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谈充闾

泥土,永不涸竭的生命动脉

【 字体:
2011-07-18 11:01:03  阅读次数:1315 次

泥土,永不涸竭的生命动脉

——读王充闾《回归》有感
 
韩富军
 
    王充闾先生的散文以其独特的品格享誉文坛,在当代中国散文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最近,读了王充闾先生的《回归》,我被先生诗性的审美情怀、鲜活的生命体验、尤其是先生拳拳的泥土情结深深打动,我试图用青涩的文笔,把我读《回归》的所有感受和给大家一起分享。
    王充闾先生在《回归》中引用诗人艾青的诗句饱含深情地诉说了对故土的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确如此。《回归》紧紧围绕泥土这一意象,多层次地抒写对故乡泥土深沉的热爱与眷恋;多视角地描绘故乡泥土滋养的生命美景;多方位地探求故乡泥土与生命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昭示生命的真谛:泥土,永不涸竭的生命动脉。
    一、多层次地抒写对故乡泥土深沉的热爱与眷恋
    (一)亲近泥土,揭秘热沙土炕的养育方式
    先生从自己呱呱坠地讲起,“母亲还说,不亲近泥土,孩子是长不大的。许是为了让我快快长大吧,从落生那天起,母亲就叫我亲近泥土——不是用不块裁成的席子包裹,而是把我直接摊放在烧得滚热、铺满细沙的土炕上,身上随便搭一块干净的布片。”这独特的热沙土炕的幼儿养育方式,为造就先生健康的体魄奠定了基础。
    (二)顽皮泥孩,回味乐趣无穷难忘童年
    谁没有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呢?童年总是能勾起人们深情的回忆。先生回味自己童年的快乐光阴,用幸福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他记忆深处的精彩片断:“到了能够在地上跑了跳了。我就成了地地道道的泥孩儿,夜晚光着脚板在河边上举火照蟹,白天跳进池塘里捕鱼捉虾,或者踏着黑泥在苇丛中钻进钻出,觅雀蛋、摘苇叶,再就是成天和村里的顽童们打泥球仗。”“泥土伴着童年,连着童心,滋润着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可以说,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泥土中摔打过来的。”“这里蕴蓄着强大的生命力,本能地存在着一种热切的生命期待。”童年因为无所顾忌而快乐,童年因为充满生机而美丽,童年因为充满期待而神奇。先生丰富多彩的童年就是这样和泥土密不可分,它传递着先生童年的幸福,在读者心中荡起层层涟漪,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在我们分享这幸福的时刻,那泥孩儿的形象早已烙印在读者心中。
    (三)远走他乡,割断故土脐带的心灵漂泊
    远离泥土的生命是孤独的、萎缩的。岁月沧桑,作者对土地的认识也有了超越: “自从我离开了故园,也就割断了同滚烫的泥土相依相偎的脐带,成了虽有固定居所却安顿不了心灵的形而上意义上的漂泊者。整天生活在高楼狭巷之中,目光为虹霓灯之类的奇光异彩所眩惑,身心被十丈尘埃和无所不在的噪声污染着,生命在远离自然的自我异化中逐渐的萎缩。”先生把离开故园比作是割断了同滚烫的泥土相依相偎的脐带,从此与母体分割,生命因缺失了应有的营养而苍白,虽有固定居所却安顿不了心灵,成了漂泊者。这让我联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远离世俗、沉醉自然的心境,这心境在《回归》中重现。说明作者传统审美意识的色彩很重。而对那种淡泊宁静的人生的倾心,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田园思想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四)回归故土,续上永不涸竭的生命动脉
    作者牢记着母亲的话“不亲近泥土孩子,是长不大的”。也许是这个原因吧,当他“急匆匆地踏上这阔别数十载的泥涂”,“便闹了个仰面朝天,彻头彻尾地与泥土亲近了”。这一跌,跌得非常有意义,彻头彻尾地与泥土亲近了,母亲的话“不亲近泥土孩子,是长不大的”又再一次被意味深长的提起,真是“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还是喜欢让双足直接踏着大地,亲近泥涂。植物托根于大地,与动物不同,它们朝朝暮暮、历久长新地向人类播放着芬芳,灌注着清气。我忽发奇想:只要站在泥涂里久久地凝神伫立,当会自然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顺着翠绿的苇丛潜聚到我们的脚下,然后像气流一样,通过经络慢慢地升腾到人们的胸间、发际,遍布全身。”而作者与泥土亲近以后深深地感到旺盛的生命力重回躯体,续上了永不涸竭的生命动脉。
    生命在泥土中成长,作者由幼年到少年;生命在泥土中壮大,作者由少年到青年,生命远离泥土,作者从故乡到异乡。生命在泥土中扎根,作者从异乡归故乡。而精神上对泥土的回归在作者看来更为重要。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着生命的真谛:泥土,永不涸竭的生命动脉。
    二、多视角地描绘故乡泥土滋养的生命美景
    故乡泥土不仅养育了我们,也给予了我们相依相偎的生存环境。作者饱含激情,多视角地描绘故乡泥土滋养的生命美景。
    (一)姿容韶秀的双台子河
    故乡泥土滋养的生命美景之一就是那姿容韶秀的双台子河。“我儿时的亲热伙伴——双台子河,这漂流着我的童心、野趣的河,带领我回归“家”的审美之途的河,却还是那么姿容韶秀,静静地载浮着疲惫了的时间,滚滚西流。那清清的涟漪,汩汩的波声,亲昵依旧,温馨依旧,日日夜夜、不倦不休的喁喁絮语。”滚滚西流的双台子河不倦不休,依旧姿容韶秀,而游子却由“顽憨少年”变得“华发盈颠”。先生有感于双台子河“年年只相似”,而自己青春不再,这怎么让人不心生慨叹呢?双台子河在先生的心中是儿时的亲热伙伴,我能体会先生对她的感情,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双台子河已融在先生的血液里。  
    (二)壮美姿采的红海滩
    故乡泥土滋养的生命美景之二就是那壮美姿采的“红海滩——红地毯”。作者用欢快的笔调描写了见到红海滩的兴奋:“‘啊!啊?——’为一种世间罕见的迷人景观,大家突然齐声惊叫起来。这是一种名为‘碱蓬棵’的野生植物,经过海水浸泡,入秋之后变得通体通红,光华炫目,在河岸两旁铺上了绵绵无际的‘红地毯’。存在自身的表现力,向来都是超越语言的。尽管一路上已经听过了同行太多的渲染,而且,也在画册上欣赏过它的壮美姿采,但是,当脑子里的奇观胜景突然展现在眼前,化作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红海滩——红地毯’,还是令人惊赞不已,每双眸子都像傍晚的街灯一样,齐刷刷地亮了起来。”红海滩因为有泥土的滋养而姿采壮美!泥土地因为有了红海滩而生机勃勃!
    (三)翠野茫茫的苇海
    故乡泥土滋养的生命美景之三就是那翠野茫茫的苇海。“与红海滩恰成鲜明对照的,是绿到天边的滔滔苇海。‘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南宋词人陈亮的名句在这里有了着落。蒹葭苍苍,翠野茫茫”。
    先生热烈赞美姿容韶秀的双台子河、壮美的红海滩、翠野茫茫的苇海这些美景,其含义是深刻的:这些都是泥土地上的生命美景的体现,故乡泥土滋养了这些美景,也给予了我们不可或缺的相依相偎的生存环境,也是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生命的真谛:泥土,永不涸竭的生命动脉。
    三、多方位地探求故乡泥土与生命的关系      
    先生重回故土,对泥土地有赞美、有感叹,有惆怅,更有多方位地探求故乡泥土与生命的关系。
    (—)泥土是一切生命的母亲
    泥土是人类的母亲。人们在儿童时代通常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生命的本源在哪里?作者回忆了母亲曾讲述的古老的故事:“人是天帝用泥土制造出来的”,“人一辈子都要和泥土打交道,土里刨食,土里找水,土里扎根,最后又复归于泥土之中”。“不亲近泥土孩子,是长不大的。”作者在母亲的灌输下有了深深的泥土情结,泥土是人类的母亲,泥土养育了人类,泥土养育了母亲,养育了我们,作者饱含深情诉说了对泥土地——母亲的热爱之情。
    泥土是万物的母亲。一切生命要靠肥沃的泥土滋养。“这里的泥土肥沃得踩上一脚就会滋滋地往外流油,她是一切生命翠色的本源。任何富有生机的物质都想在她肥沃的胴体上开出绚丽之花,而这绚丽的花朵则是这黝黑泥土的生命表现。”泥土是富有的,她是一切生命翠色的本源。
    (二)泥土是取之不尽的财富
    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抒写了对故乡土地的赞美:“当东风吹拂大地,双台子河重新唱起流水欢歌的时节,她便睁开朦胧的睡眼,充满着柔情蜜意,慢慢地舒展腰肢,以一种天生的母性亲和力和生命活力,为乡亲们奉献出源源不竭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
    泥土只有奉献,没有索取,泥土养育了人类、养育了母亲、养育了“我”,也养育了包括双台子河、红海滩、苇海这世间的万物。作者热烈歌颂泥土无私奉献的品质、博大和富有牺牲的精神。这不禁令人联想到母爱的温暖、光明、博大、无私。相比之下,心有惭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永远无法报答三春的恩德,游子永远也没有办法报答大地母亲的恩德。
    (三)泥土是魂萦梦绕的故乡
《回归》描绘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青年时代告别泥土—进城读书—工作—生活在水泥丛林—生命渐趋萎缩。高楼狭巷之中免不了的人世交往的纷扰,心灵也难免受到世俗的束缚。生命的真谛在哪里呢?
    这一次先生回归故乡,看到“飘飘洒洒的雨丝风片,缝合了长空和大地,沟通着情感与自然。”而那飘飘洒洒的雨丝风片何尝不是先生和故乡的泥土的粘合剂呢?特别是当他“急匆匆地踏上这阔别数十载的泥涂”、“便闹了个仰面朝天,彻头彻尾地与泥土亲近了”之后更深深地感到“泥土也许是人类最后据守的魂萦梦绕的故乡了。”“纵使没有条件长期厮守在她的身边,也应在有生之年,经常跟这个记忆中的‘故乡’作倾心惬意的交流,把这一方胜境什袭珍藏在心灵深处,从多重意义、多个视角对她作深入的品味与体察。”先生所追寻的这个精神故地,既是他亲历生长的地方,也是一个遥远但却日益清晰的梦乡。重新体验未被污染的乡村的“童年记忆”。 这一次先生回归故乡是幸运的,他找回了栖息心灵的故乡净土,精神重新获得新生。可以说是心灵珍藏泥土,拥有生命动力。也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不亲近泥土孩子,是长不大的”。《回归》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生命的真谛:泥土,永不涸竭的生命动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也让我想起张大千和泥土的故事。“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回归》浸透的是先生心灵深处的生命体验, 其感情波澜变化多端,激荡升沉不绝如缕,唤起了读者深深的共鸣。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研究中心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