦的词汇,必你也注意到:叫“悦读”。原以为是年轻人造出的“网络语言”。没想到正合我读完“诗外文章”的感受:愉悦轻松、神清气爽、赏心悦目、受益良多。
——摘自刘云山给王充闾《诗外文章》在北京研讨会的亲笔信
▲(你的《诗外文章》)曼妙洒脱的语言,娓娓动听的叙述,别开新意的议论,融知识、哲理、趣味于一体,堪比“人间词话”且又自成风格,我以为天 讲“诗词”还是讲“散文”都可为上乘之作,是会受到读者的喜爱,也会引起学界的反响。
——摘自刘云山给王充闾《诗外文章》在北京研讨会的亲笔信
▲王充闾曾在官场,也生活于世界即商场的时代,但他仍然没有被“驯心”。他独立的思想和情怀,在温和从容的书写中恰恰表现出了一种铮铮傲骨,在貌似散淡的述说中坚持了一种文化信念。这是王充闾散文获得普遍赞誉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他能在散文的困境中矗起一座丰碑的真正原因。
——摘自孟繁华的《散文困境中的一座丰碑——评王充闾的散文创作》
▲散文家王充闾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大量的散文创作不仅证实着作家处乱不惊依然故我的人生哲学,在纷乱如云的文化时代对文化传统和现实问题处理的镇定和成熟;同时,也在他关注的文学和文化命题中显示着他纯粹的审美趣味和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他的散文可以概括在文化散文的范畴之中,但是,他在作品中所达到的历史深度和情感深度,他的散文所散发出的文学魅力给我们带来的崭新阅读经验,使我们有理由对文学的信念坚定不移。在我看来,王充闾散文的动人之处,大致可以概括为“唯美主义”特征、深邃的历史眼光、对精神归宿的寻找以及他诚实的生命体验和文学性的表达。
——摘自孟繁华的《生命体验和散文的文学性》
▲王充闾首先是一个对国学有很深造诣的学者,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远远超出了我所了解的一些专业教授;同时,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而他的文学天赋为他要表达的思想又赋予了大音希声的形式和幽谷流云的飘逸。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遍及华夏欧美的足迹汇集为不断奔涌的文学源泉。他的深厚和独特,使他在20多年来的散文创作整体格局中,不在潮流之中却在潮头之上。
——摘自孟繁华的《生命体验和散文的文学性》
▲王充闾在状写这些对象的时候,以诗入景是他常用的手法。这既与他的修养有关,也与他的情怀有关。但他以诗入景不是抒思古之幽情,发逝者之感慨,而是情境交融自然天成,无斧凿痕迹和迂腐气。这种手法超越的是“诗骚传统”,而凸现的则是书卷气息。
——摘自孟繁华的《生命体验和散文的文学性》
▲王充闾的散文是散文困境中的一座丰碑。他独立的思想和情怀,在温和从容的书写中恰恰表现出一种铮铮傲骨,在貌似散淡的述说中坚持了一种文化信念。
——摘自孟繁华《散文困境中的一座丰碑——评王充闾的散文创作》
▲王充闾的文化散文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可以看作是这个时代散文创作的标志性成就,他在文坛引起的巨大反响仍在持续。——王充闾先生就是这个时代融汇古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和散文家。
——摘自孟繁华《谈文学大东北:地缘的建构与想象》
▲王充闾是当下重要的散文家。他皇皇二十余卷文集,以其正大的面貌、浩瀚的雄姿、澹然的笔触和云卷云舒的万千气象,展示了他丰赡、多样的散文创作成就。他书写日常生活的片段感受,抒写清风绿水的恬淡情怀,他的文字里有仙风道骨也有人间冷暖;但他更沉迷的,似乎还是几千年来的华夏本土文化历史,这些文字里有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有人文世界的日月星辰和江山万里。
——摘自孟繁华的《评王充闾《国粹:人文传承书》》
▲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摒弃什么、传承什么,是一个时代的大命题。当下,求新求变几乎无处不在。当然,求新求变,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要求。但是,求变必须知常,数典不能忘祖。祖先崇拜、思想文化、人文地理以及生活哲学等,也是历史学家、思想史家要处理的对象。那么,王充闾的文化历史散文为什么还有独特的价值,这就是王充闾散文的文学性。王充闾散文内容的丰富性,与《史记》《左传》《资治通鉴》等中国典籍有谱系关系。这些中国古代典籍是华夏文化的元话语。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历史著作来读,也可以将其作为文学著作来读,当然,那里也蕴含着中国特有的哲学智慧。王充闾的散文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同时也更具文学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上人间信马由缰。既撒得开也收得拢,既鲜活又形象,他深得中国传统文章神韵和做法。他的文字用“庾信文章老更成”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读充闾先生的文章,也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文如其人。充闾先生为人温文尔雅、和颜悦色,他的修养我辈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望其项背也难。他的文章给人的感受也不是大开大阖,醍醐灌顶,而是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我们在他娓娓道来中润物无声地受到感染和滋养,他的知识储备、讲述方式以及对历史的理解、同情和会心,都给了我们通透、明了的启发。
——摘自孟繁华的《评王充闾《国粹:人文传承书》》
▲辽宁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王充闾的作品系列,内容包括六本散文和一本诗词集,它们是《寂寞濠梁》《文明的征服》、《西厢里的房客》《一夜芳邻》《山城的静中消息》、《天凉好个秋》、《我有诗魂招不得》。这七本书大体包括了作者过去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尤其是六本散文集在题材与主题方面实现了归类整合,各有侧重,更能见出文本的整体合力,使一位散文大家的精品创造的势能更显突出。
——摘自王向峰的《“王充闾作品系列”座谈会发言》
▲作为一般写散文的作者,大多以时间过程中生成的散文数量为编集原则,或薄或厚,大体够几个印张之后即可编成一集。这是常见的一般写法和编集法。而发展成文体作家之后,或因其散文所写的题材与主题为风格制约形成了侧重点,或因其形成了作家的以致文体的风格,不论写什么都具有作家风格的统一性,这时编成的散文集却与前者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看苏轼写人物、写景的散文,都见有苏轼自身的风格特点。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朝花夕拾》,布封写动物《自然史》,巴乌托夫斯基写俄国和欧洲许多作家的散文,都是可以探讨文集主题的散文杰作。有鉴于此,王充闾的散文创作,越来越有工程意识,编辑文集时越来越有主题意识,形成了今天作品系列中所展示的“千秋叩问、红尘解悟、昔梦追怀、文化乡愁、山川赏读、生涯旅寄等人生内外两界的般般情味。每一集都是这样地务总纲领,杂而不越。
——摘自王向峰的《王充闾作品系列”座谈会发言》
▲王充闾的散文创作已经达到了艺术的辉煌阶段,他不仅找到了比较集中的题材开发地,又能充分地运用特有的审美眼光去观照,在体物赋情时,把精炼的古文溶化在现代文学语言中,造成自己的诗意散文,情采与哲思并茂,不论全国的评论界,还是广大的读者群,都公认为散文文体创造的大家。而“王充闾作品系列”的出版更对象性地确证了这种公认的无可辩驳性。
——摘自王向峰的《“王充闾作品系列”座谈会发言》
▲王充闾作品把中国古代文化、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文化紧密结合,作品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具有很强的张力。
——摘自王向峰的《在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王充闾的诗是以古体形式反映新生活、新局面、新思想、新情感的创成之作。在诗的题材选取上,多半不离景境,但又不止于景境,他多有情景相融的创化,多有情景相融的体验,又多有情景相融的寄托。读他的诗,我们并不感到是“旧瓶装新酒”,我自己也由此特别相信,旧体足可以在高手诗家的笔下再创辉煌,真正得到一次赫赫扬扬的凤凰涅槃!
——摘自王向峰的《情景相融的诗艺创造——谈王充闾的三组诗作》
▲王充闾的散文创作已经达到了艺术的辉煌阶段,他不仅找到了比较集中的题材开发地,又能充分运用特有的审美眼光去观照,在体物赋情时,把精炼的古文溶化在现代文学语言中,造成自己的诗意散文,情采与哲思并茂,不论全国的评论界,还是广大的读者群,都公认其为散文文体创造的大家。而“王充闾作品系列”的出版更对象性地确证了这种公认的无可辩驳性。
——摘自王向峰的《散文的精品创造》
▲说到充闾的“人文三部曲”——《庄子传》《文脉》《国粹》这三本书,是他这种自觉性突出的、集中的、最成功的表现。由此我们也看到,今后的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不可限量,没法预期能达到什么样的一个光辉的顶点,但是可以指望会有比现在这三本书更好的作品出现。
——摘自王向峰《在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国粹》一书,荟萃了古典文化的丰富内容,更兼有艺术审美的生动笔法,文辞高雅,饱含诗意,尤其是对于今人比较生疏的一些古代文化问题,能深入浅出地加以化解,让人读来不觉隔生,且能得到有益有趣的艺术享受。
令人叹服的是,书名“国粹”,可是,作者并没有从国粹的一般范畴入手去展布知识格局,不是从概念出发,做定义阐释、逻辑演绎,而是运用散文笔法,钩沉蕴含国粹文化的诸般命题,以事为经,以情为纬,独辟蹊径地写出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文化观念、价值选择、心灵空间和统摄诸多国粹文化范畴的精神脉络;通过一篇篇美文,侃侃而谈那些华夏文化的元话语,生动形象地讲述中国所特有的“科举”、“和亲”、“隐士”“诗词”“楹联”“姓氏”“丝绸之路”“徽文化”“竹林七贤”贺兰山岩画、江南小镇等等文化根脉与生命符号。我们既可以把它作为历史著作来读,也可以将其作为饱涵哲学智慧的文学作品来读。此其一;其二,按照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人化的自然界”和“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人之间的关系”,书中有专章写了人文地理、人化自然。可是,作者的着眼点却在于通过山川风物表现哲思、史眼、世态、人情。比如,他写江南名镇周庄、同里,把江南名菜“莼菜脍鲈羹”与名园退思园作为切入点,来写西晋名士张翰和晚清官员任兰生,最后落脚在中国文人的出处、仕隐、进退之类的人生道路抉择上。其三,作者惯于采用时空交错、散点透视方法。时间是历史,空间是存在,空间未变,时间在变,时间变了,空间的文化与审美存在也在变化。这种纵横交错的联想、想象,使同一景观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与此相关联的还有生活观念与思想观念的处置技巧,二者经常搅合在一起;不同的是,思想观念不断流动,迅速更新,而生活观念常以民俗民风形式沉淀下来,相对稳定。这些都是以艺术手法表现传统文化时需要把握的课题。
——摘自王向峰的《<国粹>的艺术创造性》
▲王充闾先生倾半生心血著作的诗文与解读中国古代诗文成果的《充闾文集》以20卷本、近700万字的规模,由万卷出版公司隆重推出,其思想与艺术价值、社会与学术影响,无论是在辽宁还是在全国,都是足可称道的高端成果。
充闾先生的诗文写作虽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但真正进入自由自觉的顺畅期,还是从改革开放的80年代开始的,其创作势头如大江奔流,屡见高潮迭起,35年中的精求不辍,成就了一位在全国著名并产生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散文作家。
——摘自王向峰的《《充闾文集》 精求文字著华章》
▲20卷本的《充闾文集》,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同一个积存丰厚的藏宝家,我们进入他的库,只见一架架、一层层、华光耀眼、美不胜收的珍宝。把20卷本的《充闾文集》摊在桌面上,在审美心理感受上与此相似。但是这20卷书的排列顺序却有内在逻辑关系,了解此中意义,才能深知作者所著的六个系列作品的内藏价值,更能见其是学富艺高的文学大家。
——摘自王向峰的《《充闾文集》 精求文字著华章》
▲充闾先生严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潜心创作出大量充满正能量的文学作品,不仅带动了辽宁的文化发展,也用大量作品为辽宁争得了很多荣誉。可喜的是,他现在的创作势头正旺,我们足可期待他在创作上更有新的作为与贡献。
——摘自王向峰的《《充闾文集》 精求文字著华章》
▲《文脉:我们的心灵史》正是这样以如椽的大笔,在千年的文脉流淌中,尽写中国人的心灵。千年文化一脉相承,这本书会让我们把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并在新时代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创新。
——摘自王向峰《千古文化一脉流——读王充闾的《文脉:我们的心灵史》
▲充闾先生的《国粹》一书,荟萃了古典文化的丰富内容,更兼有艺术审美的生动笔法,文辞高雅,饱含诗意,尤其是对于今人比较生疏的一些古代文化问题,都能深入浅出地加以化解,让人读来不觉隔生,并能得到文化散文的艺术享受,可谓有一举数得的收获。
——摘自王向峰的《透识民族的文化精神——读王充闾的《国粹:人文传承书》》
▲充闾先生的《逍遥游·庄子传》是一部工程浩繁的散文工程,充分地显示了他的传统文化素养与学术精进的专务之功,堪称是他文化散文创作的巅峰之作。他书中可以称道的创造成就很多,我是感于文学写作的“放言遣辞”之难,特意专注于他这本新作乘文字以自得的逍遥游,作为“取法乎上”的一种实践临范,这对于一部36万字的巨著,可说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已。
——摘自王向峰《乘文字以自得的逍遥游》
▲王充闾的散文审美创造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体意识。可以认定,充闾是散文的文体作家,他对散文这种文学文体有非常自觉地创造追求,不论是什么题材对象,或人或事,或古或今,到他的笔下都能点化成文,在典雅的语言文字中寄托般般情味。他的散文是在理、事、情相辅相偕中得成其体,在人性的探究与文化的发扬中,显示出独有的文章格调。
二是文学意识。文学是一种审美创造,体类为语言艺术。使语言表现成为艺术,其表现者第一要创造出文化内涵,第二要有自觉地情采构制,第三要写出人的内在精神。在这三点上充闾是充分具备的。他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超白话又非文言的现代文学散文话语,三字句、四字句联翩运用,复句中有前后呼应,情充理正,诗意盎然。陆机说:“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没有作者的文学素养,绝无作品的文学性。
三是工程意识。凡是处于人的自由自觉性的对象创造,并且是有成果确证的建造,都可以说是一种工程建造。但由于散文常是以单篇立式,而人们随感写来,常常是“不挨章”。充闾的散文创作较早地意识到题材的集约性,主题的涵盖性,在《人才诗话》和《沧桑无语》等集子里早见工程规模。这次的七卷本《王充闾作品系列》,不仅每本各具工程的规模态势,更有主体风格的统一制约,可以给从事散文创作的人以文体创作的诸多启示。
——摘自王向峰在《王充闾作品系列》研讨会上的发言
▲古今中外关于人才问题的诗歌很多,其中不少篇章闪现出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思想光辉。王充闾同志在古今诗词的海洋中泛舟,探幽抉微,选出二百多首优秀诗作,分几十个题目,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给以阐释,结合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新形势论证了人才问题的诸多方面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王充闾同志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丰富的知识积累,也可以看出他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的切身体会。“人才诗”这个概念,过去很少有人使用,也许经过王充闾同志的努力,会成为诗歌中的一个门类。这本书既是一个人才诗的精萃选本,又是一本围绕人才问题论述的杂文集。王充闾同志文风质朴厚重,典雅而不板滞,流丽而不浮华,使整个文集现出深入浅出,谨严博洽的风貌。对王充闾同志的治学态度和钻研精神,我深为赞赏。
——摘自余心言王充闾散文集《人才诗话》序言
▲我读充间诗词。常感卓然有古风。这令人读之爽意沁心,享受一种唯中国古典诗词才能有的类的韵味。我以为这是古典诗词之为古典诗词的必备素质。当然这不是今人说古话。而是今人承继了古人的审美传统与风范。这种风范神韵之构成,我难说清楚,但是。字、词、句之“原型构造”,它们之特殊组合。它们所牵惹联类到的历史—文化—社会情状及文学传统,以及由此构成的总体神韵,所有这些,大概可算是主要构成因索。如果要我准确说出充闾诗作之“古风”来由,我想,具有这些索质,就是原因所在。读充闾诗作。就感受到读古人许词时的那样一种审美韵味。随手抄几句,如“青山隐隐接层霄,溪啸松鸣慰寂寥。俯瞰恍疑天上坐,抬头依旧月轮高。”(《妙香山》)“为晴为雨总由之,埋首沉酣澹定时。异样丰穰同样乐:渔翁垂钓我敲诗。”(《棋盘山水库即景》)就其风姿神韵说,确足古诗风范。
充间古诗能达此境界,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对于古诗词的烂熟于心。他不止“外在的”背涌,而是内在地以诗词话语为思维素材和“思维符码”,所以随口吟来,事是今事,景是即景,但运用的语言符码和词句皆化自古诗词。按照结构主义的说法。诗人的话语来自一个特殊的话语系统,不同于普通的话语系统,这既包括对于现时代的语言的运用,也还包括对于古代诗歌语言的运用。充闾之古体诗,具有别人难于得到的古诗之风,原因和动力正在于此。
然而,这却不只是记忆和熟练之功,更重要的在于创造。美国著名的结构主义文评家罗伯特·肖尔斯在分析蒲普的诗作时,就指出他不仅记住了德莱登、弥尔顿和莎士比亚等诗人所使用的语词。“而且也熟知他们运用这些词的数不清的语境”,因此,他能一方面创造出自己的语境来,一方面又在这种语境中创作出自己的语词。功夫在语境的创造。这就是语言大师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的历时性意义在被诗人通晓后,能够收到真正的共时性意义”,使诗人能“昔日与现在”对话,“这个历时的语境使以往瞬息即逝的诗歌措辞具有了新的生命力,重新活跃在诗人的语句中,同时使它们超越了它们自己的时代。”(以上均见罗伯特·肖尔斯:《结构主义与文学》,1988.春风文艺出版社)
我以为从这种分析中,可以看到充闾之诗的特殊的审美紊质和构成这种素质的诗人的学力与才力。
——摘自彭定安评《鸿爪春泥》
▲《沧桑无语》这部散文集中的一篇篇作品,都是面对那沧桑多变的自然和历史多变的沧桑,所生发的情愫、思考、感慨、体验和感受;是自然的思绪、历史的反思。然而,自然无语、历史已逝,它们都如老子所说“大音稀声”地无语对苍生,所谓天何言哉、地何言哉,桃李也无言。而无语者却具有无穷尽的意义和蕴涵。面对这无语的沧桑,“我”(作者)自言之:“言”自然一沧桑无言之言、未言之言;是言无言沧桑之所言、揭示无言之言,替天地。自然而言,“言我所知、所思、所感”。
这里,自然—历史—我,三者连为一体、和合融会。作家的“文章”,同大块文章、历史篇章一体一致。不过,大块文章、历史篇章的意义蕴涵,都是属于我而不与他人同的解读、诠释;而我的解读、诠释又是我对于自然.历史的意义蕴涵的附加、生发、提炼与升华。这,使我想起泰特罗在他的《本文人类学》讲演中所说的“自然行迹”与“人文话语”之间的关系:“旅行同时也是对旅行者的自我进行探索和发现的心灵历程。”旅行者对于“自然”的解读,既是一种“自然行迹”的记录,又是、甚至应该说“更加是”他的“人文话语”。《沧桑无语》记录的是作家王充闾游历风景名胜地、历史遗迹处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也就是他的旅行中对自然与历史的探索和发现的历程;但是,同时也是他的“自我”对自身的探索和发现;前者是游历的历程,后者是他的心灵的历程,前者是“自然行迹”,后者是“人文话语”。我们可以说,《沧桑无语》中的文章,既是作家对自然与历史的意义、蕴涵的发现、发觉.发掘.探索,也是并更加是他对自身的发现。发觉.发掘.探索。无前者固无以言后者,但是,无后者则更加无以言后者之所言。因此,读《沧桑无语》固然是读书中对于自然、历史的解读与诠释;但更加是对于作家王充闾自身的解读与诠释。这正是一种双重阅读。而我此处此时之“读”,主要是后一种阅读,主要是对“人文话语”对作家自身的阅读。当然,这种阅读又必须是建立在前一种阅读基础之上的。
——摘自彭定安《沧桑无语意无穷》
▲是否可以说: 即使不是全部,至少也是不在少数的情况下,充闾散文的立意、旨趣、“骨”、“气”,他的描述与议叙,是从反思与超越中得之?充闾于文字中和文字背后,发挥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去蔽”,即“掀开生活的遮蔽”而显示、揭示、暗示“被选蔽的真实与本质”。这也是他能做到海德格尔所说的“外位”地思考。而这正是“官宦生活的反思与超越”的文学实现和文学实践,由此而形成了他的优势文化“相”。
语言构造与风格方面的文化“相”,表现于王充闾散文的语言,包括词汇、句式、句子构造和语法等项,基本上是传统规范汉语的表达方式;其格式与风格是与他的文章的整体态势与气韵相契合的,因而是得体的,艺术上是统一的。
总之,王充间所使用的,作为“思想的体现”的语言,是和他的艺术思想及一般思维契合的。而当他在近几年,汲取西方文化之精华质素以及中国现代学术与文学表述方式之后,为了表现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一命题一意象,便使他的叙述语言来了一次改革,一个发展,一个演变,而产生新的语言体现方式与语言风格。它在整体上,是以传统中国规范语言特别是具有古典规范语言,即蕴涵中国古典散文(文言散文)和诗词歌赋神韵的语言范式为基础,又汲取现代的和西方的学术艺文语言范式,化而用之,从而使整个文化“相”发生变异,而成就了新的格局。这是一种艺术思维与文学风格的变化与发展。
——摘自彭定安的《王充闾艺术思维和散文作品的文化“相”》
▲王充闾先生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港台有广泛的影响,有广大的读者群,在国外亦有相当的影响力。其作品以高超的文化品位,博得社会的足够认可。
——摘自彭定安《在王充闾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曾多次说到,充闾同志每有所言,或报告、或讲演、或议论、或闲谈,皆习以为常地引用古典诗词,张口即来,纯熟精通,特别是融会于他的语言中,思维中,表述中,自然流露,成为他的语言中天然自成的部分,血肉相连,不可分割,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记得恩格斯曾说,如果能用外语思维,这就是掌握这门外语到家了。充闾掌握古典诗词,已经达到恩格斯所说的以其思维的程度,那些熟读的古典诗词已经是他的思维和语言的“血肉成分”、“思维粒子”、“话语词汇”。
——摘自彭定安的《王充闾的艺术思维和散文作品的文化“相”》
▲王充闾作为散文大家的诞生与家庭、时代、社会环境和交友都有重要关系,家学渊源、中国古典艺术,成为他散文创作的重要基础。他的文化散文以发掘传统文化的资源,摘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作为主要内涵。他用散文的形态,执行着一个民族的反思性文本,其思想蕴含丰富,应该纳入30年中国人对传统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开辟中。他是辽宁文艺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散文,恰恰就是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民族、人民的生存进行了思考,这就是王充闾在中国当代文坛的意义。
——摘自彭定安在《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座谈会的发言
▲我感到,尽管作者王充闾把自己的创作视为繁忙公务的余事,并且以这样的口吻自嘲:“情知宦后诗怀减,俗吏偏思作雅人”,我还是愿意把他看作是一位文学写作的斫轮老手,一位在散文写作上出手不凡和独具机杼的散文家。
——摘自冯牧的《书生本色,诗人襟怀——读<清风白水>》
▲我在读过《清风白水》之后的第一印象和感受,是审美的欣悦,是思想感情的会心交流,是在知识见闻上颇获教益的满足,是因作品出于一位朝夕忙碌于冗杂公务的领导干部和业余作者之手而感到的意外惊奇。
——摘自冯牧的《书生本色,诗人襟怀——读<清风白水>》
▲王充闾以人品和文品赢得了评论家们竞相在首都、上海、天津、沈阳等地的报刊上撰文评价。其中有堪称宗师的老一辈作家、评论家;有成果丰硕的评论界栋梁;也有器识不凡的评论新秀。他们的论文几乎涉及了王充闾散文创作的各个方面:文体意识、诗人襟怀、个性特征、美学追求、学识素养、感情世界、语言风格、知识结构、现代观念……对于王充闾散文的不同文体:游记、随笔、抒情散文、杂感等的艺术特质,评论家们也给予了认真的分类评析。有的评论家综合评论王充间的几部作品集,揭示了他从义理切入感情,从外部世界深入到内心世界,以“文以载道”为灵魂的创作道路和心路历程。
——摘自冯牧,郭风的《王充闾散文创作论集》之编者的话
▲王充闾同志有很高的思想修养。而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乃是以很强的文学修养写出他的社会、人生、乃至政治见解。他的作品的思想力量,是以散文家的才智加以显示的。这是他的作品颇为显著的特色之一,也是我拜读他的作品后所得的一种重要启示。充闾同志的散文作品有一种充实、饱满、凝重和严谨的素质。
——摘自郭风的《自觉的文体意识——序《清风白水》
▲充闾先生是从营口走向全国乃至华人世界的大作家,其影响已超越国界。虽然如此,已过古稀之年的充闾先生,仍以“非此不乐”、“欲罢不能”的态度,精神矍铄地在人类的精神家园中进行深度探访与寻觅,并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这使我想到孔子晚年的自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充闾先生再现了这一至纯至美的大境界。
——摘自王恩来《充闾文章老更成》
▲我们可以看到,某些作家在某一时期写出一些好的作品后,便给人以江郎才尽之感。而充闾先生一直处于精进的状态,特别体现在艺术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的兼备上,体现在“人性烛照、灵魂滋养”的责任担承上。在我看来,从“言必有诗”的兴观群怨,到向历史深处求知,进而对生命和人生进行深入开掘和哲学思考,也是充闾先生散文创作的三种进境。
——摘自王恩来《充闾文章老更成》
▲在我看来,《文脉:我们的心灵史》不论从选题、内容和结构上看,还是从学术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上去考量,《文脉》均是在巜国粹》基础上的超越,是充闾先生历史文化散文创作的又一高峰。
——摘自王恩来的《王充闾先生及其“人文三部曲”》
▲春天来了,迎春花开,碧桃吐蕊,柳丝摆风,人欢马嘶。在这明媚的春光里,《柳荫絮语》即将付梓,承充闾垂青,嘱我为此书作序,自知浅陋,仍欣然命笔。无他,惟愿散文这朵花,开的芬芳艳丽。
——摘自单复的《观博约取,积厚薄发——序散文集《柳荫絮语》
▲王充闾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以及贡献,为我们的整个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坚实的基础;就是对于当前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作品阅读的引领作用。面对时代,包括面对我们的历史和传统,王充闾很好地担负起我们作家的职责,真正写出无愧时代、直面社会人生的深刻的作品,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
——摘自李刚在《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座谈会的发言
▲当代三大家散文:余秋雨——戏剧化;周国平——哲理化;王充闾——美学化。我很喜爱充闾先生那些美学散文,看得出来,作者对美学近乎一种宗教式的崇拜,把美学作最终的追求。
王先生散文大致分为四期:1、上世纪50、60年代——《柳荫絮语》:乌托邦的特色激情,表现平凡的人物。2、80年代——《人才诗话》:关注人的存在、价值、意义。3、90—95年,《清风白水》《春宽梦窄》:语言潇洒,雅致,诗化,美感。4、90年代后期,《沧浪之水》《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哲理、思辨、深刻。
充闾先生写作特点十分鲜明,摘要说明——
一、在叙述上,善于讲故事(在当代散文家中讲故事,竟令人感动得掉泪);揽天地、山水于散文之中;写历史散文,时空交错——通过合理想象、大胆猜测。自由联想——意识流的方法(梦幻手法)。
二、充闾先生具有诗人气质——非功利性、美学化;梦幻情结,直觉思维;落花无语,大美无言。善于把诗意与思辨结合起来,景与情、情与理结合起来。
三、着意于意象的营造。豁达、超然与幽默,体现生命的智慧。体现了对生命个体和历史的自觉。亦幻亦真,消解真假的界限(写陆游访沈园)。
四、善于提出问题,对生命意义的无穷追问,对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的追问。最有诗美与哲学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问高于回答。
五、善于借助空间写时间,依托地域写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新的话语方式。
六、善于追忆,诗意的,美好的,感伤的。忆及充满憧憬、幻想和天真乐趣的孩提时代,不乏理性的投影。运用写作者的我与孩提的我的双重视角。看到心灵的栖息地。
七、以个性独立为记忆方式。在回忆中捕捉往日的信息,用回忆来沟通过去与现在,比较自由地舒展性灵。忘情于文化价值观的思考和对人生哲学精神家园的探寻。清醒的现代理性同强烈的追求,产生孤独,唯有精神家园可以安慰孤独。渴望生命力的张扬,是一种真正的人格自塑,显露出人格本体。
八、人过中年的怀抱,以独特的视角出之,当然,已不是天真烂漫、少不更事的眼光,而是饱经忧患、经过中西文化洗礼的眼光了。是审视的眼光,扬弃的情怀。既有深长的韵味,又有感情的交流。
——摘录自颜翔林在《王充闾作品系列》研讨会上的发言
▲历史散文的步履在进入新世纪的门槛之后似乎呈现出蹒跚不前、缺失自我创新的生命张力。其原因之一,就是文体意识的遮蔽和主体间性的缺席。然而,令我们欣慰的是,散文作家王充闾,以其对于历史散文的审美乌托邦般的沉醉和对文学的话语形式的刻意探寻,诞生了对于历史散文的写作活动的独到的审美理解和文体领悟。
——摘自颜翔林的《文体意识和主体间性——评王充闾历史散文的写作》
▲源于一种不间断的渴求自我超越和自我否定的创作张力,以及王充闾对于散文写作的审美乌托邦式的迷恋,也由于独特的文体意识和主体间性的领悟及其富于想象力的叙事技巧、圆融的话语修辞,使作者的散文创作不断诞生新的气象和获得不同凡响的审美魅力,王充闾成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大家,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和认同。
——摘自颜翔林的《文体意识和主体间性——评王充闾历史散文的写作》
▲而立之年初读充闾先生的散文,可谓一见倾心,好似久居都市,身陷红尘的出行客,突然间面对青山碧水,听泉声鸟鸣,闻见青草花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人世如烟,转眼将近廿年,恍惚间已近知天命之年,两鬓如盐。其间,充闾先生的散文一直相伴至今,成为生命存在的一部分。
——摘自颜翔林的《美学的独行者》
▲充闾先生的散文,是美学的散文,洗净铅华后天然无雕的唯美,取自天籁的自然之音,空间林地的一抹夕阳,飘逸在山谷里的无言月色,融合着兰花的淡雅芳香。心会这样的散文,如饮一杯醇茶,平淡之后余香满口,洗却心尘。充闾先生的散文,有如一泓清泉,一潭池水,飞流与宁静,映照历史的烽烟,反射生命的热烈和苍凉。没有余秋雨散文老男人式的故做矫情和周国平散文掉书袋的枯燥理念,没有其他一类散文作家的知识炫耀和令人厌倦的身份立场,没有当今流俗知识分子的启蒙和救赎的虚假神话,当然,也没有女性化自恋不己的脂粉气。充闾先生的散文,有童心回归华发的本真,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探询历史与现实的玄机,澹然的幽默代替情绪化的愤世嫉俗,春秋笔法的叙事准则,写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曲折凄婉,恢复我们中断久远的对于历史的恋情,呼唤文学回归对历史的直觉。
——摘自颜翔林的《美学的独行者》
▲充闾先生是审美的独行者,美学的独行者,美学散文的独行者。凭借自己对于自然的独特直觉与体验,充闾先生有着穿透历史的奇异想象力,以想像激活历史,以自然万象隐喻历史的苍茫和人事的诡秘。充闾先生的独到之处在于,他禀赋一般散文作家所缺乏的对于大自然的超常敏锐,童年时代身处东北荒原,使得他成为自然之子,造就了其对于大自然的沉迷与酷爱。
——摘自颜翔林的《美学的独行者》
▲充闾先生的散文,尤其是近年来的大部分散文,属于臻于完美的散文,是美学化的散文,其人生也是美学化的人生。作为充闾先生散文的沉醉者和珍藏者,作为他的忘年交,真诚祝福他在审美和诗意的散文旅途上越走越好,快乐地享受生命的福慧双全。
——摘自颜翔林的《美学的独行者》
▲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被关注和评论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件,多年沉醉散文世界的作家终于被众多批评家和读者所认同和喜爱,这是一个有意味的象征,说明文学还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领域,理论批评界和读者都共同关注那些寂寞的审美边缘和孤独的文学世界。王充闾的写作历程证明,创作主体是一个为散文写作而存在的生命个体,美学与历史对话是他数十年书写生涯的不懈渴求。
——摘自颜翔林的《评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